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萌宠之伤 爱它更要“爱”自己 需保持安全距离

萌宠之伤 爱它更要“爱”自己 需保持安全距离

内容提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百姓饲养狗、猫等宠物。饲养宠物和流浪动物数量的增加,人们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除了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伤痛,更可怕的是潜在的感染狂犬病毒的风险。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百姓饲养狗、猫等宠物。饲养宠物和流浪动物数量的增加,人们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除了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伤痛,更可怕的是潜在的感染狂犬病毒的风险。

  市卫生计生委近三年发布的天津居民健康白皮书显示,意外伤害一直是人们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而动物伤是除跌倒外居民最常遭受的意外伤害。从具体数据来看,2014年本市伤害报告发生数为241941例,动物伤占到了20.22%; 2015年本市伤害报告发生数为272660例,动物伤占到了21.77%;2016年本市伤害报告发生数为265577例,动物伤占到了21.98%。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对本市居民调查显示,对于狂犬病的感染途径,有88.3%的被调查者知道狗咬伤可致狂犬病,知道狗抓伤可致病的人占32.6%,而仅有16.8%的被调查者知道伤口被犬舔舐也能感染狂犬病。

  另外,仅有17%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免疫球蛋白,其中只有77.8%的人知道应在被狗咬伤后注射免疫球蛋白。

  近8年累计报告狂犬病病例38例

  市卫生计生委监测数据表明,狂犬病曾在本市绝迹13年,但2005年该病在本市卷土重来,每年均有病例发生,而且病例不再局限于农村,近年城市人群中也有病例出现。2010年至今,本市已累计报告狂犬病病例38例,全部死亡。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李琳介绍说,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一旦发病会出现恐水、怕风等典型症状,在我国属于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即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亡。目前对于狂犬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即一旦发病100%死亡,是人类目前已知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

  李琳表示,理论上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最主要的是犬科和猫科动物。欧美地区以野生动物、蝙蝠传播为主,我国最为常见的是狗和猫。狂犬病毒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唾液中,通过撕咬等途径进入伤口,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动物或人。

  李琳介绍说,通过对狂犬病病例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浪犬咬伤仍是主要的致病原因,也有部分患者为家养动物咬伤,但这些伤人动物均未接受过动物疫苗免疫。由于患者被咬伤部位多为手部、腿部等位置,且一般伤口较小,因此未引起自身足够重视,没有经过专业的伤口处理,也未进行狂犬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的接种或在非正规接种机构接种疫苗,从而最终导致发病和死亡。

  李琳强调,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球蛋白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三个环节。其中伤口处置是我们能做的也是预防病毒侵入的第一道关口,对疾病预防非常重要。

  狗感染狂犬病后,一般会表现出反应迟钝、狂躁不安、全身肌肉麻痹、抽搐等。因此,家中养狗的人若发现宠物反应迟钝、吞咽困难,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喂食,以免被咬伤。即便咬伤较轻,只是在皮肤上留有牙印痕迹,也不能麻痹大意,没有被咬出血也要治疗。

  对于饲养宠物的市民、兽医、动物饲养员、畜牧、屠宰、狂犬病医护和实验室人员等有动物致伤危险或接触病毒机会的人员来说,狂犬疫苗同样可以用于咬伤前的预防,接种三针次疫苗可在体内形成保护性抗体,一年后加强一针,以后每5年接种一针,即可维持体内抗体保护水平。动物致伤后仅需强化两针,且无需接种免疫球蛋白。

  伤口处理

  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有条件的可以涂抹肥皂后反复冲洗;随后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酒涂搽伤口,伤口尽量不要缝合或包扎。处理完毕后及时前往规范的狂犬疫苗接种单位进行后续处置。

  基于动物咬伤发生率的居高不下,以及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市卫生计生委将狂犬病防治工作列为重点,近几年加强了狂犬病监测、处置与社会宣传。对于狂犬病的防控就是做好预防处置,如在动物致伤后进行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正规、有效的免疫接种,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因此,本市还重点推进了动物致伤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制定统一的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建设标准,通过申报、审核、复检、培训和质控等手段严格准入制度和日常监管,明确狂犬病暴露分级和医生接诊、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和疫苗接种等各环节的程序,保证门诊的服务质量与处置规范,以保障群众就诊便利。目前全市已建成108家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其中24小时开诊的甲级门诊23家、日常开诊的乙级门诊85家,基本覆盖全市各区域,能够满足群众的就诊需求。

