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是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的重要污染,在噪音环境下时间长了,人会焦虑,甚至还会生病,那么动物会不会也会被噪音影响呢?
按照科学的定义,噪音可以被理解为对声音的传播有衰减作用、对听觉和其他生理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长期在噪音环境下生活或工作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报道,比如听觉系统的损伤,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以及对人的神经系统带来的干扰导致所引发的情绪焦躁、睡眠失调的其他机能衰退。因此,现在我们已经将噪音污染列为环境污染中的重要一环,诸如降噪耳机、穿越居民区的公路旁竖立的隔音板,就是人们为应对噪音采取的诸多措施。
正是在研究噪音对人类影响的过程中,人们也注意到了动物在噪音刺激下的不良反应——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们研究噪音危害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那些为医学做出重大牺牲的实验动物在噪音下的变化。
1936年的时候,一个生理学概念开始被人们关注——应激,也就是由于内外部的刺激,机体产生了失衡的状态。为了应对这种失衡,机体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以期望恢复行为和生理反应的稳态,这就是应激反应。在面临高强度的噪音时,许多动物都会被激发出应激反应,比如肾上腺素的增加,肝糖原分解,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等,我们可以理解为神经系统感受到噪音刺激,大脑认为存在风险,于是调动一些可以调动的力量来准备一次高强度的逃离活动。如果噪音持续时间不长,这些变化总会慢慢的恢复到正常,但如果是长时间的噪音,就肯定会对动物健康造成影响。
经济动物的养殖户们是另一批对噪音危害有切身感受的人。由于强烈的应激反应,许多动物会出现焦躁不安、停止进食或暴毙。尤其是养殖的貂、北极狐等凶猛毛皮兽,突然发生的噪音不仅会令它们在笼子里焦急地转圈,甚至还会出现自己撕扯毛皮的自残现象。十几年前我家里的一位长辈经营的北极狐养殖场,就因为附近某国道扩容的开山放炮而损失惨重。
尤其是一些原本警惕性就很高的养殖动物,噪音还特别容易导致妊娠期的雌性流产;而哺乳期的雌性一方面会因为应激反应引发的内分泌失调降低产乳量导致幼崽饿死,还有可能认为有危险来临,而自己的孩子成活几率下降,她们会采取更残酷的应对措施——吃掉幼崽,因为自己吃掉,至少能补充一下因为怀孕和哺乳而消耗掉的体能,总比自己几个月以来的心血白白便宜了发出巨大噪声的“捕食者”要划算一些,家里养过兔子的朋友(是那种吃饲料的养殖兔,而不是被当成宝贝儿对待的宠物兔)可能会见过这种惨剧。
这其实也是许多羚、鹿无法被人工驯化的原因之一,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演化出的高警惕性导致它们连人的近距离谈话声都无法承受,更不用说城市生活在的汽车、警笛甚至鞭炮声了。即便是已经可以特种养殖的梅花鹿、狍子,它们的繁殖期护理也需要非常谨慎,稍有噪音就容易导致流产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无法理解:这些噪音有那么可怕嘛?我们人类成天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也没有惊恐到吃不下饭呀?自然界里的闪电等噪音也不比开山放炮小,难道一打雷,野生动物就都流产了?
这种质疑并没有错。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噪音,其实绝大多是都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汽车的飞驰,各类的警笛,工厂的嘈杂,飞机的轰鸣,还有走街串巷通过便携小喇叭播放的“回收废旧家电”小广告,往前推几百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工业革命之前,噪音也一样存在,哪怕是我们人类还没有拥抱文明的史前时期,我们也要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面对自然生成的噪音——风吹落叶的萧瑟,湍急腾跃的溪流,都是大自然的本底噪音,更不用说夏日的虫鸣大合唱了,这简直是高强度、长时间噪音的典型,难道这些噪音也是有害的吗?
这些自然界中的“大嗓门”叫个没完没了,难道不是比汽车噪音更鼓噪嘛?
