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这些景象将不复存在,如果用相机记录下来这里的变化,未来将是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文献。”在东莞,摄影家胡克嘉用手中的镜头,30年如一日地记录东莞这一座城的发展变迁,200余幅全景式影像,为东莞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式城市记忆。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胡克嘉,探寻他与摄影、与东莞这座城市的故事。
坚守初心,用影像记录城市点滴
路边的门牌号、建筑工地里生锈的铁柱子……在胡克嘉的眼里,这些都是要“咔嚓”一声,收进相机里的“宝贝”。“多年后这里就不是这个面貌了,要拍下来。”胡克嘉说。
用影像记录生活,已经是胡克嘉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动作。不单要拍,还要换着花样拍。路旁肠粉店的玻璃门上,反光映照着正在改造的建筑,要拍。铁皮围栏的空隙,也要把镜头伸进去咔嚓几张。胡克嘉扫街,是一场用镜头寻宝的妙趣之旅。
“摄影的创作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特别鲜活。”胡克嘉说道,你的所看所思所拍所想,都可以通过影像去表达,只要觉得有趣的事物,都应该第一时间把它拍下来。
“这两根铁柱子,在我的书里都能找到,我拍过。”旧建筑因改造被铁皮围起来,这难不倒胡克嘉。四处寻觅,找到一个废弃的胶凳,头顶落雪的胡克嘉露出了孩子般胜利的笑容。“爬”上去一拍究竟,他将曾经拍过的地点,又一次收入囊中。
“爬”高,是胡克嘉的一大爱好。30多年前,在无人机还未普及使用时,他就经常往水塔、烟囱、脚手架上爬,只为获得最佳的鸟瞰拍摄点。1991年,胡克嘉调入东莞工作,拍摄东莞的第一张照片,便是徒手爬到足足有二十多层楼高的烟囱上拍的,只为拍到当时东莞第一个国家级建设项目——广东彩色显像管工程的全貌景象。胡克嘉曾经爬得最高地方是423米高的民盈国贸大厦在建工地的塔吊顶端,他笑称,自己还被东莞摄影界称为“爬得最高的摄影人”。
摄影,是胡克嘉一生的爱好和职业。
从1986年第一幅摄影作品获奖开始,胡克嘉先后有500余幅(篇)作品和文章在国际国内各类影展、影赛中获奖或报刊上发表,刊发摄影专版、专题20余个。代表作品曾分别荣获第19届、20届、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入选第9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等。在担任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期间,胡克嘉积极举办各类影展、影赛及影艺交流活动,为东莞培养出一批摄影新秀和人才。
多年来,胡克嘉编辑了近20多本书,他告诉记者,其中绝大部分的书名都有南城二字。“要在中国国家图书的目录里,注入南城这个符号,为这个地域留下文献性的资料。”
30年如一日,文献式记录东莞的“时代肖像”
胡克嘉祖籍安徽,出生在重庆,成长于贵州,发展在东莞。在不同的城市,都曾留下胡克嘉的影像足迹,然而其中记录得最不遗余力的,当属东莞。
记者出身的胡克嘉,有着非常敏锐的时代触觉,感知到系统性记录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像,对于东莞这座城市的意义。2009年开始,他便有意识地整理、制作记录了南城(原篁村)蜕变的全景式影像及文献图片。2022年9月,《回·嘉—文献影像中的东莞城市记忆》胡克嘉摄影展暨新书首发正式与公众见面。这本书以影像为线索,以城市为主体,6万字,200余幅全景式图片,集中呈现了从1991年至2021年,这跨越30年的东莞城市中心区的变迁,记录了东莞这座新一线城市从稚拙发展到潮流焕新的变化。一经推出,就引起极大反响,收到了摄影界及市民的广泛好评。
胡克嘉边翻着书,边向记者“如数家珍”般说着照片里的时代记忆。1995年,东莞首家五星级酒店银城酒店开业,一众低矮的楼房的对比下,银城酒店鹤立鸡群,高耸入云。近30年的迅猛发展,一栋栋高楼在东莞中心城区拔地而起。胡克嘉在2020年同角度拍摄的影像下,银城酒店已然成为东莞众多高楼大厦中不起眼的一栋,改革开放下的时代剧变,便如此具象地呈现了出来。
