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书笔记

版本:赵林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第一版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与哲学有什么用

一、 哲学是什么?

(一) 现象与本质

1、 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P3)

2、 这种强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坚持本质决定现象或存在的哲学观点,就叫作本质主义或实在论。(P8)

(二)“说不可说”

1、 “形而上学”这个词最初就是指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的那个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首先就是“形而上学”。(P14)

2、就像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哲学课时对学生所说的:“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地进行思维。”(P16)

(三)哲学就是哲学史

1、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西方哲学史,就不可能真正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P19)

二、哲学史方法论

(一)学习知识与培育素养相结合

(二)“有教养”的怀疑精神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1、在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逻辑发展的各个环节之间,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P24)

三、哲学有什么用?

(一)哲学产生的原因

1、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P28)

(二)“学以致知”与“学以致用”

1、这种态度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热捧哲学,实际上却是在戕害哲学,把哲学变成了一种功利之学和势利之学,抽掉了哲学的高贵的精神特质,把它变成了一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因此,哲学的狂热甚至比哲学的冷漠更加表现了哲学的悲哀。(P33)

(三)改变环境与改变自身

1、改变自身可能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只能活在自身之中,环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被感受到。(P35)

第二讲 希腊自然哲学

一、 米利都学派与爱菲斯学派

(一) 哲学的史前史与“哲学之父”泰勒斯

1、 早期希腊人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都是根据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届数来记载的。(P43)

2、 康福德(FM.Cornford),他在他的哲学史里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他抱怨道,我们的哲学总是从泰勒斯开始,好像泰勒斯突然从天上蹦下来,然后说,万物的本原是水,于是哲学就开始了。康福德对这种做法非常不满,他强调我们必须追溯哲学的史前史。(P44)

3、 任何一个民族的最原始的文化形态,就是神话。(P44)

4、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可能是泰勒斯通过观察,发现万物都有其种子,种子都是在湿润的情况下滋生的,而水则是湿润的本源,因此万物是从水中产生的。(P47)

5、 这两种追问方式,一种从时间上来寻找开端,寻找beginning ;另一种从空间上来寻找基本要素,寻找element,说到底都是一种还原论,不是时间上的还原,就是空间上的还原。这种还原论的路径,基本上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路径,它与自然科学的方法非常接近,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自然哲学。(P48)

6、 正如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 w. C. Dampier)在《科学史》里面所评价的,泰勒斯第-一次从自然事物之中来寻找自然的本原,而不再是借助于神话的原则来解释世界,他第一次把神抛开了。(P51)

7、 泰勒斯除了提出万物从水中来这个观点之外,还主张万物都有灵魂。当然他所说的灵魂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类似于嘘气的非常稀薄的物质。(P52)

(二) 阿那克西曼德与“阿派朗”

1、 阿那克西曼德就提出了一个“无限”或“无定形”为万物的本原。(P53)

2、 阿那克西曼德开创了一种新的生灭观,所谓“产生”就是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获得某种规定性,成为某物;所谓“消灭”就是重新去掉规定性,回到阿派朗即无限定的状态。(P56)

3、 而这种“说不可说”的哲学传统,就开始于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就此而言,“阿派朗”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概念。(P57)

4、 他认为,阿派朗自身包含着两对相互对立的力量,即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不同结合方式,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例如,冷与干相结合就产生了土,冷与湿相结合就产生了水,热与干相结合就产生了火,热与湿相结合就产生了气。他强调,万物从阿派朗中产生以及复归于阿派朗,这乃是命运规定的。(P74)

(三) 阿那克西美尼与自然哲学的合题

1、 气既是一个表面上无定形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它既可以否定地加以表述,又可以肯定地加以表述。因此,我认为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构成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或者一个合题。(P59)

2、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而气本身就具有冷和热这两种性质,冷和热的不同作用,就使得气转变为万事万物,又使万事万物复归于气。具体地说,当冷发生作用时,气就开始凝聚,形成了风和云;再进一步凝聚,就变成了水;水再凝聚,就变成了土和石。反过来,当热发生作用时,土就稀散为水,水稀散为气,气则稀散为火。(P60)

3、 那个背后的东西,那种数量关系,才是真正的万物本原,它决定了万物之间的聚散离合和相互转化。(P61)

(四) 赫拉克利特与哲学的复线

1、 火本原说

产生了两条路线——火熄灭了,就变成了万事万物,这是一条下降的路线;而万事万物燃烧了,就复归为火,这是一条上升的路线。通过火的不断熄灭和燃烧,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就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和毁灭掉。(P63)

2、 逻各斯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与火构成了一种复线关系,二者都是真实的,都具有真理性,只是相比而言,逻各斯更加实在和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已。(P65)

3、 辩证法

(1) 万物皆变,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 万物变化根据内在固有矛盾

(3) 事物具有相对性

(4) 辩证法、神秘主义、诡辩论

二、从“四根说”到原子论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世间万物都是由四个最基本的元素即水、火、土、气构成的,这四种元素不存在谁产生谁的问题,它们都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本原,它们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了万事万物。(P71)

