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新科技如何赋能艺术?
策划 | 续鸿明
文 | 本刊记者 屈婷
未来已来。
随着工信部6月6日正式发放5G牌照,中国已正式跨入“5G元年”。
据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测,5G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会因此发生颠覆式的改变。
5G的颠覆性影响,主要指数字文化产业跟各行各业结合,使得产业本身产生非常多新的业态、新的应用和不同的应用场景。依托高速率、低延迟、大连接等特点,5G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跨场景的用户体验,也会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显然,艺术无法置身时代潮流之外。5G及越来越多的新科技也将改变艺术生态。
从博物馆的展陈和推广,艺术院校的专业调整,到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品市场的最新变化……
5G对艺术行业会有多大影响
新科技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必然带来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加速度,越来越提高效率。对于高科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创作者、观赏者、经营者、交易者如何适应,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1年前,《艺术市场》杂志曾就“人工智能与艺术”这一话题做了简要讨论。如今,科技的力量悄然改变着艺术生态,影响了行业发展,尤其当5G牌照发放以后,所有信息互通传递,它将带来的连锁反应不容忽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教授费俊认为,5G将对艺术行业带来从创作方式、创作媒介、展示媒介到体验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
费俊©某集体交互媒体《有趣的世界》互动影像装置一 尺寸可变 2019年 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
其一,5G将推动VR、AR、MR以及X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4G时代受限于带宽和延时的虚拟现实技术将在5G时代获得新动力。基于4K或8K的三维实时影像的拍摄、生成、处理以及传输,使大众级的高精度沉浸式体验成为可能,这将激发大量沉浸式艺术作品、创作工具以及展示平台的产生,相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平台将打破博物馆、美术馆等“白盒子式”的传统艺术空间,而成为更具普世价值的新型艺术空间。
其二,5G还将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使万物互联的幻想成为现实,一方面我们不再局限于通过手机、iPad或者电脑等终端来接入互联网,而是通过身边任何联网的物体或平面来实现联网;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将获得与世间万物进行交互的可能,人、物与自然将形成新的关系,技术将逐渐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成为创造“第二自然”的核心动力,这些变化将极大拓展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创作空间和创作媒介。
其三,5G将大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门槛将大大降低,艺术家或许可以像使用PS一样进行深度学习和图片生成,并有可能参与算法的设计,参与到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应用方面的探索。
新科技的广泛应用
5G时代下,科技的应用将成为艺术的新常态,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眼下“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跟艺术已产生诸多联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朱刚在很多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展览中发现,这种艺术和科学的探索形式已经从架上延伸到装置、行为等。
“机器人间”2019第三届未来馆场景 武文龙摄影
眼下,大数据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在艺术研究方面,大数据被用来进行图像、文本、数据的基础性收集工作,便于专家学者进行梳理、分析、归类和研究。目前国内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建设。
提起大数据,朱刚想到,10年前就有演唱会的主办方通过通讯公司中歌星彩铃的下载量来判断明星的受欢迎度,以此预计该明星开演唱会的售票情况。“那个时候虽然还没有系统的大数据,但是人们已经知道参考大数据来进行商业决策。”
在区块链方面,朱刚认为,虽然真正具备现代意义的艺术品交易建立于17世纪,但是对于全球艺术品藏家来说,艺术品真伪的鉴定、估价到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授权机制不透明,交易路径也比较繁杂,整个交易过程仍具备风险。所以,当区块链技术趋于成熟并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相结合,不仅会解决艺术品市场的弊端,也会开创艺术品交易的新时代。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新技术在艺术市场当中应用得还比较初级,主要还是在一些材料的鉴定、艺术信息的储存、艺术品的鉴证备案等方面。例如,目前大家在尝试的区块链技术。“不过,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尤其是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仍比较初级,取代传统市场还有待时日。因为艺术品非标准化的特点,和互联网、高科技这种标准化、大规模的特点不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还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科技新名词:没有最新,只有更新
