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千万人口的城市,仅有四条导盲犬服役,盲人出行的未来在何方?

千万人口的城市,仅有四条导盲犬服役,盲人出行的未来在何方?

作者:窦南茜、范斌、范译(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林羽丰

马路对面的信号灯闪了三下变成红色,“C罗”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牵着导盲鞍的吴虎刚感受到手中的绳索变松,也停下了脚步,这是他回家前要走过的最后一个路口。

吴虎刚发出指令让C罗蹲下,然后摸到自己的左裤兜,掏出了一个米黄色的小袋子,摸索着打开,在掌心倒出了四五个鸡肉条。

吴虎刚在用鸡肉条表扬c罗的认真表现 范译/摄

蹲在一旁的C罗从吴虎刚伸手掏袋子开始,两个乌黑发亮的眼珠就直直地盯着他。但当鸡肉条送到它嘴边时,它却并没有张嘴。等待了大概一分钟后,C罗还维持着刚才的动作,直到吴虎刚说了一声“C罗,吃!”话音刚落,C罗的舌头在他掌心舔过。

 “我要是不发话,它就是馋得流口水也不会吃的。”吴虎刚伸出手,在他大腿前侧的空中摸索了两下,摸到C罗的头,轻轻拍了拍,嘴角漾起微笑。

吴虎刚是一位盲人,而C罗是他的导盲犬。

第一条导盲犬的使命

祝爱叶住在15楼,这里也是她和丈夫一起开的盲人推拿诊所。下午一点多,诊所前厅空无一人。听到敲门声,一条金黄色的拉布拉多从一间挂着“休息室”牌子的屋里飞奔而出,开始绕着来人上下跳跃、转圈。随后,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子循声摸着墙缓步走来,她穿着黑色长裤,玫红的冲锋衣格外亮眼,头发是漂染后的金色,眼窝有明显的凹陷。她伸出左手在空中摸索了两下,扑了空后开始说话,声音大却温柔:“多多,别闹!”正在跳跃的狗停下了动作,转身开始用头蹭主人的大腿,发出“呜呜”的声音。

多多是南京市的第一条导盲犬。

 “我2017年底把多多领回家,那时它刚两岁半。”尽管已经是12月中旬,室内却没有开空调,祝爱叶特地走到一间撒满阳光的空按摩室。“这样它趴着不会太冷。”她指了指自己的脚边,多多正靠着她的小腿,仰着头,眯着眼睛晒太阳。

视野开阔、充满阳光的空按摩室 窦南茜/摄

祝爱叶开始排队领养导盲犬是在2013年,那时她的孩子刚刚出生。祝爱叶的爱人眼睛一级残疾,为了照顾孩子上学,杭州的朋友建议他们领养导盲犬。在拥有多多以前,她和丈夫在非必要情况下不会出门。“出门就要麻烦别人,大家都很忙的,”祝爱叶的神色稀松平常,“我们不出门可以,但孩子总要上学。”

 2017年多多来到家里后,除了陪着孩子上学,也带着祝爱叶夫妇去了很多以前从未踏足过的地方。“苏锡常我们经常去,今年我们本来打算去爬华山,但是因为疫情嘛,不好出门。”祝爱叶说话时头迎着阳光洒进来的方向,面色平和,“人是要接触大自然的,这样幸福指数会一下子提高,自主完成一件事和依赖他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她言语间,多多从地上慢悠悠地爬了起来,昂着头往主人的怀里蹭,祝爱叶发出爽朗的笑声,摸着多多的脖子夸了句“好孩子”。

祝爱叶每日这样拥抱多多不下数十次 范译/摄

诊所前厅的柜子里,塞得满满的都是多多的零食——冻干、火腿肠、牛奶。每一周,祝爱叶还会给多多洗澡。

 “它会察言观色的,就像孩子一样。”说话间,门外进来了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男孩的书包还没来得及放下,多多就一下子蹿了上去,扑到了他的怀里。