2、爱神用“爱的钉子”把万物钉在了一起,然后仇恨则使得事物灭亡。(P71)

3、按照机械论的观点,物质本身是惰性的,是无法自己运动的,必须借助于一个外来的推动力才能运动。如果一个物质的运动是由另一个物质推动的,而另一个物质本身又需要第三个物质来推动,以此类推,最后必然会推出一个精神性的实体,如上帝,这个精神性的实体成为整个物质世界的终极动力因。(P72)

4、倒退——从一个本原变成四个本原

(二)阿纳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1、种子的特点

(1)量:无限

(2)质:异质

2、“一切包含一切”

3、精神性实体——“努斯”——心灵或灵魂

(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P78)

2、原子

(1)不可分割

(2)充实性/不可入性

3、连灵魂也是由一种更稀薄的原子构成的。这样,他就说明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同一性,精神最后被归结为物质,精神也是一种物质,这种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许多唯物主义者。(P81)

4、世界不存在外在目的,只遵循严格的必然性。(P82)

第三讲 希腊形而上学的源端

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一) 数本原说

1、 数并非一个具象的自然物,但它却是决定着一切自然物生灭变化的恒常“命运”或“定数",因此是一种无定形( 现象意义上)的有定形之物(本质意义上)。(P90)

(二) 数学与形而上学

1、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2、 希帕索——不可通约数的危机

3、 罗素的总结非常深刻,思想对象与感性事物之间的这种对立,使得西方哲学总是喜欢追问背后的东西,追问感官无法把握的抽象实体和真理。这种思想路线通常被我们的教科书称为唯心主义,但是我更愿意把它叫作形而上学。(P93)

二、爱丽亚学派

(一)形而上学的最初发展

1、克塞诺芬尼

(1)怀疑和批判多神论

他嘲讽道,如果狮子和马也能进行创作的话,它们也会创造出狮子形和马形的神来。这个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它颠覆了神创造人的传统观点,而主张神反而是被人创造出来的。(P95)

(2)归谬法

(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1、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或“是者是,不是者不是。”)(P97)

2、存在的特性

(1)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他援用克塞诺芬尼的那个归谬论证来说明这一点)

(2)存在是唯一无二的,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

(3)存在是不变不动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即在自身之内

(4)存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却不是无边无际的或无定形的,它被强大的必然性包围着,看起来有点像一个“ 滚圆的球形”。

3、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

(三)真理与意见

1、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观点,表明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本体论上的分歧就导致了认识论上的分歧。(P100)

2、巴门尼德在存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建立了同一性。(P102)

(四)芝诺的诡辩论

1、对运动的否定

(1)二分法

(2)阿喀琉斯追乌龟

(3)飞箭不动

(4)这些论证的共同特点就在于,把空间距离(以及所用时间)无限地往小分割。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涉及极限理论,在哲学上则涉及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芝诺论证的要害就在于,只强调运动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运动的连续性。(P105)

(5)运动是虚假的、荒谬的、真实的世界(存在)是不动的。(P106)

2、对多的否定

(1)“大小的论证”

(2)“谷粒的论证”

3、麦里梭——从时间永恒推出空间无限

第四讲 希腊怀疑论与道德哲学

一、 智者派

(一) 独断论与怀疑论

1、 而怀疑主义则是从根本上反对独断论的,它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一切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根据进行解构。(P112)

2、 智者派正好构成了从早期希腊形而上学源端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过渡的一个否定性的中介(而苏格拉底则构成了这种过渡的一个肯定性的中介)。(P113)

(二)普罗泰戈拉与“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1、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第一个把眼光从客体自然界转向主体人生的哲学家。(P114)

2、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P114)

3、相对主义就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结论,即每个人从自己角度出发所认识的世界都是真实的。(P116)

4、“一切理论都有其相反的说法”

5、相对主义摧毁了其他理论,又摧毁了它自身

(三)高尔吉亚与“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1、“无物存在”

(1)非存在者存在

(2)存在者存在

A永恒

a小于存在的场所

b等于

c大于

B派生

C既永恒又派生

(3)非存在者和存在者都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3、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一)向死而生的思想殉道者

1、公元前399年,一批反对他的人以两个罪名告发了他,其一是他喜欢探究天上和地上的各种事情,并且以此来蛊惑青年;其二是他不信传统的神而企图引进新神。(P126)

2、因此,他认为那些以死为苦境的人们都想错了,死亡并非-种痛苦,反倒是一种超脱。苏格拉底对判处他死刑的雅典人说道:“我去死而你们活着,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这种以死为乐的思想开启了西方唯灵主义的源流,为后来的基督教信仰奠定了重要的精神基础。(P127)

(二)“认识你自己!”

