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鸟类的展览涨知识了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文图/记者王煜)5月10日,在位于沙依巴克区炉院东街59号的博物试验室内,爱鸟周特别活动——“自然的记录者”公益展正在进行。
本次活动是由“护鸟海报万人接力项目”与荒野新疆、丝路自然教育平台共同发起的,将持续至5月22日。展出共设鸟类生态摄影展、鸟类艺术展、现场互动三个部分,现场还有志愿者给观众讲述鸟类知识。
此次展览重点介绍了新疆的鸟类明星——白头硬尾鸭。自带蓝色唇彩的鸭子,白头硬尾鸭算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从非洲北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不远万里来到新疆繁殖,雄性在繁殖期嘴巴会变成醒目的蓝色,加上白脑袋、硬尾巴和矮胖身材,笨拙拙的超可爱,故又称为新疆“唐老鸭”。
新疆百鸟汇志愿者团队的陈雨潇说,2007年乌鲁木齐发现在中国境内消失40余年的白头硬尾鸭,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国际红色濒危物种名录。全球的白头硬尾鸭成熟个体在5300-8700只,在中国仅在新疆有繁殖,每年数量仅有数十只。白鸟湖是白头硬尾鸭在新疆一个稳定的繁殖栖息地,白头硬尾鸭成为了新疆最有代表性的鸟类明星物种,仅仅1.5平方公里的白鸟湖湿地逐渐成为乌鲁木齐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在自然爱好者拍摄的野生鸟类摄影作品展板前,有志愿者给观众讲解鸟类的科普知识。在一幅文须雀的摄影作品旁,荒野公学自然保护科普中心志愿者王琳提问小朋友们:“大家看这两只鸟,哪只是雄性?”
“左边的!”
“右边的!”小朋友们积极回答。
“在鸟类里,一般比较好看的是雄性,所以照片里右边的那只是雄鸟。刚刚答对的小朋友可以来和我领取限量的白头硬尾鸭纪念明信片!”
展览中的互动环节最爱观众喜欢,其中的拼图游戏,邀请观众动手完成鸟类拼图;徽章制作可以自选喜欢的鸟类插画,动手制作徽章,还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鸟类的羽毛标本。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鸟类知识,我们想要用行动唤醒更多人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陈雨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