祝爱叶闻声回头,望着前方,嘴角带笑:“上课回来啦。”男孩“嗯”了声,带着多多进了休息室。男孩就是祝爱叶的孩子,正在上小学。“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有多多陪他,也能让他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听着休息室的门关上,祝爱叶回过了头。

导盲犬的服役期是八到十年,当服役期满后,她们一般会被送回寄养家庭。但多多的前主人是开宠物店的,所以可能没有精力顾及到它。提及多多服役期满后的打算,祝爱叶很坚定:“不服役了就待在我身边,好好当个宠物好了。”多多退役后,她准备继续申领一条导盲犬。“但肯定也没有那么容易。”祝爱叶叹了口气。

毕竟,据现代快报此前报道,南京市目前只有四条导盲犬在服役。

 “金贵”的导盲犬

按照国际导盲犬联盟的标准,一个国家有1%以上的视障者使用导盲犬时,才能认为导盲犬已普及。根据相关数据,我国目前大约有1731万视力残障人士,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应至少持有17万只导盲犬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然而,当下我国导盲犬普及情况很不理想,整体现存导盲犬不足200只,即便在南京这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也只有4条导盲犬正在服役。

导盲犬数量的稀少很大程度上源于导盲犬培训过程本身的艰难。据吴虎刚在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接受导盲犬匹配期间的了解,一只普通的幼犬变成一条合格的导盲犬需要经过非常严苛的筛选和训练。

首先,考虑到导盲犬的社会属性和工作属性,幼犬必须具有较温和的性格,因此幼犬的血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其须具有完整的血统系谱且其三代来源清楚,其中最常见的导盲犬品种是拉布拉多、金毛等,因为此类犬种几乎不具有攻击性,更加适合导盲工作。除了血统的限制,过于活泼、好动的幼犬也被排除在外,挑选导盲犬时会更倾向于亲和力强、灵活、温顺、行走主动性好、不过分敏感的幼犬。

其次,为了保持导盲犬大约8-10年的服役期,其身体素质也需要被额外关注。尤其是导盲犬经常需要长久保持行走状态,因此其身体关节的健康十分重要。

C罗停在门前暗示吴虎刚门把手的位置 范斌/摄

经过筛选,合格幼犬会被送往相应的寄养家庭进行社会化的培训。寄养家庭会陪伴幼犬度过它的幼年时期,在此期间,幼犬会在寄养家庭的训练下学会基础的动作和口令,同时养成不进厨房和卫生间的习惯。幼犬的名字也由寄养家庭决定,但是取名也存在一定的要求,祝爱叶称,所有被寄养的幼犬的名字都不可以重复,一般以字母A到Z的顺序决定幼犬名字的第一个字,以避免混乱、确保每只导盲犬身份的唯一性。

完成寄养后,被选中的导盲犬会再次送回导盲犬培训基地进行正式的训练和考核。在犬只通过各种培训后,基地会通知导盲犬申请者进行下一步的匹配。

遇到台阶时C罗会停止行走以提醒吴虎刚 范译/摄

导盲犬的整体培训周期在两年左右,而与此同时,培养一条导盲犬需要花费25-29万人民币,这包括了人工费、优质食物供给费用等。如此高昂的培训花销,也是导盲犬的数量难以得到快速提高的原因。

目前我国正规的导盲犬培训基地数量十分有限,其中最早创建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是全国正在服役的大多数导盲犬的来源地。虽然该基地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是整个基地都由私人创办,即是民营的属性,且其作为公益项目免费向全国盲人提供帮助,因此其资金来源严重受限除了申领者支付的5050元培训费用外,基地的资金主要依靠官方补贴和公益捐款。但是就目前来看,官方补贴和社会公益人士的募捐远远不能填补资金的亏空。

据了解,官方有关部门也曾尝试导盲犬培训工作。2007年,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与上海市残联合作,开始培训导盲犬,运行过一段时间的导盲犬训练基地,且面向上海市全体盲人提供导盲犬。但是该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基地已经停止相关培训和项目合作。