1、在西方哲学史上,人们一般把泰勒斯称作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把毕达哥拉斯称作形而上学的创始人,而把苏格拉底称作道德哲学的创始人。(P129)

(三)神学目的论

(四)“美德即知识”

1、他就从“美德即知识”中推出了一个逆命题——“知识即美德, 无知即罪恶”。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上的一种唯智主义理论,它对于后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17.18世纪的启蒙时代,这种观点被大多数西欧知识分子所推崇,他们认为,理性的启蒙和知识的增长将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消除社会.上的各种罪恶。(P135)

2、“知识悖论”——“善”的概念的知识介乎于已知和未知之间

3、学习即回忆

(五)“精神接生术”与辩证法

1、 “辩证法”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结果,而在于它的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对话来揭露对方的矛盾,启发对方走出矛盾而接近真理,它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远远重要于它所得出的最后的结论。(P138)

2、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件事情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那就是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P139)

(六)小苏格拉底学派

1、麦加拉学派

(1)说谎者论辩——悖论

(2)谷堆论辩——集合论和模糊数学

(3)有角人论辩——滥用形式逻辑

2、昔尼克学派(犬儒学派)

亚历山大在东征的时候,路过第欧根尼居住的地方,亚历山大非常仰慕这位行为怪僻的哲学家,专程去拜访他,询问他有什么要求。但是第欧根尼却回答说:“请你不要挡住我的太阳光!”这就是第欧根尼的要求。以后我们把现实生活中那种放荡形骸、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就称为大儒主义。(P142)

第五讲 希腊实在论哲学

一、 柏拉图哲学

(一)“理念论”的基本内涵

1、柏拉图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分别代表了希腊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哲学则是对二者的总结)(P146)

2、一般的译法是“理念”或者“概念”,这种译法很容易使人把它看作一个主观的东西,但是在柏拉图那里,"idea” 决不仅仅只是一个主观的思想,它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所以也有人把这个词译为“理型”,“理型”当然更偏重于客观性一些。(P147)

3、理念独立于并且先于具体事物以及我们的头脑而存在,具体事物是对它的一种摹仿和分有,而我们头脑中的理念则是由灵魂带人到身体中来的。(P148)

(二)世界的层次

1、理念世界的六个等级

(1)自然物的理念

(2)人造物的理念

(3)数理理念

(4)哲学范畴意义上的理念

(5)道德和审美的理念

(6)“善”的理念

2、理念提供形式(以及目的和动力),原始“物质”提供质料,二者相结合而构成形形色色的感觉事物。这个思想是在柏拉图理念论中首先表述出来的,后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总结为“四因说”理论。形式与质料的结合同时也代表着古希腊两种哲学潮流的合流(P154)

(三)“回忆说”与辩证法

1、这种关于理念的知识如果不是来自感性认识,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柏拉图的回答非常明确,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灵魂从外面带入到我们身体中来的,感觉经验充其量只是刺激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触媒而已。这种观点在哲学史上通常被叫作先验论,即认为我们的真理性知识是先于经验而存在于我们思想之中的。柏拉图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先验论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他的这种先验论也被叫作“回忆说"。(P156)

2、洞穴隐喻

他就由影子到木偶,由木偶到实物,再由实物到太阳,逐渐上升到最高的知识。这个“洞喻”所展现的整个认识过程是:首先是对假象的假象(木偶的影子,比喻对感性事物的摹仿,如艺术品等)的认识,其次是对假象(木偶,比喻作为理念之摹本的感性事物)的认识,再次是对实物(真实的人和物,比喻理念)的认识,最后则是对照耀实物的万物之源(太阳,比喻“善”的理念)的认识。而这种知识的上升过程,恰恰是通过灵魂的不断“回头”、不断反思才得以实现的。(P158)

3、 线喻

意见————真理

想象—信念 理智—理性

4、 这种在一个第三者中寻求对立面的统一的理论也被柏拉图叫作“通种论”,它与两千多年以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脉相承的,即都是在一个第三者中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从而使概念运动呈现为一个不断地否定自身、超出自身和在更高水平上重返自身的辩证过程。(P161)

(四)理想国

1、灵魂——理智、意志、欲望

美德——智慧、勇敢、节制

国家——统治者、保卫者、劳动者

2、“古典四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

(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这一部分如此重要的内容,既不能纳入物理学或逻辑学,也不能纳入伦理学或者其他任何学科之中,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们就把它们专门编了一卷,暂时放在《物理学》后面,取名为metaphysic,即“ 在物理学之后”。这个名称本来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被亚里士多德当作整个知识系统或广义哲学的基础,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所以“metaphysic" 一词就具有了根本性和超验性的含义。(P168)

(二)实体哲学

1、亚里士多德把范畴分为十类,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动作和遭受。(P172)

2、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核心就是关于实体的学说,本体论(即关于存在的学说)被归结为实体哲学,而“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也就被归结为“实体是什么”的问题。(P172)

