德裔英国作曲家亚历山大·格尔(Alexander Goehr)是梅西安的学生,他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鸟听起来像鸟,而梅西安的鸟听起来像梅西安?”这个问题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因为我在第一次听《鸟鸣集》的时候就惊呼:“窗外的鸟就是这样叫的!”不知道梅西安是否见过我窗外的那些喜鹊、白头翁以及更多我也叫不上名字的鸟,《鸟鸣集》里却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种类。
其实这也没什么,梅西安本人就曾说过:“自古至今那些为数众多的杰出肖像画上,尽是些我们素未谋面过的人物,但是在我们眼中,他们都大声诉说着生活和真理!我们看懂了这些陌生人,只是因为艺术家的技艺高超。”
1983年梅西安与克洛德·萨缪尔的对话录《音乐与色彩》出版,在“我的鸟类”这一章里,梅西安详细讲述自己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他说,在每一种担当独唱的鸟的周围,都生活着其他的鸟,尤其在日出时分,鸟类的合唱是30到40个声部组成的复调。比如说,在一只乌鸫鸟歌唱的同时,苍头燕雀、白喉莺和夜莺也在一展歌喉。所以,要先用一天时间记录乌鸫的叫声,第二天把精力放在苍头燕雀和白喉莺身上,第三天用来观察夜莺,最后再把这些整合到一起。他说:“整合的过程绝对写实,尽管不会完全准确。”
那么,为什么人们觉得梅西安的鸟不像鸟呢?在《音乐与色彩》中梅西安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鸟的心跳和神经反应都远远快过人类,人类的乐器根本无法跟上这样的节奏。另外,鸟的叫声属于高音域,那种高亢甚至刺耳的声音,乐器也同样无法模仿。所以,转录的时候要降2至3个八度,并把节奏慢下来,但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和长短对比都完全按照真实鸟叫的比例。梅西安说,“这些音乐源自我亲耳听到的鸟鸣,只是又被人性化的音阶转录过了而已。”由此,《鸟鸣集》里的每一首作品,与其说是写实风格的照片,不如说是经过想象加工的风景画,称之为“印象派风格的法国乡村画卷”或许更为恰当。
在梅西安看来,最适合表现鸟鸣的乐器非钢琴莫属。他在文章《自然与鸟的歌唱》(“La Nature, les Chants d' Oiseaux”)中写道:
钢琴的音域最广,敲击最即时,因而是唯一可以像鸟儿中的歌唱高手那样,持续高音而且快速地发声……唯有钢琴才能模仿出所有这些声响:苇莺和大苇莺沙哑、刺耳、犹如打击乐一样的声音,长脚秧鸡的咯咯叫,普通秧鸡的尖叫,银鸥的吠叫,黑耳麦穗鸫单调专横、像敲击石头一样的叫声,以及矶鸫或黑麦穗鸫快乐的啼鸣。
在《鸟鸣集》里,不同种类的鸟因其声音的特色承担起不同的职责。鹌鹑的咯咯叫和麻鸦的轰鸣单调而朴素,被用作乐段之间的间隔;宽尾树莺和黑耳麦翁持续的叫声可用作回旋曲的插部,或者用来引出独唱鸟的各种变奏;那些善于模仿、叫声富于变化的鸟,比如苇莺可以担当独奏;白眶林莺和黑耳麦翁的啼叫则被分段并组成一系列的变奏。森林云雀的叫声柔和而抒情,因而被用作独立高音旋律,有同样特色的乌鸫、黑头鹰和罗宾鸟的叫声则用来作为全曲的小尾声。
为了把鸟的叫声转化成音乐而又不失真实,梅西安用音乐绘制鸟类的栖息环境,比如树林和花丛中的阳光、水面上的波纹以及沙漠里的昆虫。他说:“了解这些鸟的习性和生活环境,能够为聆听者带来特殊的愉悦,那种感觉就像老友重逢、回忆童年,或者忽然记起的往事。”他还说,不知道这些也不要紧,因为音乐本身就能让人感动,“生活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面,我们将通过《鸟鸣集》里的三首作品,来了解梅西安是如何用声音表现河流、昆虫和光线的。
