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鹇(学名:Lophura swinhoii)是雉科、鹇属一种大型雉类。体长50-80厘米。雄鸟头颈黑色,羽冠白色,有时杂以黑斑;脸红色,额部肉冠和脸部肉垂亦为红色;后颈和颈侧蓝黑色;肩赤红色;翅上覆羽及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具金属绿色羽缘;初级飞羽暗棕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尾羽中央一对白色。下体黑褐色,胸及两胁具金属暗蓝色光泽。 雌鸟头顶至后颈红褐色。外侧7对尾羽暗栗色,微缀黑色。颏、喉淡褐色,胸红褐色,其余下体黄褐色,密被黑色‘V’字形斑和细小黑色虫蠹状斑。 嘴角色,脚和趾红色,雄鸟具距,颜色为角色。
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茂密的原始阔叶林和成熟的次生阔叶林最为喜欢。留鸟。常单独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果实、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台湾本岛山。
蓝鹇平均种群密度为0. 13只/公顷,最高种群密度 (典型栖息地种群密度)为0. 18只/公顷。而适宜蓝鹇生存的栖息环境,在台湾已所剩无几,蓝鹇的生存,已受到了严重威胁。 蓝鹇在1862年被斯温侯发现时,在台湾曾有广泛的分布和较高的种群数量。当时整个台湾岛从近海平面到3000m左右的阔叶森林中皆有分布,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台湾经济的急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致使蓝鹇的栖息生存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分布区域越来越缩小,加之随着蓝鹇越来越珍贵,个人的收藏、捕捉和饲养也随之加剧,从而更加导致种群的减少。因此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加强环境和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