(三)“实体是什么?”——关于实体的定义

1、实体的特点

(1)“这一个”——具体的和个别的事物

(2)实体没有与之相反的事物

(3)实体没有程度的差别

(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四)“实体的原因是什么?”——“四因说”

1、四因说

(1)质料因——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形式因——它被规定成什么样子

(3)动力因——是什么东西使它成为该事物

(4)目的因——为什么要造成它

2、一方面,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每一个高一级事物又是低一级事物的形式、动力和目的,而低一级事物则是高一级事物的质料。(P177)

3、第一推动者、神——自身不动,却推动

(五)“实体是如何生成的?”——“潜能与现实”理论

1、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却不只是指一种空间关系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指一种时间上的生长和发展。这种时间上的生长和发展,实际上已经逻辑地包含了空间上的变化,这不仅是因为任何空间上的运动都要通过时间序列来表述,而且一个事物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关系的变化过程。(P183)

(六)有机论与目的论

1、生物有机体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能力,它总是要顽强地实现它所趋向的目的。(P186)

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 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

(一) 伊壁鸠鲁主义

1、 哲学目的已经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帮助我们如何在一个纷扰不已的界里摆脱痛苦,获得幸福。(P196) ( 实践的智慧——伦理学)

2、 幸福就在于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P196)

3、 心灵产生纷扰的原因

(1) 对自然界的异象感到恐惧

(2) 对死亡的恐惧

(3) 与他人不和

4、 原子论

(1) 神存在与原子所构成的不同世界的缝隙之中

(2) 原子有重量上的差别

(3) 原子运动轨迹可以发生偏斜——偶然性——自由意志

5、 伊壁鸠鲁的弟子们把伊壁鸠鲁伦理学概括为医治心灵的“四药方", 那就是“神不足惧,死不足忧,乐于行善,安于忍恶”。(P201)

(二) 斯多噶主义

1、 早期

一个人顺应自然、服从命运,这就是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P204)

2、 晚期

(1) 塞涅卡:“愿意的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被命运拖着走”

(2) 爱比克泰德

A面对苦难责怪自己——有教养

B人生在世如同演员演戏

(3) 马可.奥勒留——统治者+哲学家

(三) 怀疑主义

1、 早期:皮浪——“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2、 晚期

(1) 十个老论式

A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器官结构,因此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觉。

B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类,由于各自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所以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感觉也不一一样。

C当人用不同的感官去感觉同一事物时,所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

D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身体状况或精神状况时,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同。

E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距离、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所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

F当被感觉的对象与其他事物混杂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对它的感觉会不一样。

G被感觉对象本身处于不同的状态时,给予我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H被感觉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感觉也是相对的。

I被感觉对象出现的频繁还是稀少,也影响我们对它的感觉。

J在不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下生活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

(2)五个新论式

A千百年来,以认识世界为已任的哲学家们始终在争论着各种问题,无法形成统一的观点,这恰恰说明,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真理性的。

B要确定某一个对象为真,就必须为它提供一个根据,但是这个根据本身又需要一个根据,以此类推,就会陷入根据的无穷上溯,因此我们无法论证任何问题。

C事物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既包括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也包括事物与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真相。

D我们要论证一个命题又不想陷入上述根据的无穷上溯,就必须假定某种公理,一旦假定了某个命题是公理,我们就可以不再追问它的根据了,因为公理本身是无须论证的。但是如果你假定了一个公理来支持你的论证,那么与你观点相反的人也同样可以假定一个相反的公理来支持他的论证,这样就会陷入一种公理的矛盾之中。

E如果我们既不能通过根据的无穷上溯,也.不能通过假设一种公理来进行论证,那么就只剩下一种方法,这就是使结论与根据互为因果的方法,即用一个根据来论证结论,再反过来用这个结论来论证那个根据。

三、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过度形态

(一)哲学主题的转化

1、个体意识的发展过程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完全一致的,个体发生学与种类发生学具有逻辑.上的同构性。(P220)

2、如果说希腊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一种自觉的方式创立了形而上学,那么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以一种自在的方式表述了自我意识,而希腊化时代的三大学派则构成了二者之间过渡的一个必要中介。(P221)

(二)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斐洛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表现为用柏拉图哲学的概念来重新解释作为犹太教经典的《旧约》,特别是《旧约》中的《创世记》的内容。(P223)

2、基督教的“两希传统”

希伯来文化传统和希腊文化传统,二者共同构成了基督教的思想根源。希伯来文化传统主要是指犹太教信仰,而希腊文化传统当然是指深邃玄奥的希腊哲学(P224)

3、 普罗提诺

(1) 太一——原始世界的本原——神秘主义

(2) 努斯——具体化的太一

(3) 灵魂

(4) 这样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观点,与基督教神学的“三位一体”理论是完全同构的,我们只需要改换一下名称,把太一称为圣父,把努斯称为圣子,把灵魂称为圣灵,普罗提诺的哲学“三位一体”就变成了基督教的神学“三位一体”。 按照基督教神学的观点,上帝这个绝对的实体呈现为三个不同的位格,在西方语言中,“位格”这个词表述为"person", 也有“人称”的意思。(P226)