新科技在艺术行业的应用使两者的探索成果衍生出了诸多新名词,如“AI艺术”“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机器人艺术”等,这些概念使初次接触的观众眼花缭乱,难以区分哪一个到底能真正代表这类型艺术。
对此,费俊说:“其实不用纠结哪个名词最正宗。在广义上,我统称它们为‘媒体艺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概念在不断拓展和更迭,这也使该艺术形式的名称层出不穷。”
对于这些命名方式,费俊认为可归类为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所结合的技术来作为它的命名方式,如“AI艺术”“大数据艺术”“机器人艺术”等;二是以其载体来命名,如“数字艺术”的命名是因为以数字作为核心的创作媒介;三是“新媒体艺术”是从传播学上来命名的,之所以是新媒体而非新媒介,是因为它强调的不仅是媒介上的转换,还强调了媒体本身的转换。传统意义上被非物质化的媒介都称之为新媒体艺术。
费俊©某集体交互媒体《有趣的世界》互动影像装置二 尺寸可变 2019年 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
近几年我们将其回归到“媒体艺术”,是因为没有最新,只有更新,“媒体艺术”的命名更朴实、更开放、更包容。目前国际上很多双年展也回归到Media Art的定位上,意味着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为一个相对普世化的媒介。所以,这里的“媒体”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含义——既包含了数字媒体,还包括一些如生物媒体等无法用传统概念去代表的新媒介形式。
另外,费俊还强调了与以往艺术概念有所区别的“艺术与科技”,他说:“以往的艺术概念是在艺术语境中谈,而艺术与科技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我们不能狭义地探讨如何在艺术学中运用科技来创作新的艺术品,还要探讨艺术学对于其他学科能产生什么样的贡献,这个变化不仅是艺术史上的概念演化,它还有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史以及科技史上一种交叉学科的实践方式。”
艺术展示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
在美术机构、博物馆的展陈和推广方面,对于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案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2015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今日未来馆”开馆展,是国内率先打破传统展陈方式的展览之一。再如2017年,佩斯北京推出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展“teamLab:花舞森林与白日梦”,其带来的超高流量及商业模式不仅为画廊产业带来了新方向,也为科技在艺术范畴的探索带来了多种可能。
此后,沉浸式、互动式的艺术体验展应运而生,很多热门展览赢得了观众的追捧。对于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王春辰分析:“是信息的密集和泛滥导致了人们对观展体验有了其他需求,而这种参与式的体验方式跟人们以往单一的观展经验大不相同,它能让观众理解艺术作品、反思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甚至使观众变成展览的一部分。这种展览形式对于普及艺术、参与艺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比手段单一的传统展陈方式,沉浸式体验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置身艺术世界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魅力;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让文物活起来,每个人都能生动立体地看到、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变身作品之中的主角,与艺术作品“亲密互动”,大大提升了用户互动性与体验度。北京全景客科技公司郭明认为,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既能够促进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又能够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江苏省美术馆展出的“大桥记忆”特别展,采用了AR图像识别技术
从2018年开始,江苏省美术馆从科技层面对传统展览做了一些尝试。譬如在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特别展“大桥记忆”中,不但对早年工人宿舍筒子楼的场景搭建复原,使观众具有“回到当年”的视觉体验,还利用AR图像识别技术,将场景中的老物件呈现在ipad里,旋转360度可观看物品细节,这样弥补了不能进入复原场景内逐一把玩的遗憾。在之后的“百年宋文治”展览里,这套技术也用于数码导览,作品的创作经过、画家自述、名家点评等皆可在手机上观看。以往在展览中呈现如此详细的内容,需要依靠大量文本说明,不但占用展线,还会给观众带来压迫感。
眼下正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的“一夏清凉:扇与江南雅文化”是一个关于苏州扇艺的展览,除了常规的静态陈列之外,还将制扇的复杂流程采用数码游戏的形式展现,观众在游戏中可亲自参与整套的制扇流程。这样的互动方式使观众对扇艺的理解完全超出了单一的观看模式,也便于年青一代接受传统文化。
新技术的出现,让参观体验变得更加丰富立体,也更轻松友好。但在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看来,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像全景全息视频影像技术频繁被运用在一些无法借用到名作原作的商业化展览中,比如印象派艺术沉浸式体验等。“全场没有一件原作,完全依赖灯光、音乐、影像、VR交互。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对于美术馆的展览来说,技术是对参观体验的有效补充,不能代替原作而成为展览内容的全部。技术如果仅仅被作为商业化、娱乐化的噱头,反而阻碍了观众通过展览思考艺术品背后的价值内涵。”