  调查:被咬伤者健康意识仍淡漠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曾对2600多名本市居民,围绕狂犬病危害程度、感染途径、防控态度、及时并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接种疫苗和狂犬免疫球蛋白等反映居民对狂犬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有76.4%的被调查者知道狂犬病患者会死亡,有67.6%的被调查者知道狂犬病不会被治愈。对于狂犬病的感染途径,有88.3%的被调查者知道狗咬伤可致狂犬病,知道狗抓伤可致病的人占32.6%,而仅有16.8%的被调查者知道伤口被犬舔舐也能感染狂犬病。对于咬伤后伤口的处理,有80.7%的被调查者知道应立即处理伤口,54.0%的被调查者知道应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仅有9%的被调查者知道如果伤口未触及大血管尽量不缝合、不包扎。有96%的被调查者会在被别人狗咬伤后去打疫苗,91.4%的被调查者会在被自己狗咬伤后打疫苗。另外,仅有17%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免疫球蛋白,其中只有77.8%的人知道应在被狗咬伤后注射免疫球蛋白。

  据调查人员介绍,在参与调查的居民中有300多人曾被犬咬、抓伤或伤口曾被犬舔舐或被犬体液污染,其余2000多名调查者没有咬伤史。比较这两个群体对于狂犬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后发现,两个群体对于“狂犬病患者是否会治愈”这个问题,知晓率分别为28.1%和32.9%,知晓率都很低。比较结果还显示,虽然有过咬伤史的被调查者对“咬伤后应立即处理伤口”“注射疫苗是否越快越好”“狂犬疫苗是否应全程打满”等问题知晓率显著高于没有咬伤史的调查者,但两个群体对“是否知道狂犬免疫球蛋白”这个问题知晓率均仅有17%,都非常低。

  在参与调查居民中,有600多人家中饲养有宠物猫或狗,与没有饲养宠物的被调查者比较发现,68.2%的饲养宠物的被调查者知道“狂犬病患者是否会死亡”,但这一比例明显低于没有饲养宠物的被调查者79.7%的知晓率。而且,对于“被犬抓伤会感染”和“伤口被犬舔舐会感染狂犬病”等问题,没有饲养宠物的被调查者知晓率也明显高于饲养宠物的被调查者。

  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如果身体有一处或多处皮肤被咬破或抓破、破损的皮肤被狗舔舐、眼睛等黏膜被狗的唾液污染,这些属于严重咬伤,除了接种疫苗外,还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人体注射疫苗后7至14天才能产生抗体,如遭遇伤口较深、撕裂出血的动物致伤,应酌情另外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自注射日起,即能主动提供抗体,在人体尚未形成免疫之前,提供一道有力的屏障。

  调查人员介绍说,分析2005年后本市狂犬病疫情再次出现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市民养犬数剧增,随着养犬数的增多,人们对于这些宠物犬、猫的管理和免疫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大多数的宠物犬、猫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登记,对于这些宠物的狂犬病毒免疫疫苗接种率也低。二是市民健康意识较差,不了解狂犬病的严重危害,更不了解伤口的规范处理及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必要性,可见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对于狂犬病的控制意义重大。因此,应加强对农民、学生、老人及与犬接触较多人群如养犬群众、工作与犬类相关人员(如宠物医院医生、宠物美容师等)狂犬病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必要时可对重点人群做暴露前免疫,降低发病风险。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知晓率直接受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影响,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农民、在家待业人员接收健康教育的机会更是很少,所以导致这些人群的知晓率很低。而且,有伤史的居民和养宠物的居民知晓情况反而低于没有咬伤史的居民和不养宠物的居民,可见即使是有被犬伤过的历史,仍然没有很好地学习健康知识,没有在意识上引起对于狂犬病的关注和了解。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于不同人群的狂犬病健康知识教育亟待开展。尤其是农民、待业人员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更要开展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同时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狂犬病健康知识。

  与宠物相处避免亲昵行为

  市第四中心医院是通过市卫生计生委、疾控中心动物致伤门诊资格审核,本市首家有能力处理严重复杂动物咬伤的三甲综合医院。记者从该院了解到,该院动物致伤门诊目前每天接诊的患者都在200人以上。