对于南京导盲犬训练基地的关停,南京市盲协主席高志伟表示理解,称主要是资金和人力的问题。而相关知情人士补充道:“导盲犬主要是用眼睛看,而警犬是要用鼻子闻,训练的体系不一样。”导盲犬与警犬的工作属性完全不同,因此训练和培养的方式也应不同,所以警犬研究所培训出来的工作犬未必能满足盲人的使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导盲犬普及的困难不仅来源于犬只本身的训练投入,导盲犬的申领和使用也同样是问题。并非每个视障人士都有资格申请和领养导盲犬,由于犬只的特殊性和稀缺性,导盲犬培训基地对于申领导盲犬的视障人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据吴虎刚介绍,申领要求包括年龄不能超过60周岁、身体健康且能保证行动自如、持有一级残疾证(视力完全丧失)等。同时,为了体现对特殊身份人群的合理关切,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或拥有退伍军人身份的申领者能够享有优先权。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吴虎刚也是这一政策的受益人。此外,二次申领导盲犬的盲人也会被优先考虑,这也是祝爱叶在多多服役期满后决定继续申领导盲犬的原因之一。

此外,尽管申领一条导盲犬本身是免费的,但是申领者在与导盲犬匹配的培训期间的花销,将完全由申领者本人承担。当导盲犬进入家庭开始服役后,其生活条件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C罗吃的是比利时耐吉斯牌狗粮,一袋七百多块钱,大概能吃一个半月。”吴虎刚说。考虑到导盲犬对其生活的重要性,C罗的身体健康必须得到保障,因此吴虎刚会给C罗吃品质较高的**,同时每年也会带C罗去定点医院体检。由此可以看出,导盲犬在服役后的金钱投入也较高,并不是每个视障人士都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费用。

吴虎刚为c罗准备的零食——肉 范斌/摄

我国各地都成立了官方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但吴虎刚、祝爱叶在导盲犬申领过程中,并未得到南京市残联的帮助。他们称,盲人申领导盲犬与残联并无关系,完全是自愿行为。据高志伟称,残联在申领导盲犬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在当地盲人申领导盲犬后,帮助导盲犬培训基地进行申领者身份、条件的核实和确认。

当然,由于我国视障人口基数较为庞大,在具体国情下,经济能力对于申领导盲犬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我国,供不应求的现象十分严重,成功申领一只导盲犬往往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祝爱叶2013年就开始申领导盲犬,但由于导盲犬数量有限且申领者过多,一直到2017年才排到她。

不受“欢迎”的导盲犬

导盲犬的普及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客观因素尚且难以克服,而主观层面公众对导盲犬并不高的接受度也仍是问题。尽管公民对“导盲犬”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在许多人眼里,导盲犬仍然只是一条普通的狗,它不应该与人共乘公共交通工具。

祝爱叶和多多就曾经被公交车拒载过。2019年10月份,祝爱叶送儿子去上辅导班,坐25路车。“我虽然看不见,但我知道公交发车的时间点,算一算,就知道是25路的。”说起这个,她的嘴角扬起微笑。

那次,公交司机不让多多上车,尽管她掏出多多的导盲犬工作证,反复提及导盲犬可以乘坐公共交通的规定,但司机一口咬定没有收到相关的指示。两者相持不下,祝爱叶也没有让步,司机碍于时间压力,最终还是让多多上了车。

 “其实被拒绝很常见,因为导盲犬太少了。上面确实颁布了让导盲犬上车的规定,但可能很多领导自己都没有见过导盲犬,也就没有让下面工作的人去遵守。”祝爱叶把带多多出行遇到的困难比作“啃骨头”,“我们只能不断投诉,增加领导脑子里的印象,但好在,现在每次投诉都会有回应。”在被拒乘后,因为每次带狗出去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在沟通上,祝爱叶总会提前约一小时出门。