胡克嘉在《回·嘉》的自序中写道:“我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这些景象将不复存在,如果用相机记录下来这里的变化,未来将是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文献。”30多年来,胡克嘉游走在东莞的横街窄巷、楼宇桥梁,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无数变化中的东莞。这些数百幅多底合成的大画幅全景式图像,视觉上便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用这种比较客观、正式的方式去记录一个城市,去拍摄城市的地标,就像是为这个城市拍下一幅幅时代肖像照。”胡克嘉说道。在他的镜头下,东莞昔日的显像管工厂、银城酒店、新城市中心区等,是城市肖像在不同空间中的具象坐标;东莞大道通车、南城元美民居拆迁等历史事件,则成为胡克嘉文献影像中的时间坐标。镜头的观看,定格形成了城市变迁的“时代肖像”。
对胡克嘉来说,记录已然成为一种人生习惯。泛黄的老证照、报刊、创作手记……这些见证历史的时光碎片,在《回·嘉》中如人生“档案”般陈列。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记录,或许是人的本能,而为东莞这座城市变迁的拍摄的档案式的肖像,则是胡克嘉对东莞30年如一日般,沉甸甸的情谊。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陈益刚在《回·嘉》摄影展览开幕式上说,“‘回嘉’,回家,克嘉老师肯定是把东莞当家,跟东莞融合在一起了,才能够30年如一日地拍了这么多纪录片。”
记一座城,唤起城中人的共同记忆
近期,忙活完正在棠美术馆展出的《回·嘉》摄影书展,胡克嘉正走访在南城居住的老人,为他们拍摄同景影像,以城中人为切入,还原更多城市中的鲜活故事。
“你猜一下,我是站在哪里拍的这张照片?”“这是东莞哪里你认不认得?”胡克嘉常常“出题”考验看照片的观众,丰富的画面细节,让读照片的过程如玩解谜游戏一般,寻找藏匿其中的“彩蛋”便成了观赏的乐趣。
胡克嘉的镜头下,有“城中景”,更有“城中人”的群像,他们是1993年大朗镇荔枝收购点围成一圈的村民,是1996年工厂门口骑着自行车等待着下班的员工,是2005年东莞环城路水道大桥的建设工人,是2016年南城“宠物博览会”给狗狗梳妆的宠物技师们……“城中景”映照着时代的变迁,“城中人”亦如是。
去年展览期间,胡克嘉几乎每天都在展览现场,他告诉记者,自己留意到许多来看展览的人们,经常都在一幅照片前停留许久。“一幅老照片,勾起了他往日跟这座城市的具体的联系,很多人在老照片中找到了他们原来的家园。”胡克嘉说道,在南城住过,抑或是在这里奋斗过、停留过的人们,看到老照片,勾起了童年或者年轻时的记忆,都会有话聊,有故事讲。
“每张照片都有故事。”是胡克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故事,是拍摄者胡克嘉自己的故事,通过观看,也成为与照片里的时代城市景观发生联系的,千千万万在莞的奋斗者、居住者的故事。
“我的个人经历融入东莞这座城市发展的最重要一段历程,以影像文献的仪式性向东莞这座城市致敬。东莞成就了我,我也回馈了东莞。”胡克嘉说道。
文、图|记者 石梦卓(除署名外)
相关知识
全民拍摄时代,十大影像场景重新定义 “镜头之外” – 摄影世界
用影像记录祖国的变化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摄影作品征集
在全民自拍的时代,肖像摄影还有什么意义?
跨越300年的狗肖像,从庚斯博罗到霍克尼笔下
2米10 马胡奇克打破尘封37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东莞图库“一周精选”|如果春天有颜色……
爱宠青年公益影像计划作品征集中,用影像关注流浪动物
加持全新XMAGE影像算法,华为Mate 60系列成“宠物拍照神器”
正在阅读: 用影像记录中医文化
对话许海峰:用影像记录上海二十年
网址: 胡克嘉:30年定格东莞“时代肖像”,文献式记录城市影像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14044.html
上一篇: 海獭家 |
下一篇: 宠物影像诊断中心建设采购公告(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