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当一座城市的流浪猫被一款App“圈养”之后

当一座城市的流浪猫被一款App“圈养”之后

近日,上海闵行区人民法院对“男子被流浪猫绊倒投喂者赔24万”案启动重审,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流浪动物投喂问题的关注。

随着该案的进展,街猫App——一家专注于科学投喂流浪猫的企业,因其所倡导的救助理念和实践方式,也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冲进公众的视野。有人高声叫好,有人冷静看待,也有人呼吁加强监管……

青年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采访了大批街猫项目的守护者、反对者,同时请来城市管理者、生物学家,一起探究人与流浪动物、城市与生态平衡、公益与商业之间的责任与边界。

青年报调查组联合报道

新模式

带二维码的猫屋

内有三个摄像头 扫码即可喂猫粮

记者走访多处街猫摆放地后发现,猫屋正前方外侧贴有“街猫”的标识,有关禁止损坏、拆除或出售猫屋的警告标语。此外,还设有一个二维码,用户扫描后即可购买猫粮进行投喂。在猫屋周围,记者观察到经常有流浪猫的活动踪迹。

这种猫屋的尺寸大约长0.9米、宽0.7米、高0.5米,比一般人自制的猫屋要大得多。每台猫屋内部配备三个摄像头,一个透明的食槽和出水口。猫粮的存放位置从外部并不可见,水源通常是通过倒置的矿泉水瓶供应,但记者观察到,部分猫屋内的水已变质,严重的已经呈现绿色。

街猫的猫屋多放置于社区与公园的绿化带以及一些隐蔽的角落。然而,这种选址也导致猫屋容易积聚落叶,若未得到及时清理,猫屋的整体外观将显得较为凌乱和不卫生。

新潮流

用户褒贬不一

看了一天直播

每分钟都能“吸”不一样的猫

“圈圈!圈圈你在吗……”市民美琳(化名)的声音在小区里回荡,一只橘色的小花猫应声而出。“圈圈”是美琳所在小区众多流浪猫中的一只。在朋友的推荐下,美琳申请了街猫的猫屋。

街猫App是一款户外智能流浪猫管理设备。“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帮助大家科学关爱流浪猫。爱心猫屋是其自主研发的一款户外智能喂养设备,通过搜索微信小程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云投喂、随时随地云吸猫,随时随地‘云交友’。”这便是它的自我介绍。

这种便利性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爱猫人士的关注,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大多数人都是上班族,在白天无法回家照顾这些猫咪。有了这款App后,只要在线上充值爱心币并投喂,猫粮就会自动出来。”美琳告诉记者。

前两天,市民塔塔(化名)的猫屋迎来了一周年纪念日。去年3月,塔塔成为某地区首位猫屋守护人。在此之前,塔塔总是为“无法了解小区猫的生活状况”而感到困扰。“街猫App可以观察到有哪些猫来吃饭了,猫的状态好不好,有没有生病,或者说是不是新来的猫,它是不是需要绝育等情况。通过监控,我们发现有一只猫受了很重的伤,就立马对它进行了救助。”

除了可以“云关注”流浪猫的生活状态,用户还可以享受到通过屏幕“云吸猫”的乐趣。“心情不好或者无聊的时候,在App上看猫咪吃饭真的特别治愈,像开盲盒一样,每分钟都遇见不一样的猫!”这种直播功能,也带给了王女士“云吸猫”的机会,让她能够远程享受猫咪带来的快乐。“自从知道了‘街猫’App,已经看了一天直播,我快把自己刷成一天无心做事的‘榜一’了,甚至有时候像等孩子回家吃饭的老母亲。”

“守护人”为爱发电却沦为“无偿打工人”

推出充值机制 最高金额“比打赏人还贵”

“自从申请做猫屋的守护人之后,最担心的就是遇到大风大雨天,流浪猫挨饿受冻。”为此,老赵特意为猫屋装上了挡风被和小垫子。“希望能尽早帮流浪猫找到爱它们的主人,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街猫App上,像老赵这样用心装修猫屋的守护人不在少数。