4、 波菲利——共相

(1)共相(或种与属)究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的一个抽象概念?(2)如果它们是实体,那么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那么它们究竟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

第七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一、 教父哲学

(一)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1、 而当它成为凌驾于整个西欧社会之上的唯一宗教信仰之后,它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理性来为自己的教义和教规进行辩护,运用逻辑来建构一套规范性的神学体系。(P234)

(二)“正因为其荒谬,我才相信”

1、这些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希腊罗马知识分子,在教会中就被称为“教父”,他们的特点是既有坚定的基督教信仰,又有深厚的希腊哲学素养,而且往往还在初期教会中担任圣职。(P235)

2、希腊教父

3、拉丁教父——德尔图良

如果理性在这些奥秘面前大叫“荒谬”或“不可能",值得谴责的恰恰是理性本身,因为它太狭隘了,无法认识上帝的深邃无比的奥秘。(P241)

4 、早期基督教探讨的问题

(1) 上帝论

(2) 基督论

(3) 人性论

5、“卡尔西顿的四道围墙”

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与上帝同在,和上帝一样在万世之先;基督也具有完全的人性,除了没有罪以外,其他方面都与我们一样。至于这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之间的关系,则是“不能混合,不能改变,不能分开,不能离散"。(P244)

(三)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说

1、上帝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语言而创造世界的,世界万物都是“上帝言说”的结果,这就叫作“道成肉身”。“道”就是上帝的语言,就是逻各斯,“肉身”就是有形的世界万物,上帝用语言创造了整个世界。(P247)

2、上帝首先创造了无形的“种质”,然后再根据“种质”复制出有形的万物。“种质",体现在上帝的语言里。(P248)

3、奥古斯丁所理解的无限或永恒不在时间之中,它恰恰是对时间的一种根本超越一永恒不是在时间之中,而是在时间之上。(P249)

(四)罪恶与自由意志

1、一个被上帝所预定得救的人,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信仰之光,他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善功和美德。(P258)

2、上帝神秘预定的救恩被转变成为一种有意邀功的结果,任何人,只要愿意花钱去购买赎罪券,愿意向教会捐赠财产,愿意采取各种教会认可的行为来取悦于神职人员,他都会轻而易举地获得上帝的救恩,使自己的灵魂进人天堂。这样一来,恩典的根据就不在于上帝的预定,而在于人的自由意志。 上帝成为一个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天国守门人,只要你付足了门票钱,他就会放你进入天国。(P259)

二、经院哲学

(一)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大前提——最完美的东西应该包含存在(否则它就不是最完美的了)。

小前提——上帝是一个最完美的东西(因为“上帝”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绝对、无限和永恒)。

结论——所以,上帝存在。(P264)

(二)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1、 从经验的受动—推动系列推出一个世界的第一推动者

2、 从经验的因果系列推出一个自因的“第一因”

3、 从偶然—必然系列推出绝对必然的存在

4、 完美性系列的证明

5、 目的论证明

(三) 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与后果

1、 脱离了基督教信仰的语境,一切哲学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 本特点。(P273)

(四) 共相问题的来源与实质

1、 在经院哲学中,凡是认为共相(理念、种属)可以独立于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优先于具体个别的可感事物而存在,而且可感事物只不过是对共相的一种摹仿和分有的,这一类观点代表了柏拉图主义的(理念)实在论观点,因此被叫作实在论;相反,凡是认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要后于可感事物的,就被叫作唯名论,即认为所谓共相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名称而已。(P276)

(五) 实在论与唯名论

1、 极端实在论——安瑟尔谟——共相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2、 极端唯名论——洛色林——共相只是主观名称

3、 温和唯名论——阿伯拉尔——“概念论”

4、 温和实在论——托马斯.阿奎那

5、 晚期唯名论——方济各修会“三杰”——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特、奥卡姆的威廉

(1) 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2) 神秘主义者

(3) 唯名论

(4) 将神学与哲学分离

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一、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与两大流派的思想分歧

(一) 近代认识论哲学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反叛

1、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其二是思维与存在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P288)

2、 英国的经验论强调经验的归纳,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则强调理性的演绎,它们在方法论上各持一端。但是这种方法上的差异并不妨碍它们在批判对象和最高目标上的一致,它们批判的对象都是经院哲学,而它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同时也是近代哲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真理性的知识。(P293)

3、 真理性知识的两个条件

(1) 不断扩展和更新

(2) 普遍必然性

(二)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思想分歧和理论困境

1、 近代知识论注重两种方法,一种是发明的方法,一种是证明的方法。发明是通过一系列实验去发现和创造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证明则是对那些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经验论侧重的归纳法虽然不是-种必然性的推理方法,但是它却是一种发明的方法,可以不断地扩展和更新知识的内容。而唯理论强调的演绎法虽然保证了推理过程的必然性,但是它却很难扩展新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就使得唯理论所沾沾自喜的那些必然性知识充其量就只是一种解释性的知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同语反复。(P300)