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我国就在《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明确规定:盲人可以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而后的每一年,各个城市都在不断完善具体的导盲犬出行条款,如2012年杭州市颁布的《地铁乘客守则》就明确指出,严禁携带狗等动物,但盲人携带的导盲犬除外。“导盲犬除外”五个字现在已经成为各省市交通出行中常见用词,包括《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苏州市有轨电车乘车规则》《成都市城市交通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等。

除了公共交通,在其他出行方式上带着导盲犬也会遇到困难。吴虎刚曾经自己用滴滴出行打车,“我和C罗在路边等,有的司机到了看见有条狗会直接把车开走,打电话让我取消订单。”他也打过滴滴的投诉电话,但是没有收到回应。后来吴虎刚基本不用滴滴打车了,偶尔他会和朋友在一起,让他们帮自己打车。“其实有的司机怕狗或者对狗毛过敏我都可以理解,但也总不能每次都被直接取消订单。”吴虎刚的情绪有点激动,坐直了身子,结巴了一下,“有时候确实会耽误事儿的。”

而在交通工具以外,在对导盲犬的管理上也仍旧存在不少疏漏。祝爱叶提到,2020年8月颁布的《南京市养犬管理条例》就明显地忽视了盲人和导盲犬的特殊情况。

此条例第五条规定:不得携犬进入机关、医院、学校、幼儿园、疗养院、少年儿童活动场所、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室内农贸市场、金融经营场所,以及设有犬只禁入标识的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公共场所。违者,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同时,没收犬只,吊销养犬登记证。

条例并未提及导盲犬,这引起了祝爱叶的注意与不满,“导盲犬是工作犬,和普通的狗狗不一样,怎么能不规定导盲犬的情况!”为此,她拨打12345服务热线进行投诉,对方告诉她,这则条例由人大批准,只有等到2021年人大召开时才能修改条例。在这则条例真正被修改之前,祝爱叶只能承受由此导致不便的后果。

并不完美的导盲犬

尽管导盲犬经受过最严苛的训练,但有了导盲犬后并非一劳永逸。祝爱叶曾经被多多领路膝盖撞到过柱子上,“这很正常,它的智力也不过相当于七八岁的孩子,犯错再正常不过了,多跟它重复就行。”导盲犬在工作时有“三不”原则:不摸绳,不摸鞍,不呼唤。一旦它们在工作中受到干扰出错,后果自然是由主人和它们一起承担。

 C罗是一条黑色的拉布拉多,修长健美的体型和油光发亮的毛色都显示着它的气宇不凡。因此,当它带着吴虎刚穿过公园回家时,园中的各种宠物狗对它“趋之若鹜”也就在意料之中。

下午三点多的阳光,温度正好。周末的公园里,遛弯、唠家常的人三三两两聚成一堆,他们手中牵着的宠物狗也在一起奔跑玩闹。白色的萨摩耶,四五条棕色的小泰迪,还有条黑白相间同样器宇不凡的阿拉斯加,小小的公园颇有宠物狗乐园的样子。

C罗正带着吴虎刚在公园散步 范译/摄

公园里的草坪把进出园子的路分成了两条单行道,吴虎刚刚进去,两只眼尖的小泰迪就开始对着C罗“汪汪”直叫,它们的主人则抓着手里的狗绳在旁边轻笑。C罗不为所动,带着吴虎刚准确踏上了出园子的石板路。吴虎刚牵着导盲鞍,跟随着C罗的步调,毫不犹疑地向前走。

路边晒着的萝卜干和上海青都在昭示冬日难得的好天气,C罗从旁边走过,没有偏头。但在离出口还有五十多米时,在旁边草坪上随着主人一起遛弯的棕色泰迪突然从主人手中挣脱开,向着C罗飞奔而来。正在工作中的C罗飞快往侧边一闪,穿过草坪跳上了旁边与出园子相反的路,连带着吴虎刚一起打了个趔趄。泰迪的主人马上跟了过来,连声道歉后拽着三步两回头的狗离开了,但C罗却在原地转起了圈。