在街猫App的监控中可以发现,很多守护人每天两三次清扫猫屋,给猫投喂粮食,投入大量的爱心、金钱和精力。“其实我们就是为爱发电,想要给小动物们一个家”。市民雅雅(化名)告诉记者。

在众多志愿者因为爱心而加入街猫App时,一些守护人却发现自己沦为了“无偿打工人”。

“若未来一周投喂情况仍未改善,可能将暂时撤回猫屋。”在接到了街猫App客服的提醒后,市民哒哒(化名)才知道街猫App原来设有“最低投喂量”的限制。对此,街猫App客服解释道,投喂量过少将无法支持维修人员的“补粮换电”和其他维护费用。哒哒开始焦虑起来:“没有人打赏,猫猫就没有吃的。”她尝试通过线下投喂解决问题,却意外发现这种做法反而导致了线上投喂量的进一步减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猫屋要靠守护人的持续投喂才不会被撤走。但成为守护人后的投喂成本,相较于过去线下个人投喂流浪猫时,增加了四倍,这对守护人来说无疑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哒哒告诉记者。

此外,根据用户反映,街猫App上出现了“网红猫”。它们所在的猫屋会更容易收到线上投喂,每日收到的猫粮过剩以至于“多到吃不完”。“猫屋存放的猫粮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平台对投喂猫咪的行为是没有限制的,用户可以一直投喂”,市民吴女士对此表示很疑惑。

除了投喂猫粮之外,街猫App还推出了充值机制。“它有点像那个打赏主播一样。充值选项从刚开始的50元、100元,到后来最高可以充到998元。”吴女士对此感到十分惊讶:“感觉比给人打赏还要贵。”

一位本地公益领养组织的发起人表达了她的忧虑:“主播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财富和个人的成长。但是这些猫呢?它们只是获得一些猫粮,而且这些猫粮的质量一直被诟病。”

新问题

多方表示担忧

一个公园三台猫屋

环境太脏终被撤走

街猫App提供的“云投喂”智能猫屋,在实际运行中,其自身的环境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环境问题,也引发了市民的质疑与担忧。

吴女士在投喂流浪猫数月后,发现自己的猫屋变得非常脏,而原本的守护人对此视而不见。

居民贾先生在家门口的公园散步时发现,绿化带里的三台猫屋都令人无法直视。“喂猫的水都是浑浊的,猫粮碗被苍蝇叮食,整个机器处于脱管状态。而这个公园里,每天都有很多小孩和老人,猫如果喝了这种变质的水生病了,带来传染病怎么办?”在接到附近居民投诉后,猫屋被收走了。

吴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加入的守护人群里,有的一个人守护着七八台猫箱,“根本顾不过来,所以猫屋收走他们也无所谓”。更有网友反映,在他们家附近500米范围内,就发现了18台街猫App的猫屋。

根据街猫App的官方PR部门提供给记者的产品手册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上海市共设有7181台猫屋,这意味着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约有1.13台猫屋。

“这样的设计,真的能保证每一位用户都能持续、负责地照顾这些小生命吗?”吴女士对此表示怀疑。

“只需填写表格,说明猫屋所在地的猫的数量,以及个人的喂猫经历,再上传地理位置信息即可。” 在采访中,很多用户都告诉记者:街猫App的申请流程十分简单。首先会询问你是否了解作为守护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确保猫咪绝育和清洁猫屋等。只需勾选“我已知晓”的选项即可。我不确定如果有人没有选“已知晓”,是不是也能通过,因为有很多守护人到后来就“消失”了。

喂养模式聚集猫群

社区居民不堪其扰

“楼下放了一台街猫App的猫屋,每天晚上猫都吵得我睡不着觉。”社区居民白先生抱怨道。当社区中出现街猫App,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猫的聚集点。

“这种喂养方式是否会诱发更多的流浪猫聚集,从而加剧庞大猫群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流浪猫失去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市民曹先生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的流浪猫数量逐年增加,这些无家可归的小生命们在城市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流浪猫问题,不仅仅是动物保护的话题,还关乎社区生活质量。由于发情期间的噪声、伤人事件,甚至是猫弓形虫病的传播,流浪猫成为了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