二、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朗西斯.培根与近代经验论的创立

1、培根既是近代经验论的创始人,也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马克思把他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P302)

2、四种假象

(1)种类假象

(2)洞穴假象

(3)市场假象

(4)剧场假象

3、“知识就是力量”!——反思——知识的工具性

4、“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5、经验归纳法

(1)形成“三表”——本质表、差异表、程度表

(2)理性分析——总结规律——达到公理

(二)经验论原则与实在论信念之间的深刻矛盾

(三)霍布斯的自然哲学

1、他把哲学定义为一门推理的学问,推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原因推论结果,另一种是从结果推论原因。他把前者称为综合,把后者称为分析。综合是一种证明的方法,分析则是-种发明的方法。霍布斯特别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些处于产生过程中并且具有某种特性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物体,另一类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而造成的社会物体,即国家。研究自然物体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研究国家的哲学就是公民哲学。(P310)

2、物体的特征

(1)独立于思想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2)广袤性

(四)霍布斯的政治学

1、利维坦——《圣经》中的巨大海怪——国家

2、社会契约论——自保、保种的矛盾

3、人对人是狼

4、君权神授——军权民授

二、洛克哲学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一)洛克的政治学思想

1、天赋人权

2、第一次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外交

(二)批判天赋观念和创立“白板说”

1、如果不存在天赋观念,那么我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写上去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先天的。洛克指出,我们的经验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感觉,另一个来源是反省。感觉就是通过五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反省则是对于内心活动的关注,即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感觉和反省,一个是外在经验,一个是内在经验,这两种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P321)

(三)实体问题

1、复杂观念

(1)样式

(2)实体

(3)关系

2、矛盾——唯物主义与经验论的矛盾

(四)两种性质和三类知识

1、两种性质

(1)第一性质——本身固有

(2)第二性质——色、香、声音、味

2、三类知识

(1)直觉知识

(2)证明知识

(3)感性知识

三、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自然实在论

(一)实物观念化与主观唯心主义

1、“物是观念的集合”

2、“存在就是被感知”

(二)观念实物化与自然实在论

1、所以后来黑格尔在谈到贝克莱等人这种一有困难就找上帝的做法时挖苦说,上帝就像-一个“大阴沟”,所有解决不了的理论问题一丢进这个阴沟里,就立即得到了解决。(P334)

四、休谟的怀疑论

(一)对各种实体的不可知论态度

(二)对传统因果关系的颠覆

1、因果关系只是主观的习惯联想

2、因果关系只是两个事情之间的恒常汇合

3、“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4、一味地坚持经验论原则和立场,完全摒弃理性的作用,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知识论大厦的。这就是英国经验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P347)

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一、 笛卡尔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

(一) 普遍怀疑与“我思故我在”

1、 笛卡尔把普遍怀疑当作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2、 不能怀疑怀疑本身——“我思故我在”

(二) 以上帝为跳板而建立的古典二元论

1、 上帝的意义

(1) 从狭隘的自我向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的过渡

(2) 保证了心物两个世界的独立发展

2、 精神实体的本质属性是思维,物质实体的本质属性是广延。

(三) 天赋观念说和身心交感说

1、 笛卡尔就以“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作为出发点,以“清楚明白”作为真理标准,遵循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规则,一步一步地推出各种命题或定理。(P358)

2、 在人身上,物质和精神将会发生交感作用。身体是物质,心灵是精神,二者在人身上发生一种经验性的相互作用。笛卡尔认为,这种交感作用就发生在人头脑中的一个叫作松果腺的器官中。(P359)

(四)伽桑狄和马勒伯朗士——笛卡尔难题的两种解决方案

1、伽桑狄——精神物质化——上帝并非“我”的前提,而是“我”的结果

2、马勒伯朗士——物质精神化

(1)偶因论——机缘论——“救急神”——智慧被贬低

二、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一)“神即自然”

1、泛神论就是认为神内在于大自然中,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体现着神性,自然和神乃是同一个东西。(P367)

2、他认为有两个自然,一个是作为原因的自然,另一个是作为结果的自然;一个是自由的自然,另一个是必然的自然;一个是创造自然的自然,另一个是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P368)

3、三个基本范畴

(1)实体——第一性——上帝才是真正的实体

(2)属性——本质规定性——思维和广延

(3)样式——实体的分殊

4、“身心平行论”

(二)唯理论的系统化

1、三类观念

(1)直觉——与生俱来——“真观念”

(2)真观念逻辑推理——推理的/证明的观念

(3)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观念——意见/想象

2、《伦理学》——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

3、“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一)生平与著述

(二)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

1、单子的特点

(1)单子没有部分,不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或消灭

(2)每个单子自我封闭

(3)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

2、基本规律

(1)差异律

(2)连续律

(三)前定和谐理论

1、上帝的先验安排,把一切经验性的奇迹都取消了。(P385)