朱刚指出,利用物联网来重塑博物馆,不仅能改变艺术体验的方式,还能激发未来博物馆的全新商业模式。通过网络可以轻松准确地收集到目标人群的行为和兴趣数据,根据数据科学制定未来展览或文创产品的开发,对于文博机构的未来发展和定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与、互动会吸引观者有兴趣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学习、研究中来,甚至可能使观者变成了作者,设身处地去体验、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当然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对于普及艺术、参与艺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季涛说。
艺术学科设置应与时俱进
艺术与科技,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分家的。李政道曾说过两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据统计,全球150位顶尖科学家中有绝大多数涉足艺术领域,其中爱因斯坦、李四光、袁隆平一生都酷爱拉小提琴,李四光更是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数学、解剖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光学以及建筑工程等学科都有十分显著的成就,被称为“科学第一人”。
刘桂羽《身体书写》材料:智能穿戴,感应电路,面料 2019年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成为基础设施,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边际融合的智能科技时代,新科技、新科学对艺术院校的教育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立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主要是将当代艺术观念和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在专业发展方面,着眼于国际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该学科的带头人胡介鸣在业界也很有影响力。对于该专业的未来发展及教学理念,朱刚说:“我们希望打破专业上的壁垒,让传统绘画、雕塑专业也瞄准世界的前沿。对于艺术教育,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为明天服务,办学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并与时俱进,调整改革是常态。”
今年3月,“艺术+科技”正式成为央美的第二十二个本科专业。此外,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也开设了艺术与科技专业,但还有一些学校把该专业放在声音工程或展览展示等学科中。在费俊看来,这样的设置限制了艺术与科技这一学科的发展。因为,科技产业的更迭会使“艺术与科技”成为设计类院校中很重要的学科方向,它能打开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我希望它是一个更广义的学科,而不是被简单归类于某个专一学科如灯光设计、声音设计等门类中,也不要把它作为一门单纯的技术学科来看待。”
季涛认为,在艺术学科的设置上要与时俱进,应该考虑吸收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比如人工智能怎么创作,数字艺术怎么创作,让大家有所了解。现在的动漫创作方法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手绘,现在都是用计算机软件来操作,很多美院已经采用,计算机绘制动漫,可以任意修改、储存、拷贝,效率和品质都提升了,比手绘的好得多也快得多。所以,每个艺术学院都应该普及新技术。”
人工智能会取代艺术家?
今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一位叫“夏语冰”的同学,因其作品涉及多种绘画风格而受到不少人士的关注。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位接近专业画家水准的作者实际是一件人工智能的绘画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而在6月,“夏语冰”的画展还正式亮相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黑川良一《反向折叠》3个屏幕,高清视频00:08:00,6.1.1环绕声,18个传感器 尺寸可变 2016年 亚洲数字艺术展
科技的更迭、技术的强大让很多人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艺术家,也有人想到霍金曾预言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但是人工智能等科技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何种改变,艺术家如何面对挑战,是值得业界关注的问题。
“就像摄影术带来了印象主义,印象派又不断发展出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高科技的出现也会生发出其他艺术形式。”季涛认为,人工智能、数字艺术势必会给画家带来挑战,如果画家再去创作那种容易被计算机画出来的作品,恐怕就要被淘汰了。譬如有了摄影术后再去画写实,意义就不大了,艺术家要去创作人工智能难以创作的作品。“我相信未来艺术家一定会找到人工智能的短板。人类一定会被高科技推动着走,利用高科技同时要防止被高科技完全取代。”
据3812画廊联合创办人、“水墨现场”创办人兼主席许剑龙介绍,其画廊旗下的艺术家黄宏达发明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A.I. Gemini。这是由物的信息化与信息的物化两个过程反复互动的产物:黄宏达将山水图像等数据转换成A.I. Gemini语言,而A.I. Gemini将数据变成山水仙境的存在,人机互动学习的过程,两种语言、两个世界观使传统美学得以升华,并打破了人类创造的水墨美学系统。
对于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许剑龙认为,完美如AlphaGo可以打败最顶尖的围棋选手,却可能连最基本的“一加一”算式也不懂。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是没有意识的,它的本能或智慧从来都是人类赋予的。但人工智能是个无限发展的现在进行式,谁说A.I. Gemini在创作过山水画以后,未来不会走向花鸟、人物画等题材的发展?