相关研究显示,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如果不进行绝育,一只猫在五年内可以生下惊人数量的后代。因此,除了收养外,流浪猫绝育(TNR)是目前第二有效的管理方法。

街猫App的运作模式是否会导致社区居民担心的“过度喂养,但绝育跟不上等问题”,截至发稿,街猫App仍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

新视角

爱猫还是害猫

上海多所高校明确拒绝:破坏校园生态管理,内置摄像头涉嫌违规

除了社区、公园等地,街猫App也走进了高校校园。

但从去年底开始,本市多所知名高校已经公开声明“抵制街猫进入校园”。

2023年12月,上海某高校的流浪猫“大侠”受了严重的外伤,在被送去医院后,治疗费用在第一天就高达1300元。

该高校爱猫协会经调查后发现,“大侠”是在与貉抢食时受伤的,而校园内悄然出现的三台无人知晓的街猫喂养设备,正是悲剧的“源头”。

爱猫协会负责人白白(化名)告诉记者:“街猫App里的猫粮可以在线不间断地投喂,不仅引来了猫,同时也引来了校园里的其他野生动物,比如貉和黄鼠狼,这些野生动物会攻击猫。”

不久后,爱猫协会又发现了另一名“受害者”——一只流浪的狸花猫。“它的尾巴在三个月前就已被咬掉,但由于经常出没在街猫App投喂点,一直没有引起爱猫协会的注意。”

白白等爱猫协会成员迅速组织诱捕并将受伤的狸花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和绝育,治疗与手术费用近2000元。

白白对记者叹息道:“我们原本依靠义卖、捐款等方式来维持校园流浪猫的照顾工作,街猫App却在无意中造成了这两项大额支出,给协会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高校爱猫协会进一步调查发现,街猫App的投喂模式不仅加剧了食物链的竞争,还间接阻碍了校园内流浪猫绝育(TNR)计划的实施。高校的爱猫协会长期致力于提升校园流浪猫的生活质量,包括食物、安全的栖息地,以及最重要的——绝育手术,流浪猫绝育率达到了90%。但现在,街猫App的出现却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白白向记者表示:“以往我们对校园内不同区域的猫的数量和绝育情况‘了如指掌’。”然而,街猫App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校园里的三台喂养设备足以‘养活’至少五只成年流浪猫,实际上为未绝育的流浪猫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导致它们不愿意进入我们设置的诱捕笼。”

在与街猫App客服进行沟通后,爱猫协会得知这些喂养设备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运作了五个月之久,但由于设备位置选择地十分隐蔽,爱猫协会及校园里的爱猫人士并未察觉到它们的存在。

更让爱猫协会担忧的是,因为街猫App的猫屋里配备了摄像头,并且这些摄像头对特定用户进行实时直播。“这意味着校园内出现了未经审批的联网摄像头,直接威胁到师生的隐私安全。”此外,“猫屋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均由校外人员负责,校方似乎对猫屋的安置和维护工作并不知情,这有违高校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关于所谓“守护人”的身份,以及他们是否经过正规审批流程将喂养设备安放于学校内,街猫App客服对爱猫协会的询问选择了回避。乔同学透露,尽管街猫App当时初步承诺会在三天内撤走相关设备,但这一承诺并未得到履行。无奈之下,爱猫协会不得不向学校管理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随后街猫App才完全撤出校园。

面对街猫App所提倡的利用科技手段救助流浪猫的主张,高校爱猫协会对此表达了深深的疑虑。“诚然,即便没有街猫App的介入,流浪猫也可能因自然的斗争而遭受伤害。它们的生活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时刻面临着疾病和伤害的威胁。但是,当这些不幸的事件变成由‘人为因素’加剧的灾难,而且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而至’,我们不禁要问,街猫App这一号称公益的项目,真的在乎流浪猫的死活吗?”

相关部门接到投诉:猫屋放哪里、怎么管,到底谁说了算?

