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成长的烦恼”——道朗一中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作为家长,
您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
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接纳孩子吗?
作为老师,
您知道如何发现孩子心理隐患,
当孩子向您寻求心理帮助时,
该如何正确处理吗?
作为学生,
您知道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波动吗?
暖意融融的五月,是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活动月。
为引导学生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促进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共同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种心理危机,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开“成长的烦恼”。
心理健康主题升旗仪式
@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为自己
亲爱的同学,你知道吗?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类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
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
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
健康包括三个要素: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情好”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生活·最是少年时》里面有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现在生活条件提高,饮食条件好,青少年可能9岁就进入了青春期,比我们的父辈可早得太多了。
提前进入青春期,加上传媒发达、资讯丰富,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有着更开阔的眼界、更敏锐的思考能力,也会遇到比父辈们更多的困惑。
我们不再是孩子了,但也尚未成年。
生理上,我们要面对陌生的、逐渐成熟的身体。
心理上,我们想要独立,却又不得不依附于父母和家庭,这个家庭貌似围着我们在转,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毫无决定权,甚至连知情权都没有。
社会上,一方面我们开始想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我们又一无所知,一些我们认为无比重要的事情,事关自由与尊严,在父母眼中却只是矫情和好笑。
校内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你觉得自己被孤立、被霸凌,父母却说“他们为什么不欺负别人?一定是你也有问题”。
你想要星辰大海,每天却只能面对无尽题海……
然而,外部世界再变化,你还是要坚守初心啊,我的少年,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
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可不仅仅是“心情好”,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健康?
心理学家王登峰等人,
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
归纳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育部颁布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也提出了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能客观了解他人;
关心他人的要求;
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积极地沟通;
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具有自制力。
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参照上述标准
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这里是一些基础的建议,
可能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
但真的很有道理。
答应小编,
看完再评判好吗?
1.学习一些哲理,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
2.科学、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现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而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常有阻碍和曲折。当受到挫折时我们要不悲观,不失望,而是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应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适当的心理反应。
3.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会尊重别人的权益和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在与人交往中,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孤独之中。但是如果你真的遭受到欺凌,不要默默忍耐,要勇敢对不公平说不,采取正确而巧妙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
4.要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也要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不自负也不自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能经受起悲痛、欢乐、失望等刺激。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梦想。
5.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运动与充分的休息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当我感觉不太好的时候……
如果感觉自己不太好,
不放试试积极心理保健操~
01
身体放松法
腹式呼吸训练
通过鼻子吸气,同时慢慢从1默数到5。这个过程中把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隆起,尽可能地将空气吸到肺部最深处。
屏住呼吸五秒。
通过嘴巴或鼻子,缓缓将气呼出。气体完全呼出后,正常呼吸两次。
重复上述步骤,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
肌肉放松法
手臂放松:伸出右手,握紧拳头,使整个右前臂变得紧张僵硬。伸出左手,紧握拳头,使整个左前臂变得紧张、僵硬。双臂伸直,两手同时紧握拳,紧张两只手的肌肉。
头部放松:紧张面部的肌肉,用力皱眉、咧嘴、像在极度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
躯干部位放松: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
腿部放松:伸出右腿,右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使整个右腿变得紧张僵硬。伸出左腿,左腿向前用力,使整个左腿变得紧张僵硬。
待上述肌肉持续紧张僵硬几秒后同时放松所有肌肉,体验全身放松的感觉。
02
自我关怀
难受时更需要抱抱自己
自我关怀,
指一个人在应对逆境的时候
能够友善地对待自己,
专注当下,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承受苦难。
来看看下面这几种
简单的练习吧。
自我安抚物品
有时候,物品是具有魔力的,能让我们在瞬间得到心理安抚。你有没有一件在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很想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的物品,甚至只要想到那件物品,自己的心灵就能得到巨大的抚慰。它可以是任何物品,喜欢的公仔、爱人送的小物件、家里的宠物等。
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件能够给予你温暖、带给你力量、给你安抚的物品,找到属于你的自我安抚物品。
如果它在身边,请以你熟悉的方式和它互动(看着,触摸,抱着等),感受和它待在一起的感觉。如果它不在身边,想象它就在你的身边,感受和它待在一起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下次在你难受的时候可以再次唤起这种感觉,或是直接和这个物品互动,让自己得到安抚。
自我关怀短语
在这个练习中,我们花一点时间来设计自己的自我关怀短语,这些短语最好能够从自我关怀的三个方面来表达对我们自己的关怀,也可以是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这个时刻真是煎熬”体现的是正念,“每个人都有艰难痛苦的时候”体现的是普遍人性,“愿我能对自己温柔相待”体现的是自我友善。
请找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地方,思考适合自己的自我关怀短语。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我最想听到的关怀我的话是什么?”在心里,把这些话默念给自己听,帮助自己获得平静和专注。特别是当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在心里默念这些短语。
也可以把这些话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日常生活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心情便利贴
如果我还是不太好……
01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援助?
常见的心理应激现象有
认知: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思维敏感、胡乱联想、判断力下降等。
情绪:焦虑、恐慌、过度紧张、害怕、愤怒、冷漠、内疚、无聊、孤独、不安、焦躁、情绪不稳定等。
行为:失眠或嗜睡、反复洗手、发脾气、攻击行为、沉迷游戏、做噩梦等。
躯体:心慌、胸闷、疲倦、腹胀、呼吸急促、偶晕、颤抖、出汗、食欲下降或适当增加,肌肉紧张、坐立不安等。
当你发现自己出现
上述心理应激表现持续时间较久,
并且对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
经过自我调适不能够缓解时,
主动寻求帮助是智慧的表现。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又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打开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营造关爱心灵、快乐成长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