重塑艺术品的交易模式
“5G时代的来临将进一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在艺术品市场的活动方式。”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认为,目前的网络技术已经在改变人们参与艺术鉴赏和艺术品交易的方式,如拍卖市场的网上竞价、委托交易、网络视频鉴赏、电子图录的应用以及交易信息的网络查询等。
“5G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这些功能的应用。现场的艺术品鉴赏和交易也许会被线上相关活动所取代,艺术品将提高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信息的对称性,使交易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和减小。这是我们面临5G时代应该畅想的情景。虽然不很具体,但一定是十分现实的。可能容不得我们去想象,改变已经在进行了!”甘学军说。
“2017zip 未来的狂想 ”小米·今日未来馆现场
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对艺术品的交易模式,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艺术品鉴定以及作品信息的储存和比较,季涛认为对当代艺术非常有意义,把当代画家的信息储存起来,未来就可以对他们的作品及信息进行比较识别,但古代的信息我们并不完整,科技对古代作品的风格判定、作者识别还不明显。另外,在作品材料的甄别如铜器、瓷器的断代、划分,高科技也会带来一些便利,但是涉及到作者等非刚性鉴别就难办了。因此,目前高科技对古代艺术品、工艺品的鉴定仍有局限性,越是人文的、界限模糊的作品,科技方法越不容易鉴别。
曾有人预言,5G时代将出现新的交易所和交易模式。面对未来信息壁垒减弱的艺术品市场,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会极大地改变艺术品的交易模式、交易市场,并将重塑新规则。
新科技会让艺术品市场更加方便,甚至会改变画廊、博览会的呈现方式。甘学军称,人们在艺术鉴赏和交易的活动中将更直接地运用网络途径。正如人们将会更少甚至摒弃现场的拍卖竞投活动一样,现场的画廊和博览会的参与模式也将会改变。
季涛也预言,以后拍卖会、画廊、博览会或许都将在网上进行,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整个艺术品市场,人们会在虚拟的网络里通过提取并比较艺术品的各种储存信息,来决定自己的交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方式也挑战了现在的传统行业,未来画廊还要开吗?拍卖会、博览会还要办吗?还需要拍卖师吗?这么大的场地、这么多的投入,可能慢慢不再需要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许剑龙说,正如水墨在现代化过程中饱受西方与来自内部的质疑与否定之后,一个新时代的水墨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时无两。由“数码物”客体导向的科技年代,“科技水墨”亦随之诞生。
“艺术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人的重要性将逐渐淡化,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受到更大挑战,对于科技与艺术的前景如何看待?在科技的不断升级下,技术和艺术是否还会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对此,费俊认为艺术和技术的界限不会模糊,他说:“没有‘界’就不存在跨界。正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群体价值观不同,才产生了艺术、科技两个学科交叉的价值本身。我希望未来无论在艺术教育和实践方面,还是在产业创新方面,这两种学科的交叉实践模式都会成为一种常态。”
沉浸式戏剧“戏游1”展览现场
未来,艺术创作的模式不仅会从艺术工作室到实验室的转换,单一的科技创新也会转变到艺术与科技的联合创新,这两种层面都能看到艺术实践模式是主导未来人类创新和创意能力的新模式。费俊说:“我不希望艺术与科技仅被放在艺术学科里来狭义地看待,还应该放在整个人类创新立意的模式中,它会为当代艺术、当代文化以及科技企业的创新提供新动力,这也是今天我们谈论艺术与科技背后的语境。”
对于艺术与科技的前景,索卡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郑嘉莹说:“我们迈入了5G时代,以后还可能会有6G、7G,科技一定会持续进步。但是,当科技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反而会越来越凸显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和文化是科技无法取代或削弱的,它们完全是一个人在生命跟时空中生存经验的累积,它们的关系只会互相依赖、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科技的升级也会带动文化艺术的升级。”
在朱刚看来,艺术史上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实都离不开科学赋能。比如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透视学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世纪,色彩学和光学对印象派的产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塞尚曾认为绘画是光学,色彩是生物学,有了色彩,万物才会生机勃勃。20世纪西方盛行的现代艺术,包括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各种艺术流派,也跟当时的新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在5G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定更快,对于今天的艺术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对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朱刚持乐观态度,他期待两者能在顶峰汇集。“未来,科学和艺术的分界限会模糊但不会消失。艺术仍是艺术,科学也还是科学,但艺术必将迎来另一个高峰。”
毕振宇《{[(Emergence)]}》视听装置 尺寸可变 2012年 亚洲数字艺术展
刊于《艺术市场》杂志2019年9月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5G时代,新科技如何赋能艺术?|《艺术市场》专题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抓住艺术市场新机遇
《当代动画》|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生产 ——“2023AI影像艺术与科技前沿论坛”综述
【文创前沿】孙若风:数字与艺术融合的时代宣言
科技赋能艺术 融合驱动变革——2022“文科汇”文化科技融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数字艺术 | 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与科学融合是怎样的?
流量与消费并存,探索当代艺术赋能下的商业市场价值
刘永谋 | 新科技与当代艺术危机
艺术与商业如何结合?应不影响艺术表现力
“艺术+商业”模式下,艺术家与艺术机构何去何从?
网址: 5G时代,新科技如何赋能艺术?|《艺术市场》专题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46074.html
上一篇: 啤酒酿造的艺术:技术与匠心的结合 |
下一篇: ChatGPT制作照片,智能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