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面对孩子愤怒的暴力行为,家长不要奇怪,或许是因为“踢猫效应”

面对孩子愤怒的暴力行为,家长不要奇怪,或许是因为“踢猫效应”

今天一大早送孩子去学校,看到很多家长围在一起说得天昏地暗,本着凑热闹的心理过去看看,原来大家都在讨论孩子的“暴力行为”。

张姐说她的家里养有一条小狗,这条小狗非常害怕她的女儿,害怕到什么程度呢?张姐有一次下班早,就想着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小狗就在客厅里自己玩,到了六点女儿放学回家,在张姐的女儿,推门进来的瞬间,小狗缩着身子跑到厨房躲起来,张姐看出狗狗跟平时不一样,也没有在意,后来又有几次,张姐看到小狗特别害怕他的女儿,张姐就特地请假在家。张姐偷偷待在家里,等到女儿放学的时候,小狗一听到开门声就躲起来,女儿进来放下书包,就开始找小狗,张姐正纳闷的时候,看到她的女儿把小狗抱出来,对着小狗的肚子连踢几脚,狗狗惊恐的眼神,张姐意识到女儿的表现不正常,后来和孩子的爸爸说了以后才知道,有几次孩子爸下班心情不好,看到一旁写作业的女儿,大吵大骂,甚至还有一次动手打了女儿,孩子在不明情况下挨吵甚至挨打,心里自然委屈的,无处发泄的坏情绪,只能发泄到小狗的身上。

有一位妈妈当时说了一个专业名词“踢猫效应”,当时不是很懂,但是大概意思就是孩子的一种暴力行为,这种对弱势动物的一种暴力行为就是孩子在发泄坏情绪,释放内心的委屈。

一、“踢猫效应”

什么是踢猫效应呢?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有一个会把坏情绪带到家里的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斯霍勒说过,婴儿出生时已经有一套情绪机制的基础了,但是婴儿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依靠抚养着(多数情况下是母亲)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关于“自我”的感知,至少在生命最初六个月,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准确的感觉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所以母亲的情绪很容易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家长经常带有负面情绪,那么孩子以后也会成为一个有负面情绪的人,轻的影响家庭幸福,严重的影响一生的发展。

二、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暴力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暴力行为”并不少见。暴力行为是某类人的特质,他们遇事不顺以武力解决问题,以暴易暴。 又相信以道理、以德服人是多余的,人生观可能受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朋党互相游说及影响等。

例如受暴力电影、电脑游戏等影响,产生条件反射的思维方法。 从前的暴力行为令他们获得人际关子的优势,感觉对方害怕、退让、敬畏,从中获得优越感、成功感,因此强化了犯事者的暴力倾向之持续及升级。

01、被大人的坏情绪影响:

孩子的思想是简单的,他们的世界美好而单纯。但是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绪很容易被家长所影响,每个人都有坏情绪,怎样恰当地解决坏情绪,把坏情绪丢在家门外。家长发泄坏情绪,目标虽然不是孩子,但也会伤害到孩子,如果坏情绪处理不好后直接指向孩子,其“伤害”性的威力可想而知。坏情绪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剑,经常有坏情绪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伤的“体无完肤”。家长们不要因为坏情绪,出口伤害孩子,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坏情绪,伤害了家人的心。

02、受到委屈的发泄方式:

当孩子无缘无故受到家长的打骂,孩子内心是非常委屈的,但是孩子又不能像大人一样思考好的处理方法,这是孩子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发泄内心的委屈,摔玩具、打猫、踢家具等。长期一往,孩子就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很多的时候,家长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或者在孩子做事时受到一点挫折,便会使他们感觉受到莫大的委屈。

03、模仿能力强:

孩子在孩童时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是一生中最强的,模仿来源主要来自于周围的人,尤其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孩子还没有判断能力或判断能力弱的时候,往往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什么行为习惯,孩子也会跟着学,孩子判断不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看到什么模仿什么。当家长有坏情绪,在孩子面前爆粗口或者摔东西的行为,很容易被孩子学习模仿,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谨言慎行”。当然家长也应该有自己处理坏情绪的方法。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三、如何改掉孩子暴力的行为?

很多家长可能就不明白了,明明对孩子的关注度并不少,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不好的问题出现呢?也许很多家长的关注点都错了,这几点家长应该知道。

01、冷静理智思考问题:

作为家长,遇到烦心事应该沉着冷静思考问题,不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经常保持冷静的心理状态,可以让自己找到一个心态平衡的支点,这样理智就会慢慢地走近你。在日常生活中,心境是以一种微妙的情绪流的方式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家长们首先应该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然后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要做一个理智的家长,在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引导他们怎样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摆脱坏情绪,以合适的方式疏解情绪。

02、家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还是孩子的精神支柱,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直观向上的行为比空洞说教更能打动孩子。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孩子怎么会心甘情愿去做呢?教育孩子、给孩子树立榜样,不应该只用嘴上功夫,而是用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树立榜样最好的效果,那什么是言传身教呢?意思就是说: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

0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般都是阳光积极、活泼外向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以及行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在外面有了坏情绪,回到家里就发泄到孩子身上,大人有很多方式、方法处理坏情绪,但是孩子没有。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改变孩子的暴力行为。

04、正确的引导:

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动向,如果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正确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时,家长要及时的了解原因,不要让她们的坏情绪越积越多,让他们的情绪及时的得到释放,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转移对委屈的关注度,引导孩子的情绪朝着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

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掉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卡耐基

每一个家庭成员能长久生活在一个家里,大都是因为有了孩子的存在,孩子是每对夫妻爱情的结晶,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默默为孩子付出所有的爱,不问回报,不惜一切代价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家长们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坏情绪,伤害了孩子,伤害了一个家。

相关知识

面对孩子愤怒的暴力行为,家长不要奇怪,或许是因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什么
如何解决家庭中的“踢狗效应”
14只猫咪非正常死亡背后,警惕“踢猫效应”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孩子虐待动物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孩子虐待小动物,这是他们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家长不要不以为然
面对虐待动物事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虐待动物与人类间暴力行为
原创 孩子残忍伤害小动物?当孩子心里有''阴暗面'',父母该如何面对

网址: 面对孩子愤怒的暴力行为,家长不要奇怪,或许是因为“踢猫效应”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2877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该如何惩罚宠物,才能达到想要的效
下一篇: 狗狗为什么要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