但我们总要辩证的去看问题:当你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如果听到空中飞机的轰鸣,你最多只会抬头看一眼,而断不会心跳加速、惊恐不安,因为对于这种机械的噪音,我们早已经非常适应——尽管它还会影响我们的睡眠,但至少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很清楚,这种声音对我们没有直接的危害,也不需要调动身体其他器官高速运转来躲避。
同样的道理,野生动物对自然噪音也已经适应。当然,雷声或许是个例外,因为它太剧烈、太不寻常,不要说野生动物,即便是习惯了城市噪音的我们,依然会对这种自然界的炸裂声心存一丝恐惧,尤其是像我家妹子这样胆子比较小的,一打雷还是会吓得手心出汗。不过雷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即便引发应激反应,也可以很快恢复。
不过,这些自然噪音虽然不至于影响野生动物的身体健康,但是可能会干扰它们的通讯,尤其是一些主要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鸣禽、蛙类,声音是它们相互交流、警戒、求偶的主要方式,在夏季蝉鸣的时候,或生活在激流附近的时候,这种通讯方式肯定会受到本底噪音的干扰,不过,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的应对办法:
许多动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移动来躲避高噪音的影响,有的还可以利用噪音的间隙——比如两组雷电中间短暂的平静、或者鸣虫休息的夜晚时间进行通讯,但对于生活在溪流中的蛙类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枯水期,否则溪流的噪音是不会停歇的,而蛙类又不可能离开这些溪流生活。但对于繁殖季节的蛙来说,它们又有迫切的向异类发送信号的需求,一些蛙类通过延长自己的鸣叫持续时间来增加声音的可辨识度,也偶的会明显增加鸣叫的声音频率来压过背景噪音,更有甚者,生活在激流下的婆罗洲蛙(Huia cavitympanum)和我们中国黄山的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已经演化为可以通过超声波交流,以此避开了环境背景噪音,尤其是中国的这种凹耳蛙,还可以自主的调节耳朵接受的声音频率,就和我们调节收音机频率一样,目前在自然界中有这个本领的好像还只有这一例……
这样的激流噪音很大且终日不绝,但是蛙类又无法逃离这种生活环境
奈何人家会调频——中国黄山的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拉丁学名手动斜体),和大多数蛙不同,这一类蛙的耳朵并不在身体表面,而是凹陷,故而得名凹耳蛙
这样的方式也被许多鸟类使用,同样生活在激流环境中的黑脸鹟莺(Abroscopusschisticeps)也可以通过超声交流。还有的鸟类会与自己的同伴或不是同种的邻居进行合唱,为了避免和其他鸟类的声音发生重叠,有的鸟类学会了“接龙”——它们会机智的选择在其他鸟鸣叫结束后马上开始鸣叫,有的甚至还会“插嘴”,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研究就发现,叫声相似的斑翅娇鹟(Piprites chloris)和黑顶蚁鵙(Thamnophilus schistaceus)生活在同一区域时,就有可能发生声音重叠,有时斑翅娇鹟的叫声还没结束,黑顶蚁鵙就迫不及待的“插嘴”了,而斑翅娇鹟往往谦让的多,只要邻居一插嘴,它就马上停下,而邻居停止后,它又再次开始鸣叫(不过一般邻居休息一会之后还会再“插嘴”……)
谦谦君子斑翅娇鹟Piprites chloris
喜欢插嘴的黑顶蚁鵙Thamnophilus schistaceus
动物的这些对抗噪音的策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造噪音的影响。比如生活在赫尔辛基的大山雀(Parus major),它们的叫声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上世纪中叶之前的三音节鸣唱,转变为二音节鸣唱,究其缘由,完全是由于赫尔辛基在二战结束后的快速工业化和噪音污染的迅速增多;而在英国的谢菲尔德,一种原本只在白天鸣唱的典型日行性鸟类——欧亚鸲(Erithacus rubecula,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知更鸟),已经被迫改变了自己的天性,在晚高峰的噪音结束后才会开始频繁的鸣叫。
被城市繁华裹挟,被迫过起了夜生活的欧亚鸲(知更鸟)Erithacus rubecula
但这些通过改变发生策略应对人工噪音的动物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受到人工噪音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没有时间、更没有能力去适应快速增长的噪音污染。