与此同时,街猫App的猫屋引发了不少居民关于公共空间使用、动物福利与社区共治的激烈矛盾。

今年三月,居民李女士向相关部门投诉:在公园内申请放置的街猫猫屋被撤走了,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提供一份书面解释,明确为什么街道不允许放置街猫猫屋。

接到投诉后,李女士所在的居委会组织了一场线下会议,汇集了居委会、公园物业、街道办、街猫App工作人员以及李女士和另一位社区居民等。

李女士告诉记者:“在会上,街道办表示公园能否放置猫屋,是公园物业方的责任。公园物业则表示,他们一直认为这个项目是由街道办负责的。”截至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除非有主管部门的明确同意和相关文件支持,否则我们不会在小区内放置猫屋。”某小区物业经理沈先生向记者透露,物业接到了部分居民反对在小区设置猫屋的投诉。而后,在记者采访该小区所属的街道时,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物业不同意,就无法放置猫屋。”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对于涉及街猫猫屋及流浪猫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由此引发的矛盾时,物业、居委会、街道等方方面面对于责任归属尚不明确,导致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在记者采访多方主体管理层后,就“街猫猫屋能否放置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议题,某小区居委会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基于法律法规的解释:“根据民法典第278条第一款第8项规定,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需要由业主共同决定。而《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也明确指出,业主、物业管理企业不得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场地,损害业主的共同利益”。基于这些法律法规,该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任何在区域内安装设备的计划,都必须先召开居民大会,并且在获得大多数居民同意后方可实施”。

动物生态学领域专家:网上随时随地投喂,能称为“科学喂养”?

针对街猫App所提出的“科学投喂流浪猫”理念,记者采访了动物生态学领域的专家。通过与动物生态学领域专家的对话,这一似乎充满善意的行动背后隐藏的复杂生态后果值得关注。专家指出,尽管流浪猫的即时饥渴得到了缓解,但这种解决方案可能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生态平衡的微妙转折点。

“流浪猫的高繁殖率,如果再加上稳定的食物来源,很容易导致其数量无控制地激增。”对于街猫App提倡的定点投喂且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投喂的方式,动物生态学专家表示担忧。

“仅仅将无序投喂转变为有序,显然不足以称之为科学。”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定点投喂看似解决了流浪猫的饥饿问题,但有序投喂潜藏着极大地增加流浪猫种群数量的风险。这种增长不仅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还会对其他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比如,街猫的固定喂食点不经意间也为野生动物——貉提供了食物来源。这些本应在野外自主捕食的动物逐渐开始依赖人类提供的猫粮来维持生活。这种情况不仅对貉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也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隐患。“貉的种群数量会异常增长,而且由于长期依赖人工喂养,它们逐渐丧失了本能的捕猎技能。这样一来,它们也会更容易接触人类,有的人很害怕貉,这无疑加剧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潜在冲突。”

手记

流浪动物,尤其是城市中的流浪猫和狗,往往是人类社会活动影响下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不仅关乎动物福利问题,还影响着城市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社区的健康的多重议题。当企业试图凭借其技术优势介入生态系统的运转时,其边界和责任远远超过商业利益的追求,更肩负着维护社会福祉和环境平衡的重要职责,审慎考量其行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恐怕是企业至关重要的责任。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理应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而不是加剧双方的隔阂,更不应对整个生态圈造成“此消彼长”的影响。人类借助技术之力,展现出改变世界、影响生态链的巨大潜力时,更应铭记深刻的自然法则:我们并非生态链之外的主宰,指挥着生态链的每一次起伏,而是生态之网中的一线,我们的命运、生存处境与万物紧密相连。

相关知识

当一座城市的流浪猫被一款App“圈养”之后
穷养?富养?放养?圈养?泉州宠物猫饲养调查
流浪猫有哪些品种
广州流浪猫狗现象:救助速度远远赶不上被遗弃速度
当上海的公共场所对宠物敞开大门之后……—创建动态—文明上海
飓风之后的动物救援日记
养宠人士必备的十款宠物APP推荐
为昆虫立碑,为“电子狗”超度……宠物殡葬未来将如何发展?
【流有所养】走访宠物医院,调研流浪动物管理
刷脸之后,宠物险仍须迭代

网址: 当一座城市的流浪猫被一款App“圈养”之后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59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寄养app有哪些?好用的宠物
下一篇: 淮安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