此时,吴虎刚走的是与出园相同的石板路,但方向不对。他并没有察觉到异样,以为C罗只是受到了惊吓。他低头对着身侧喊:“C罗,你很棒!”然后拽了下手中的导盲鞍,发出指令:“C罗,走!”C罗闻言开始行动,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沿着单向石板路走到尽头后,他们并没有到达以往熟悉的路口。C罗停下了脚步,吴虎刚也发现了异样。他拉着导盲鞍,带着C罗转了个方向,重新发出出发指令,但他们走的仍然不是出园的石板路。吴虎刚和C罗在石板路上来来回回,直到旁边一位晒太阳的大爷看他们来回几趟已经眼熟,上前攀谈了几句,将他们领上了旁边正确的方向。

 “C罗当然会犯错,有时候我俩会一直在原地兜圈子,但这很正常。”最后,他们终于走出了公园。站在回家的最后一个路口,吴虎刚摸出兜中的鸡肉干,给C罗奖励。

提及C罗每次出行都会备受瞩目,吴虎刚笑了:“这我也能感受到的,有时候可能会有人过来摸它一把。但导盲犬在工作中是不能被打扰的,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清楚这一点。”有了C罗以后,吴虎刚上下班的路基本不再成问题,C罗也带着他去过镇江、大连,乃至其他更远的地方。至于将来会走多远,吴虎刚抬起眉梢:“我也很期待。”

无障碍的普及:盲人与导盲犬的未来

谈到南京市盲人协会2020年的工作进程时,协会主席高志伟掏出了苹果手机,用它的“voice over”(旁白功能),以接近2倍速的声音朗读了“2020年市盲协工作总结”。AI语音中反复出现着一个关键词——无障碍提案。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始见于1974 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指的是针对各种有障碍的人所进行的消除障碍的环境和产品设计。无障碍这个概念从诞生之初,就含有相当浓烈的人文色彩,它旨在让少数群体也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对于无障碍的理念,国内国外有相当大程度的不同。“国内的理念是,与其耗费上千万元修建盲道,不如将这笔钱直接补助给盲人;国外的理念是‘我要创造条件让你融入社会’,比如你走路困难,我(想办法)怎么样让你不困难,比如提倡融合教育,让盲人和普通人一起上学,而国内就是盲校和普通学校分开。再比如,国外学校可能会为了盲人专门装一部电梯,而国内则会派个人背着盲人爬楼走路,国外会努力让盲人融入到社会中。”高志伟谈及他对于无障碍的理解,“国内的理念在向国外靠近,但在实践方面仍有差距。”

 2020年,市盲人协会提议设置“语音提醒”以促成无障碍的实现,建议在地铁口、交通路口设置提醒方向的扬声器,来帮助盲人和导盲犬的出行。

对于目前无障碍出行的现状,高志伟认为呼声越大,越有可能被听到,“很多无障碍不是做不到,而是意识问题。我们持续呼吁下去,说不定哪一任领导听到了,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而对于未来,高志伟也觉得充满希望,“无障碍设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完善,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实也是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

相关知识

南京2万多盲人只有4只导盲犬,为何导盲犬国内“一狗难求”
盲人使用导盲犬的政策法规规定
图解|中国导盲犬不足200只,合规出行却常碰壁
中国盲人协会与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联合开展导盲犬免费体检公益活动
中国盲人协会与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开展导盲犬免费体检公益活动
在中国,盲人需要的是导盲犬吗?
与导盲犬同行——导盲犬历史与中外现状对比
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
关于导盲犬
谷登宠物营养品牌与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网址: 千万人口的城市,仅有四条导盲犬服役,盲人出行的未来在何方?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40334.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导盲犬的用途.历史和如何培训及使
下一篇: 家里有3位盲人怎么申请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