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37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李泽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An Impossible Unity?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on Chinese Treasury Yields(不可能的统一?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主持人:
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李博长聘副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李泽昊研究了外国货币政策公告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累积影响。尽管收益率没有明显趋势,但它们对外国货币政策公告的累积反应却存在持续趋势,尽管外国在中国国债市场的参与率较低。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公告持续降低了中国的长期收益率,而欧洲央行和英国的货币政策公告则持续降低了中国的短期收益率。此外,中国的长期收益率在外国货币政策公告期间几乎与美国和欧元区的收益率挂钩。这些现象主要归因于期限溢价。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38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宗晓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讲座主题: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平衡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
讲座内容:
中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重大挑战。为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政策。粮食安全和水土保持是否存在权衡取舍,以及从高效利用土地的角度该如何兼顾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是重要问题。
宗晓雪博士生及团队探究了退耕还林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因果影响。研究使用1994-2007年1698个区县的县域粮食生产数据,结合遥感高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区县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面积比例作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强度变量,构建强度DID模型,发现退耕还林这一减少边际低质量土地、提高耕地平均质量的政策,显著提高了粮食生产率,几乎抵消了对粮食总产量的负面影响,并产生正向的增产效益。结果均满足事前平行趋势。稳健性检验中排除非农业县、未实施的东南沿海省份、控制同期国企改革等政策影响后结果仍与基准回归一致。机制分析发现,产量意外提高的一个关键机制是激励农民在剩余高质量土地增加种植强度和生产投入,这可能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协调。进一步,她构建了作物有益积温和有害积温冲击变量,发现退耕还林还减少了更高的有害积温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总结来说,研究发现了在不损害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政策来保护生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39场
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Lukas Hensel(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Feedback, Overconfidence and Job Search Behavior
主持人:
陆方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讲座内容:
Lukas Hensel探讨了求职反馈、过度自信与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能力反馈对求职者信念和行为的影响。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求职者是否愿意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反馈,以及反馈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求职表现。为探究这一问题,他对埃塞俄比亚的求职者进行现场实验,具体设计上,Lukas Hensel先邀请求职者参与基于Raven渐进矩阵的认知能力测试,利用BDM提出的机制询问他们对这一测试反馈的支付意愿,并深入分析了不同求职者群体在对反馈信息的支付意愿和反馈效果上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约68%的求职者在测试中表现出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优于他人。同时,虽然大多数求职者表现出对反馈的强烈需求,但仍有20%的求职者选择避免接受反馈,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害怕得到关于自己能力的负面信息。
第二,只有愿意支付费用并且信心不足的求职者相信能力与预期收入有相关性,而他们也确实在收到能力反馈信息后为求职付出更多努力。此外,这些求职者的收入也有显著的提升。而过度自信或支付意愿非正的求职者在获得反馈后,求职行为和收入的变化并不显著。
第三,研究结果具备政策启发性,Lukas Hensel指出,针对特定群体的定向反馈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求职行为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愿意付费并且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的求职者。虽然整体而言,反馈干预的成本效益较低。但假如信息干预的效果能够持续一段时间,那么通过预筛选和定向实施,干预效果在特定人群中能达到较高的成本效益。此外,研究还发现,虽然反馈能促使求职者增加求职努力,但并未改变求职策略的目标和方向,这意味着反馈可能在提高就业匹配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不会显著影响求职市场的供需状况。
总体而言,该研究强调了反馈在求职者行为调整中的重要性,但其效果因求职者的信心水平和反馈需求而异。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定向和个性化的反馈干预措施能在提高求职成功率的同时,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40场
数字经济工作坊
主讲人:
厉基巍(美团研究院副院长)
讲座题目:
数字消费创造美好生活——美团的实践与思考
主持老师:
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菊长聘副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黄一泓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厉基巍详细介绍了美团在推动生活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他首先回顾了我国生活服务消费的发展历程,指出数字化是这一领域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美团通过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与“30分钟线上服务圈”,极大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例如通过前置仓和闪店仓的模式,快速满足用户需求。他还提到,美团平台不仅帮助解决了传统生活服务行业“小、散、弱”的问题,还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提升了商户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厉基巍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偏好的影响,特别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对个性化和社交体验的需求。美团凭借其平台的数字化优势,持续推动餐饮、外卖等领域的升级转型,并创造了诸如外卖员、宠物美容师等新型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他与参会者讨论了美团算法的稳定性、用户评价系统中的恶意评价问题,以及美团旗下各个APP之间的关系问题,深入探讨了平台运营中的关键挑战和应对策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芋圆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相关知识
【赛事集锦
宠物销售岗位职责集锦
仓鼠用品——自制集锦(附教程)
宠物摄影:狗狗专属时写真集锦
爆笑贪玩爱恶搞的宠物们,动物搞笑集锦
宠物文案句子:搞笑简短、伤感短句集锦
宠物建议书集锦(精选35篇)
仓鼠日常小视频集锦
猫咪日常小视频集锦
宠物猫日常小视频集锦
网址: 集锦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02830.html
上一篇: “行动、行为与逻辑”工作坊会议通 |
下一篇: 交织·身体与空间 | 互动水彩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