《短趾百灵》(L’Alouette Calandrelle)是《鸟鸣集》里最短的一首,作于1956年7月,描写的是阿尔勒东部蒙马儒大修道院附近的一处沙漠景观。开篇是一个双音和弦,这个表现日出和光线的主题此时被用来描写沙漠里的高温天气。日出主题与短趾百灵的叫声交替出现三次,前者低沉缓慢,后者高亢急促,接下来是一段短时的沉默。钢琴发出沉闷如鼓的声音,那是沙漠里的蝉,随后是昆虫飞舞发出的轰鸣,茶隼和鹌鹑也加入合唱。一段优美的短趾百灵和凤头百灵的二重奏之后,是一大段短趾百灵的独唱,日出主题的变奏提醒我们这里是沙漠,蝉声和昆虫飞舞,茶隼以及鹌鹑的叫声作为背景不时出现。最后,作为对开篇的呼应,钢琴奏出日出主题和短趾百灵的叫声,尾声是云雀活泼嘹亮的歌唱。
《宽尾树莺》(La Bouscarle)是一首回忆小提琴家克莱尔·德尔博斯(Claire Delbos)的作品。克莱尔是梅西安的第一任妻子,20世纪40年代中期罹患早期老年痴呆症,于1959年辞世。这首作品描写的是法国夏朗德河沿岸的风景,总共涉及14种鸟,创作时间大约在1957年的复活节。
曲子一开始是宽尾树莺突兀急躁的叫声,然后是多种鸟的合唱,歌鸫欢快热情,长脚秧鸡咯咯地叫,鹪鹩发出好听的颤音,乌鸫的歌喉嘹亮,知更鸟的啼鸣像倾泻而下的瀑布。第二部分描写夏朗德河的风景:柔缓的和弦是河流主题,让人联想到波光粼粼的水面;和弦发展为一段两声部的卡农,表现垂柳和杨树在水面上的倒影,蓝色的河水和绿色的树影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第三部分是节奏较慢、音调相对低沉的鸟的合唱,营造出一种怀念和沉思的氛围。这里有知更鸟的低吟,翠鸟的追逐,水面上祖母绿和宝石蓝的涟漪,灰飞燕紧张的窸窣,随后一切都陷入寂静。乐曲的尾声重现河流主题和宽尾树莺的叫声以呼应开头。
《黄鹂》(Le Loriot)是献给作曲家的第二任妻子伊冯娜·洛里奥(Yvonne Loriod)的作品,创作时间大约在1957年3月。在梅西安的观鸟笔记里,对黄鹂的描写总是带着想象的成分,“皇家气质的王子,色彩斑斓,叫声充满了欢笑”,总是“轻声歌唱,悄悄地飞”,音色“圆润,充满着泛音”。
音乐一开始是日出主题,黄鹂的叫声与和弦交替出现,后者低沉宁静,前者嘹亮活泼,你仿佛看到黎明时分静谧的树林,黄鹂在枝头歌唱,一束光线照射进来。日出主题发展出几段变奏,乐段变长也愈发复杂,表示时间从黎明过渡到上午。其间黄鹂的叫声呈现出不同音色和旋律,有好几处深情美妙的独唱。进行到大约5分40秒,黄鹂的叫声配上了明显的共振与和声,速度慢下来。梅西安把这一段称为“对金色阳光和美丽彩虹的陶醉和回忆”,他形容说,“太阳都沐浴着黄鹂歌声中的那种金黄的色调”。
《鸟鸣集》的首演在1959年4月15日举行,由洛里奥担任钢琴演奏。当时的一篇评论指出了洛里奥的名字与“黄鹂”在拼写上的相近,并且描写了洛里奥的穿着:“她穿得像只魅力四射的金黄鹂,那种和她自己几乎同名的鸟,金色的羽毛黑色翅膀,伊冯娜用她准确的令人惊奇的手指逗弄着钢琴,时而是尖利刺耳的高音,时而是轰鸣深沉的低音,模仿出叽叽喳喳、叮叮当当、低语啁啾等各种叫声。”
创作中的梅西安有两个身份——作曲家和鸟类学家,当作曲家梅西安占据主导的时候,就有了作品中那些抒情和幻想的片段,就有了一幅幅如透纳的风景画一样美好的画面。正因为作品中的这些情感元素,有人责备他用严格的音乐规则和节奏禁锢了鸟儿本应自由且即兴的歌唱。实际上,梅西安本人也把鸟视为自由的象征。人在地上走,而鸟在天上飞,人类打仗,而鸟类歌唱,它们用歌声解决一切争端。他遗憾地说,即使是人类最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无法表现“鸟的鸣叫那种至高无上的自由”。你是否觉得,其实评论家和作曲家不谋而合,说的是同一件事呢?
相关知识
古今中外的“鸟鸣音乐”
鸟鸣音乐
古今中外的鸟鸣音乐
千年论战:鸟鸣到底算不算音乐?
伏羲公园遛弯音乐鸟鸣相伴#伏羲公园#鸟鸣#音乐@胡欠伟
远离水泥森林,在俞湘君的钢琴音乐会看鸟飞听鸟鸣
助眠放松音乐4:森林鸟鸣
鸟鸣新手攻略
探究不同音乐类型对宠物情绪状态的影响
愿你常听鸟鸣
网址: 自由的鸟鸣,抑或音乐的樊笼?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23757.html
上一篇: 纯音乐《Windy Hill》闭 |
下一篇: 搜集一些在QQ宠物中出现的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