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老人长寿的秘诀

老人长寿的秘诀

古人说的好:“神龟虽寿,猷有竟时。”长生不老只是梦想,人固有一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如何延长寿命?如何面对死亡?临终老人的心理反应是什么?等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家们关注的课题。

随着医疗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长寿老人越来越多。研究者探讨了百岁寿星的长寿奥秘,概括出长寿的“十大经验”:(1)心胸开阔,待人宽厚,性情温和,知足常乐;(2)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不偏食,不暴食;(3)无不良习惯,少喝酒吸烟,适量饮茶;(4)一生热爱劳动,勤快好动;(5)生活起居有规律,坚持早起早睡;(6)家庭和睦,与子女和孙子女的关系融洽,受到晚辈的敬重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质上关心,精神上慰藉);(7)邻里团结,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置身于友善、和睦的人际关系中;(8)居住环境好,无污染,空气新鲜,饮水清洁;(9)一生中没患过大的疾病,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10)家族长寿并且本人出生胎次与长寿有着正相关关系,即胎次越靠前,长寿优势越明显。

在影响健康长寿的诸因素中,心理因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古今中外关于长寿秘诀的探索早就肯定了这一点。我国古代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这里提到养性“五莫”中有“两莫”属心理因素。国外有人概括长寿的十条“秘诀”中,有五条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退休后应继续做点儿工作;(2)建立起各种业余爱好;(3)不要谈论衰老,避开那些为衰老而忧愁的人;(4)避免各种令人烦恼的事,至少应懂得如何对待、处理这些事;(5)不要为孩子们担忧。

近现代心理学研究和对长寿老人的观察、分析表明,大多数长寿老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主要心理特点。

热爱生活

长寿者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是: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生活,朝气蓬勃,可以常葆心理上的青春;热爱劳动,能从劳动中得到乐趣;热爱事业,可从事业的执著追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凡此种种,都有益于健康长寿。相反,厌倦生活,自暴自弃,忧心忡忡,则降低人体功能,削弱人体的抵抗力,容易患病、早衰。现实生活一再证明:热爱生活者多长寿,生活空虚的人多早天。

心情愉快

巴甫洛夫揭示了愉快、乐观情绪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心情舒畅、时常乐观的人,由于生理功能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不易被内外致病因素所冲击,有益于健康长寿。相反,“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现实生活一再表明,“轩双眉,无忧愁”,“知足常乐”,是所有长寿老人的共同秘诀。

性格开朗

性格和健康长寿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不良的性格对健康的危害极大。有关长寿老人的调查材料表明,心胸坦荡、性格开朗,是长寿老人的共同心理特点。研究指出,性格开朗、乐观,性情温和,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不烦恼,不忧郁的老人,更加健康长寿。

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完全解决。对死亡的最早关心始于学步儿童,他们很可能认为一个人也许会在某一时刻死亡,但会在另一时刻“活过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3-5岁儿童并不知道死亡是一个常见的、人生最后的一个阶段,他们以为这只是在另一个环境下存在的继续。5-9岁儿童把死亡看成是鬼怪把人带走了。到9-10岁,儿童才认识到死亡是人生最终的结束。

儿童早在3岁时便有对死亡的恐惧。当一个3岁的孩子失去了爷爷(奶奶)或者是一只宠物而要求父母作出解释时,他真正的恐惧是在没有表白出来的内心冲突之中:“这是我引起的吗?”“我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吗?”父母的任务是说服孩子:他对这个是没有责任的,死者并不是因为不同意或敌视而离开他的,还要使他相信父母是不会很快死去的,以消除他的恐惧。

儿童对死亡的概念同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作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看作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

调查指出,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但也有约15%的青少年(往往宗教信仰较浓厚)试图用与现实相距很远的目标和体验来设想自己的生命。青少年看重的似乎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长度,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自杀在青少年死亡原因中仅次于事故和凶杀而排在第三位。但是,死亡的前景对思想迷茫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威胁,比起成年人来,青少年或许更有理由害怕死亡。

在成年中期,人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活了大半辈子,随着父母和老年亲属的相继去世,死亡的主题变得越来越具体。中年人对社会、工作、配偶、孩子、朋友等具有义务、承诺和责任,死亡意味着与这一切联系的突然的、完全的断开,死亡使中年人惧怕。但是,中年人日益增强的自我效能感和仍然旺盛的生命力降低了死亡的威胁。中年人所获得的创造性成就通常使中年人认为其影响力即使在自己死后仍会继续被人所感觉到。

到了成年晚期,许多人继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死亡,且不认为死亡已近在眼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自己经历的一生的反省、回顾日益频繁,对自我的探索仍在继续之中,对死亡的自我关注反而减少了。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目睹大量生生死死的事实,认识到生和死都是整个人生的自然组成部分,死亡不再对个人的价值、成就的可能性以及影响他人生活的愿望构成威胁,因而不会因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感到沮丧。但这并不表明老年人有想死的愿望,而只是表示他们对死亡这一事实的认可或接纳。事实表明,老年人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死亡,同时还要充满乐观和热情来度过生命中的每天,尽情地颐养天年。

当老年人意识到死亡必将降临或面临死亡时,一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呢?我国古人早就指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说:鸟在即将死亡的时候,常常哀鸣;人在面临死亡之际,则语词和善,对一生的某些失意或过失时常表现出一种忏悔的心情。关于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体验或情绪反应,屈布勒-罗斯的研究最有代表性。通过对临死病人的长期跟踪观察发现,他们在临终时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阶段,虽然这些阶段也可能互相交叉或重叠。(1)否认。患者或者认为有关死亡的消息是不真实的,或者认为死亡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患者家属与亲友必须充分理解患者的这种心情,同时给予尽可能多的同情和体谅。(2)愤怒。患者开始承认死亡,但充满怒气而难以控制,时常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我现在必须死呢?”“为什么死亡偏偏降临到我的头上?”这种愤怒如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加速患者死亡的到来。患者及其家属都必须尽快过度到平静、宽容的状态。(3)交易,也可称为“讨价还价”。患者往往表现得特别随和,他们通常与医生甚至命运、死神进行交易,取得同情、谅解和帮助,以延长寿命,多活些时日。亲属和周围的人要尽可能给患者以帮助。(4)抑郁。患者面对即将与亲人永诀,即将抛弃财产及他所拥有的一切,因而表现出叹息、悲观、沮丧等抑郁情绪。患者亲属给予劝慰,试图使他尽快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安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用语不当,反而会激怒患者,使他处于更加愤怒、焦虑、抑郁的状态之中。(5)承受。患者听从或承受命运的摆布,不得不接受死亡的严峻现实,死亡即将来临。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如何让个体在临终前消除负面情绪,体会到温馨和关怀,是每一位家属、每一位临床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临终关怀既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又是一个久远的话题,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付出。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烦恼和疑惑,欢迎一起学习讨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老人长寿的秘诀
103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多动脑!多学习!
怎么才能长寿秘诀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前分享长寿秘诀,这3点值得借鉴
郑州市目前最高龄老人114岁 揭秘长寿秘诀
长寿秘诀有10条
探访中国长寿村,秘诀在于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
江苏385位百岁老人调查结果:长寿秘诀就在这5个习惯里
中国古代百岁寿星长寿秘诀
老年期哈士奇长寿的秘诀

网址: 老人长寿的秘诀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8797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成人硅胶动物宠物猫笼子带来终极乐
下一篇: 解读司马懿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