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孙喜蓉教授、孙一颖医师:浅谈成年人分离性焦虑

孙喜蓉教授、孙一颖医师:浅谈成年人分离性焦虑

孙喜蓉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党总支委员,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

副院长、党总支委员,主任医师,浦东新区优秀学科带头人

担任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心身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精神科二十余年,擅长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尤其在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的诊治及rTMS治疗有很独特的见解。承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或参编《临床药物治疗学》等8部,专利8项。

特需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地点:三林路165号

孙一颖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公共精神卫生科副科长,主管医师,浦东新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担任第六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第一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健康促进(科普)专委会委员

主攻:公共精神卫生学(心理健康促进)

随着幼儿园、小学开学季的到来,新生家长往往会陷入“妈妈别走”的“困境”,孩子们哭着闹着不肯离开父母(通常是母亲)踏进校园。当我们谈到儿童分离性焦虑的时候,不得不提及身边的“粘”人精——患有分离性焦虑的成年人。

关于儿童和成年人分离性焦虑

儿童分离性焦虑是指儿童与主要依恋的人(通常是母亲)分离时产生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在送校离别时,儿童通常出现大哭大闹,抓住亲人手或衣服不放,拒绝分开,强行入校后,儿童表现出静坐少语,不与老师和其他儿童交往互动,拒绝吃饭,甚至呕吐,严重的哭闹一整天。

成年人分离性焦虑,又称为离别恐惧症,患者表现为过度担忧与亲密的人分离或分开(如旅行、出差或分手),担心自己或亲人会生病或发生意外,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容易失去方向感和控制力,也会出现躯体不适,例如头痛、胃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对未来的事情常常感到不安和担忧,无法放下过去的失败或痛苦等。

成年人分离性焦虑的危险因素

(一)童年经历

从小心理成长的主题是什么,遇到怎样的冲突,碰到怎样的困难,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成长主题没有完成,某个心理冲突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儿童时期的经历或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例如,30岁分离性焦虑患者,回顾他的生活事件,从小父母离异,对妈妈很依赖,在他幼儿园的时候就出现儿童分离性焦虑,18岁时,依赖人格特征已经很明显了,30岁与妻子离婚后死去活来,又粘着要求复婚,患者本质上是过度依赖他所依赖的一个对象。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一个家庭如果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频繁,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关爱和支持,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埋下了“分离性焦虑”的种子。

(三)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可能导致成年人出现分离性焦虑。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过分关注自己的地位和成功,也对亲密关系产生过度的担忧和压力。在一些文化中,家庭和亲情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关系,家人的离开或失去亲人可能被视为最大的不幸,从而增加分离性焦虑的风险。

DSM-5关于分离焦虑症诊断的标准

定义: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有下列 3项:

1、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成员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持续、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3、持续、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4、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持续地、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对象不在一起。

6、持续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反复做与离别有关的恶梦。

8、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合理应对成年人分离性焦虑

(一)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恐惧来源是应对分离性焦虑的关键。在面对分离时学会采取积极的方式、自我调适技巧来应对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例如,冥想和深呼吸,与朋友、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来寻求支持和理解;参加兴趣小组、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减轻对亲密关系的过度依赖。

(二)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减轻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努力与他人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避免过分依赖对方。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便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保持适度的距离,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导致个体对分离产生更大的恐惧和不安。

(三)寻求专业帮助

分离性焦虑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和家庭治疗等。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例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需要提醒的是药物治疗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项目支持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精神病学重点学科(PWZxk2022-18)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DZY-2022-0501)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普项目(PWKP2021B-18)

我们是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一个聚集上海知名女专家,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委员来自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等18家市级综合医院,以及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等10家专科医院及5家市中医医院的所有专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知名女专家。

本专委会的主旨是用我们的爱心,全方位为公众传递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医学健康之声,重点聚焦妇女、儿童和老人。

编辑:张爱玛

· 上海女医师科普之声 ·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孙颖莎奥运精神背后:毅力心理学解析
孙颖莎:14场60局背后的心理韧性与竞技巅峰
孙颖莎:赛场之外的暖意瞬间——‘帮忙捡球’引发热议
孙颖莎首夺新周期冠军!WTT澳门赛精彩回顾
孙颖莎夺冠:2024WTT澳门赛女单决赛精彩回顾与深度解析
孙颖莎4比2惊险夺冠!WTT澳门赛精彩回顾与未来展望
孙颖莎:赛场背后的汗水与坚持,揭秘冠军赛前训练秘籍
原创 最新消息!世界第一孙颖莎乒超首战赛程出炉!零下9度坚持训练!
原创 孙颖莎4-2战胜张本美和,第六次交锋成功逆袭,决赛对决王艺迪
心理科专家教你如何应对分离性焦虑

网址: 孙喜蓉教授、孙一颖医师:浅谈成年人分离性焦虑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7402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该如何应
下一篇: 袖虎宠物知识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