  李奶奶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爱犬人事,每天固定时间到小区的一个固定角落放些供流浪猫、狗食用的食物,乐此不疲。前几天,在送食物的过程中,李奶奶发现正在被狗狗食用的一块食物有些不新鲜了,出于好意想另换一块食物供其食用,谁知狗狗误解了老人的美意,护食的本能使其像发疯了一样咬伤了老人的前臂,伤势非常严重。

  赵女士带着自己的宠物狗去遛早,小狗刚走出楼门,就引起了另外一条公狗的注意。那条公狗当即跑来跟赵女士的狗纠缠。赵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宠物阻拦了两下,可把那条公狗“惹翻”了,照着赵女士的腿就咬了一口。到医院治疗时,医生发现赵女士腿部的伤口深达骨头。

  四中心医院动物致伤门诊主任李霆介绍说,该门诊自开诊以来,日接诊患者中既有普通轻伤病人,也有比较复杂需要多科室联合手术的患者;既有因挑逗动物被咬伤的,也有一不留神被宠物牙齿划破或被宠物爪子划伤的;既有被自家养的宠物伤到的,也有无辜被流浪猫狗伤害的。

  李霆介绍说,很多宠物主人都将宠物视如孩子一般,除了抚摸、拥抱外,还与宠物一起睡觉、亲吻,甚至嘴对嘴地喂食。其实,这样的亲密接触具有巨大的风险隐患。无论是宠物猫狗还是流浪动物,对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伤害性,有的市民认为自家的宠物已经注射过疫苗,不用过于在意,殊不知动物疫苗也有初次免疫和强化免疫之分,如果不能按规定的程序接种免疫效果也难以保证;还有的市民认为宠宝没有撕咬我,就不会得狂犬病,但其实与宠物亲吻或嘴对嘴喂食,病毒也会进入人的口腔,继而直接进入人体,引发“狂犬病”。宠物与人类之间有多种可能共患的疾病,多为接触性感染,如果宠物主人与宠物过于亲密接触,很容易染上“宠物病”。这些“宠物病”除了“狂犬病”外,还有“猫抓病”“弓形虫病”“皮肤真菌感染”等等。

  保持“安全距离”

  一是应理性地节制投喂行为,无论是宠物猫、狗还是流浪猫狗,特别要注意不要与他们瞪眼睛、抢食物。二是要经常为自己的宠物驱虫、排毒,尽量不要让宠物进入卧室,更不要与宠物共寝、共食。三是要注意卫生,经常给宠物洗澡,禁止动物乱排泄,接触宠物后及时洗手。四是绝对避免口腔、肛门等黏膜部位与宠物接触。五是注意宠物的免疫预防和治疗,定期为宠物体检、注射疫苗。

  四中心医院动物致伤门诊主任李霆说,其实人们也没有必要过于紧张,有些市民因为知道一旦患上狂犬病就无法医治,所以对动物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患上了“恐犬症”,只要看见猫狗就害怕,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甚至被猫狗隔着衣服蹭了一下也觉得“大难临头”了。其实,只要是与宠物正常的接触,与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且定期为宠物免疫、驱虫,是不会被宠物传染上疾病的。

  李霆还介绍说,现在人们的防护意识其实还是在逐渐提升,知道被动物咬伤后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的人们越来越多,但对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很多人还是知之甚少,有些伤者被咬伤后到了门诊也因为费用等原因不能积极主动地注射。(“津云”—北方网编辑曲璐琳)

相关知识

萌宠之伤 爱它更要“爱”自己 需保持安全距离
爱它更要了解它!奉浦街道君君小站带你走近宠物行为学
带着爱宠去旅行
斐沃派爱宠百问之《宠物驱虫只做一次?》
‎爱宠萌萌答
斐沃派爱宠百问之《宠物眼睛为什么会变红?》
关爱萌宠,与爱同行 广州向流浪动物伸出“圆手”
爱宠过世后你会给爱宠做宠物火化吗?
有人怕狗,有人爱狗,“宠物友好”空间能否消除对立?
不放开你的手,不丢掉我的爱

网址: 萌宠之伤 爱它更要“爱”自己 需保持安全距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728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冬日必备!狗狗猫咪十大过冬必备!
下一篇: 宠物洁牙五大好处。①较早发现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