交通设施是野外环境的重要噪音污染源,越来越多公、铁路、飞机和船只的航线延伸到之前人迹罕至的区域,突然产生并持续作用的交通工具噪音让这里的生物无所适从。对神农架啮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越是靠近公路的地方,啮齿类的分布数量越少,而且随着噪音的增大,啮齿类往往舍弃了觅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宁静的环境下,它们总是挑选饱满的种子,并储存起来,其中相当的一部分会被它们遗忘,这就相当于起到了一个帮助植物播种的作用;但在噪音环境下,啮齿类往往慌不择路的叼着种子就跑,缺少了挑选的环节后,有许多被虫蛀、发育不良的种子被它们储存起来,也影响了植物扩散的效率。
这样的噪音影响也深刻的改变了在城市中生活的鸟类的觅食习惯,许多小型鸟类原本是通过听觉来察觉城市中的野猫、空中猛禽的攻击的,但城市的噪音环境造就淹没了这些天敌靠近的信号,而显然,猫和猛禽这样以视力搜索为主要捕食方式的天敌们的捕杀效率却没有降低,这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结果——这些鸟类被捕杀的更多了;其他的鸟类要想活下去,必须腾出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视力警戒,这就又影响了它们的觅食时间和效率,导致体能下降。
甚至躲在高高的巢穴上的雏鸟也没能逃脱噪音的影响。许多鸟类的雏鸟需要不断地发出乞食声,成鸟听到声音后就会返回巢穴喂食,但如果乞食声被噪音淹没,成鸟返回喂食的效率就相应的降低,这导致雏鸟的营养不良,死亡率升高。
我饿 我饿 我饿 我饿
即便是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海洋环境下,噪音污染依然非常严重。
近些年来,随着航运的发展,繁忙的航线已经遍布全球海域,大型船只的螺旋桨拍击水体以及快速运转的螺旋桨所引发的气穴作用都产生了许多噪音,这种污染对依靠听觉觅食的齿鲸干扰极大,尤其是一些海域开展的观鲸业,使得噪音源直接深入到鲸类的栖息地核心,在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一片宽吻海豚繁殖区域,游艇产生的噪音已经迫使许多宽吻海豚在旅游旺季产生了迁徙行为,甚至让这个海豚族群有了放弃这片栖息地的趋势。
相比于其他鲸豚,亚得里亚海的宽吻海豚还是幸运的。2000年,美国军方在百慕大海域进行了一系列反潜演习,随后不久,附近的岛屿上就出现了16头搁浅的齿鲸,此后的2004年,由美方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刚一开始,就又出现了200多头鲸的搁浅。这些搁浅的鲸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柯氏喙鲸,这是目前海洋哺乳动物中的深潜冠军(目前的潜深记录是一头雌性柯氏喙鲸创造的2994米,远远超过南方象海豹的2388和抹香鲸的2200),研究发现,这些柯氏喙鲸的尸体中出现了典型的潜水病症状——研究者推测,可能是军演所使用的低频声呐与柯氏喙鲸的主要天敌虎鲸的频率类似,致使柯氏喙鲸为了逃窜过快的上浮,引发的潜水病导致其失去活动能力并最终导致死亡。这种惨剧在今年再度上演,整个九月,有43头柯氏喙鲸在英国沿海搁浅,而这里正是潜艇活动频繁的区域。
半个世纪前,一本《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因环境污染而导致自然界陷入死寂的可怕场景,这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杀虫器滥用的关注和管控,但与固、气、液污染不同,噪音污染是无法用肉眼直视的,许多超出了人类听觉范围的次声波、超声波污染,更让我们无法察觉,更尴尬的是,这样的污染也更难整治。
但我们也无法放任不管,毕竟,“嘈杂的春天”,或许比“寂静的春天”更为可怕。
相关知识
让宠物不再惧怕鞭炮声(如何训练狗狗适应嘈杂环境)宠物屋
环境一吵就听不好,是耳朵问题还是助听器问题?
环境一吵就听不清!是耳朵的问题?还是助听器有问题?
在这几种“环境下”,千万别养猫
鹦鹉是一种比较嘈杂的宠物,你对它们的习性真的了解吗?
宠物医院很吵?噪音对兽医的听力伤害不应忽视
如何与特殊宠物动物互动在《 *** 啦!动物森林会》?
训练鹦鹉之前如果能掌握这些方法与技巧,再开始训练就得心应手啦
下雨啦!天上下木屑雨啦!哈哈哈~小仓鼠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这个哦!要培养和宠物的感情,除了喂食互动也是非常主要的。这样你的宠物才会与你有足够默契和信任,仓鼠真的好棒
如何给你鸟儿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多少呐
网址: 喂,你吵到我啦!——嘈杂的环境下,动物如何自处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06597.html
上一篇: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
下一篇: 宠物小知识:教会它适应各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