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 6月11日起将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作为海岱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第一手材料。300多件(套)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展现了距今5000年前后人们的生活。
气候温暖湿润,房子朝向“城中心”
岗上遗址地处鲁西南丘陵地区,根据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动物种属鉴定结果分析,当时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现今长江南岸的洞庭湖一带极为相似。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有利的地理环境促使人们择点定居。聚落不断扩大,逐渐出现了都邑性城市。
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当时人的“住房条件”又是怎样的呢?在展厅中,记者看到了当时留存至今的灰白面墙皮,以及一个地面加工时留下的“脚印”。岗上遗址共发现7座房址,多近方形,面积多在25-35平方米左右。较为特殊的是,房址基槽、柱坑、柱洞体量及深度远超普通房址,柱坑有一人多深。这说明该聚落的建造房子的方式更加原始。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所有房子都是朝向大汶口文化城址的中心方向而建。
墓葬等级分明,权力大小有别
岗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朱超表示,岗上遗址墓葬等级分明,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主要表现在墓葬的体量、葬具结构及随葬品等方面。具体来说,墓葬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墓分布紧凑,葬具齐全,往往有器物箱或棺下放置枕木。随葬成套的陶器和玉器,陶器明器化,实用器极少,以宴饮器为大宗,器型小,多轮制而成,标准统一,同一器型往往成堆码放。男性均随葬玉钺或石钺,女性随葬玉器以饰品为主,其中绿松石最多。中型墓多为一棺,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多无葬具和随葬品。
岗上遗址南区高等级墓葬表明了该墓地性质应为聚落中掌握权力的上层家族的专属墓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区有一大型4人一次合葬墓极为特殊。记者在展厅现场看到,这一罕见的4人合葬墓也被复原到了博物馆中。该墓长3.3米,宽3.2米,葬具为三联棺,带有头箱及边箱,随葬陶器数量超过300件。4人除一名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外,其余均为男性,自北向南年龄呈递减之势,而随葬玉钺从类型、数量、玉质及大小等方面也表现出递减之势,不同墓主间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差异。而三联棺、器物箱等葬具结构均是中国目前最早发现的实例。
礼器、乐器很丰富
朱超表示,此次展览展出的鹿角锄、鹿角叉形杖、鳄鱼骨板、骨杖形器、陶鼓等礼制随葬品也特别值得关注。这些随葬品明显不是生产工具,而是象征礼制的礼器。这些礼器或和墓主人权力有关,或和墓葬礼仪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岗上遗址北区2座大墓中发现的235块鳄鱼骨板,是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一座墓中的90块鳄鱼骨板出土时和一个陶鼓离得比较近,因此很可能是以鳄鱼皮来做鼓皮的,另一座墓中的145块鳄鱼骨板和牙器等放在一起。具体用途还不好说,但很可能和礼制有关。
此外,展厅现场还展出了岗上遗址发现的陶摇响器,腔内中空,内置陶丸,摇之沙沙作响,类似现今沙锤。可以想象,有了这些乐器,当时人们的生活也是缤纷多彩。
奇风异俗,反映原始宗教信仰
大汶口文化中存在一些特殊的风俗,如手握獐牙、枕骨变形、拔牙、口含小球等,以骨雕筒、龟甲器随葬也是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之一,同时流行以猪、犬等动物随葬。岗上遗址中期墓地发现有骨雕筒、龟甲器,中晚期墓地发现较多随葬猪、犬,手握獐牙的现象。这些富有特色的风俗反映出大汶口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龟甲器可能为巫医行医工具,属于龟灵崇拜,手握獐牙的功能可能主要是辟邪厌胜。
骨饰、玉饰不少,穿戴很“时髦”
大汶口文化时期骨、角、牙器加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岗上遗址发现有骨锥、骨针、骨镞等工具以及束发器等装饰品,可见先民不管是工具还是穿戴装饰都一应俱全。
除了骨、角、牙器,岗上遗址还发现了不少玉器和绿松石饰,其中玉器绝大多数藏于大墓之中,其中男性大墓随葬玉钺,女性大墓均有玉饰品,凸显社会等级分化。
猪头、猪下颌是财富象征
有意思的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家畜饲养空前发达,猪头、猪下颚作为财富的象征大量出现于墓葬的随葬品中。岗上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中发现较多随葬整猪、猪头或下颌骨的现象。
而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中则发现有5例随葬犬的现象,其中4例随葬整只犬,1例随葬下颌骨。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大汶口文化多个遗址中都发现了犬,有学者认为驯养犬是为了满足狩猎所需,或为墓主人生前伙伴、宠物。
文化交流很活跃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表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海岱地区文明起源、社会复杂化开始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海岱地区文化对外扩张的鼎盛时期,开启了大范围的交流互动,不同地区文化因素互受影响。这一时期大汶口文化往西扩张进入豫东,往南进入苏北、皖北,从而使海岱文化区最终形成。距今5000年前后,红山、良渚、大汶口、石家河文化均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呈现出了“满天星斗”的态势,并与以中原文化区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体系之间互动共融,促进了中原文化的文明化进程,最终逐渐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相关知识
为什么狗狗喜欢啃墙皮(探究狗狗啃墙皮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狗狗吃墙皮该怎么办(宠物健康养护)
宠物正骨师、体育生带娃爬山、山东人情商辅导……年轻人副业新风口了解下?
山东人养什么宠物鸟
鼠鼠大赛,评论区晒鼠 点赞数量前五名有奖。粉丝数过五千开奖!
4个山东人,统治了中国宠物食品半壁江山
宠物行业至今发展趋势及结构是怎样的?
猫脚印纹身:非常新颖的设计,让您的宠物纹在皮肤上
可爱到爆的狗狗脚印纹身!
64年前一只出生在美国的中国小仓鼠,至今还在为人类制造疫苗和药物
网址: 五千年前山东人怎样生活?灰白墙皮和脚印保存至今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43343.html
上一篇: 山东胶州市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
下一篇: 发现宝墩文化四期重要遗存!三星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