(四)从唯理论到独断论

1、我们的心灵——“有纹路的大理石”

2、认识论问题——理性提升问题

3、两类真理——推理/事实

4、“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没有理性地对待理性本身

第十讲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特征

(一)政治专制与宗教专制沆瀣一气

1、哪个国家率先完成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削弱,哪个国家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快车道,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P398)

(二)文明开化,独领风骚

1、到了拿破仑时代,当拿破仑带着法国军队人侵俄国时,在俄罗斯的战场上,双方的将领都同样说着法语、戴着假发、佩着花剑,按照法兰西人的作战阵型,敲着战鼓、吹着喇叭进行会战。这就是文明社会的行为方式!(P399)

2、所谓“唯物主义”,就是指只追求物质享乐,不追求精神境界,就是指声色犬马、奢靡堕落;而“唯心主义”则象征着崇高圣洁,表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P401)

二、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一)“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出一个来!”

(二)“粉碎卑鄙无耻的东西!”

1、虽然伏尔泰不断宣称自己信仰上帝,甚至还装模作样地在凡尔纳的庄园中建造了一个小教堂(伏尔泰晚年一直自称为“凡尔纳教长”),但是他却始终把基督教看作一场精心设计出来的骗局。他诙谐地认为,上帝就是因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而生的,傻子蒙昧无知,骗子居心叵测,于是上帝就应运而生了。而所谓“启蒙”,就是要用科学知识来驱除蒙昧,唤醒人们心中的理性,从而消除宗教的骗局。伏尔泰有一句响彻欧洲的口号:“粉碎卑鄙无耻的东西!”(P407)

三、“百科全书派”思想家

(一)《百科全书》的编纂与理性法庭的确立

(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

1、在霍尔巴赫看来,一切宗教都是迷信的结果,而迷信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无知和恐惧。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叫“袖珍神学”。(P414)

2、霍尔巴赫则声称,宗教原来是野蛮人的无知和想象的结果,但是现在仍然支配着最文明的民族。(P415)

3、诚如后来黑格尔所深刻指出的,把人们千百年来虔诚信仰的宗教仪仅说成是一种欺骗的结果,这种观点恰恰表明了批判者理性水平的浅薄。(P415)

(三)功利主义道德观和教育万能论

1、爱尔维修——追求个人利益应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前提

四、法国启蒙运动的“黑马”——让-雅克.卢梭

(一)孤独而浪漫的心灵漂泊者

(二)法国启蒙阵营中的“叛逆者”

1、“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2、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专制制度

3、主权在民不可分

4、黑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主权者”不过是君主其人罢了!罗素也认为,卢梭把一些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引进了近代的民主政治理论中,从而成为后世“极权主义国家”和“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卢梭所宣扬的这种社会平等和“人民主权”的政治理想,不久之后就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到极端,导致了一种“多数人的暴政”。在后来的政治历史中,以“人民”的名义来实行个人独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在这方面,卢梭的政治理论难逃其咎。(P423)

(三)“这只能怨伏尔泰!这也只能怨卢梭!”

1、“一颗真正的心就是上帝的真正殿堂"。上帝就在我们的心中,从这种意义上说,卢梭开启了西方近代道德神学和情感神学的先河,实现了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化转变,把上帝的立足之地从外在世界转向了人的内心。(P426)

2、当法国大革命的平民领袖罗伯斯庇尔建立最高主宰崇拜时就明确宣称:无神论是属于贵族的,而广大的受苦民众却需要一位伸张正义的上帝。(P428)

第十一讲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 康德的知识论

(一) 康德哲学中的两条线索

1、 “三大批判”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解决认识论问题,也就是知识问题;《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解决道德哲学问题,也就是意志问题;《判断力批判》主要解决审美问题,当然也包含目的论问题,也就是情感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的整个主观世界,如果要进行划分,从结构上说,无非就是知、意、情三个方面。因此“三大批判”分别接触到了这三个方面。(P435)

2、 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认识之前首先批判地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能力,确定我们理性认识能力的来源、范围和界限。(P436)

3、 两条线索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4、 康德的“三大批判”综合在一起,就是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人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是由三个子问题组成的,第一个子问题是《纯粹理性批判》要解答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第二个子问题是《实践理性批判》要解答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当做什么?”第三个子问题是《判断力批判》要解答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可以希望什么?”(P439)

5、 人是自由——自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

(二) 康德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1、 康德力图把唯理论和经验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认为先验自我提供了先天的知识形式,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在之物提供了经验的知识质料。(P443)

