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常见心理问题系列之十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常见心理问题系列之十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SPD)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其个体常常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感受、权利和痛苦倾向于显得无情、愤世嫉俗和蔑视。

在电视节目、电影及科幻小说常常都会出现反社会的角色。这些角色满足了媒体的需求,也就是藉由性和暴力来吸引别人,所以这些角色在所有的戏剧当中都会出现。反社会人格疾患这样的角色充满了高度的娱乐效果,因为他们所犯下的行为直接的攻击了道德的核心:谋杀、性侵害、勒索、绑架、诈欺、折磨别人、偷窃及破坏的行为。

事实上,犯罪行为本身并不表示这个人就有反社会人格疾患。那个人违法可能有其他特殊的理由,而未必是人格疾患的表现。类似而言,不是所有的反社会人格都会有犯罪的记录。有些人能够维持长期情绪上的逃脱,或对于别人财物上面的破坏却从来没有被抓到过。他们认为自己是高明的“骗子”,或者某些一般的主管长期剥削别人的行为,表现起来也可能像反社会的行为。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往往自幼年起就开始出现一定的品行障碍,表现为:

1.攻击其他人和动物

骚扰、威胁及威吓其他人;常常挑起肢体上的争端;使用武器造成别人身体上严重的伤害;对其他人或动物残忍的对待;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等。

2. 刻意破坏财物,纵火等

3. 欺骗或偷窃

4. 无视及违背规定

逃学、无故在外过夜,违反校纪校规等。

并且这些行为问题造成包括社交、学业或是职业的功能受到显着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者主要的需求是运用自己的权力来控制他人,以防卫自己羞耻的感受。主要的心理动力就是缺乏良心,或者说是一个有缺陷的超我。对于其他人无法产生重要的依附关系。

他把别人当作是物体,而他们只是想要控制这个物体。内心残忍的世界主要充满了混乱、没有安全感、无法忍受的种种经验和情绪。如果要他们表现出真正内在的情绪,他们会觉得是一种虚弱和脆弱的表现;他们只能够体会到极端的情绪状态〔即,盲目的暴怒(blind rage)或者是发狂般的快乐(maniacal exhilaration) 〕,如果看到别人表现出温柔或者是比较软弱的情绪,他们都会加以贬抑。

反社会人格的个案呈现出原始的嫉妒,对于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会想办法摧毁他们。例如,许多连续杀人犯的受害者看起来是吸引人的女性,或者是稳定、快乐家庭中的成员。这些杀人犯藉由攻击或虐待别人的行为,主要是更加的稳固自己是破坏者的角色,并且藉由这些行为来建立自尊心。

编辑|阿朴

参考|DSM-V、《失序的人格》、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DSM-V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F60.2)

A. 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15岁,表现为下列3项(或更多)症状:

1.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2.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3.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4.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5.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6.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7.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B. 个体至少18岁。

C. 有证据表明品行障碍出现于15岁之前。

D. 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

1.生物学的

反社会人格疾患是人格疾患当中有比较强烈的证据来显示它们是具有遗传型的。Chess和Thomas发现反社会人格在儿童的时候天生就比较具有攻击性,同时合并高度的活动性及反应性(higher activity and reactivity levels)并且出现比较少可以被称赞的行为。这些线索可能呈现出个案天生的倾向就是喜欢攻击,并且有高于一般人寻求亢奋的需求。

童年的时候有好几个因素,都被认为和成年后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疾患,在病因学上有显着的相关性:

·经常的搬家、失落、家庭破裂;大家庭。

·穷困、住在城市、学校生活缺乏管理和纪律。

·对于沟通以及表达情绪缺乏鼓励和训练;而语言被当作是一种操纵别人的工具。

·提供了物质上的需求,但是情绪上的需求却给予剥夺。

·遗尿、纵火、对于动物残忍,对于长大之后成为反社会人格疾患是相当重要的指标。

·对于孩子忽略、严格、身体虐待、物质依赖的父母亲,对孩子将来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疾患有相当大的影响。常见的情况是,反社会人格疾患的父母亲本身就曾经是受害者。家族史常常可以发现有身体的、性的、情绪的虐待,通常主要照顾者是物质滥用的人。父母亲常见的特质包括了:

·母亲:虚弱、忧郁、受虐倾向、身体化。

·父亲:脾气火爆、情绪不定、虐待倾向、酒精滥用、犯罪史。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常常有人说反社会人格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在现在来看,实际上是没有一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或者是药物治疗,能够一直都非常有效的减少反社会的行为。反社会人格疾患在一般一对一的治疗当中是不容易达成的。他们通常是因为法院或者是家人的要求而被带来治疗。对于改变自己一点兴趣也没有。

心理治疗:

某些病人可能受伤相当严重、非常危险、决定要破坏治疗,以上的情形会让治疗根本没有办法提供协助。我们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才能够知道在心理治疗当中成功的机会有多大:自我强度、是否能够表达道德感的程度、是否曾经出现非常想要投入的情绪,以及至少有过一个长久的依附关系。如果好的因素够多,我们就可以尝试开始治疗。

心理动力取向治疗:

必须要采取不可动摇的诚实态度,来订定治疗的契约。使用直接的语言、保持沉默、对于处罚清楚的说明,而且详细的讨论现实面的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将焦点放在讨论反社会行为可能的结果,而且避免他跳开主题,让他详细的讨论这个主题,有助于面质他习惯地将反社会行为后果加以否认,或者将后果最小化。因为个案的许多行为违背法律,触法也可能十分严重,和他们讨论这些行为的后果并不表示他们就可以免责。

个案常常会破坏治疗的进行,主要是为了显示他们的权力可以决定治疗的成败。然而,治疗者必须要继续保持尊重的态度,并且能够忍受这些个案持续的自大态度。

当个案讲的话不是用来操纵而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治疗就出现了进展。另外的正向指标就是对于压制自己的冲动开始感到骄傲。

在成功的治疗之下,可能出现极为严重的抑郁 。这种抑郁主要是因为当个案开始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时,强烈的道德感开始出现。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包含了一系列的经由带领的讨论方式,结构式的练习,以及行为的实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个案能够有一个更宽广的、更利社会的人际互动方式。

2. 药物治疗:

到底反社会人格是不是一种医学的疾病,这样的观点一直在心理卫生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界产生辩证。药物作用仅在以下两个领域的症状中起作用:药物可以减少一个人的冲动性,并且控制一个人愤怒发作的次数。

想要了解更多常见心理问题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常见心理问题系列之十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极度危险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虐猫者频现,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是另有原因?
女大学生被杀:人格障碍=精神病?
人格障碍的几种类型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动力学
虐猫被开除?!虐动物的人是怎样的心理?如何理性应对?
原创 虐猫被开除?!虐动物的人是怎样的心理?如何理性应对?
13条法则教你与反社会人格者相处

网址: 常见心理问题系列之十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6772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亲社会行为的例子5个
下一篇: 为何千呼万唤的“反虐待动物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