2、 知识必须是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联结起来的判断。比如,“玫瑰花”并不是知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红的”这样一个感觉印象也不能叫作知识:只有通过一个动词把这二者联结在一起,表述为“玫瑰花是红的”这样一个判断,才能构成知识。因此,知识的最小单位就是判断,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是,当我们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一切判断都是知识,因为有些判断只能构成生活常识而非科学知识。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这样一种判断,那就是它必须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提供新内容。这种判断在康德那里就被叫作“先天综合判断”。(P445)

3、 先天分析判断——谓语包含在主语中——“三角形有三个角”——普遍性

4、 后天综合判断——感觉经验——“衣服是绿色的”——内容扩展

5、 这样一来,“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的问题就解决了,下面要解决的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核心问题。康德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核心问题或总问题分解为四个具体问题:第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第二,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第三,作为一种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第四,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P447)

(三) 感性

1、 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直观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直观一切内部现象(内心状态)的先天形式。(P448)

(四) 知性

1、 先天思维形式,它表现为十二个范畴,即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这是三个量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这是三个质的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受动(这是三个关系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非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这是三个模态范畴)。(P452)

2、 “人给自然立法”——哥白尼式革命

(五) 理性

1、 三个“先验的理念”:灵魂——精神现象,宇宙——物理现象,同属上帝

2、 四个”二律背反”——矛盾——知性范畴用于宇宙

(1)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2)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3) 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自由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4) 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世界的原因;

反题:世界之中或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3、 黑格尔精辟地指出,矛盾不仅是理性或思维的特点,而且是客观世界的特点。矛盾并非“理性的谬误",而是存在的本质,矛盾充满了世界,又岂止康德所说的四个!(P460)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一)道德律与自由

1、道德命令总是以一种绝对命令的方式发布,它只是命令你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而决不考虑任何条件。(P462)

2、这条道德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表述:其一,它应该像自然律一样具有普遍性;其二,它应该始终把人一自己和他人一当作目的,而不仅仅当作手段:其三,它应该表述为一条“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意志自律原则。(P463)

3、意志自律——自由

(二)纯粹实践理性的信仰

1、“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和道德

2、康德并不是从宗教中引出道德,而是从道德中引出宗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康德在道德领域中也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P468)

三、康德哲学小结

第十二讲 从费希特到黑格尔

一、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一)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1、 费希特哲学——狂妄

(二) 正题、反题、合题

1、 正题——自我设定自身

2、 反题——自我设定非我

3、 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4、 从费希特开始,德国哲学就具有了一种晦涩而神秘的特点,那就是精神一定要经过一个艰苦而漫长的磨炼过程,才能最终达到真理。(P485)

5、 辩证法讲的就是对立面的同一,而这个对立同一的逻辑形式最初就出现在费希特的哲学中。(P487)

二、谢林的“绝对同一”

(一)对康德、费希特的批判

1、早年谢林的思想与晚年谢林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早年谢林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哲学、先验哲学以及二者结合而成的同一哲学,而后又开始热衷于艺术哲学,晚年则转向了基督教的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P489)

(二)同一哲学

1、自然哲学+先验哲学(认识——实践——艺术)

2、谢林将其置于哲学之上的做法仍然是有待商榷的,正如后来黑格尔把哲学置于艺术之上的做法也是有待商榷的一样。(P499)

(三)对谢林哲学的评价

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一)“密涅瓦的猫头鹰”

1、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分才起飞。”也就是说,哲学这种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往往是在一个人的晚年或者一个时代的精神成熟之时,才会大放异彩。(P505)

2、此外,还有一个时代精神方面的原因,即黑格尔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一种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主题的时代精神,这种崇高典雅、雄浑悲壮的精神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这个平民化、市场化的时代了,尤其不适合反实体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晚年的海德格尔在评价黑格尔时说道:“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不喜欢黑格尔,就是因为黑格尔太伟大,

远非我们这个渺小的时代所能理解的。”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生活在麦当劳和好莱坞的时代、满脑子解构主义和恶搞意识的现代人,怎么会喜欢黑格尔式的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呢?(P507)

(二)黑格尔哲学概观

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这样一个在自否定过程中不断走出自身又重返自身的东西。(P510)

(三)逻辑学

1、存在论——非存在、存在、变异

2、本质论——本质自身、现象、现实

3、概念论——主观性、客观性、理念

(四)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1、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

2、客观精神(法哲学)——权利、道德、伦理

3、绝对精神

(1)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2)宗教——自然宗教、精神个性宗教、绝对宗教

(3)哲学

4、“精神在前进的过程中并没有丢失任何东西”

(五)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1、 “批判的武器”(即理论)一定要变成“武器的批判" (即实践)。(P526)

相关知识

《兽医伦理》读书笔记3
读书笔记 | 《创伤与复原》 序
《宠物服装板样制图200例》读书笔记模板.pptx
西方宠物理念
西方传统节日
西方宠物文化的产业化
奖励的惩罚读书笔记②
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宠物文化
【#瑜伽#在西方社会...
西方主要节日及日期

网址: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书笔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8891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识别宠物身份的方法、装置、存储介
下一篇: 男士养生这些情况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