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国际爱鸟日:从八种濒危的鸟儿开始

国际爱鸟日:从八种濒危的鸟儿开始

今年3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现了34只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

勺嘴鹬是数量远少于大熊猫的珍稀鸟类,

它们归来的消息,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

让人们的视线,

再次聚焦于濒危鸟类的保护难题。


一对雌雄黑鹳配偶展翅飞翔,恰似在空中跳一支优美的「华尔兹」舞曲。目前,黑鹳在欧、亚、非都有分布,但在中国数量极为稀少,只有1000多只,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摄影/张明哲)

目前,中国已发现超过1400 种鸟类,数量超过欧洲和北美洲,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中国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三条:

1、西部迁徙路线

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候鸟,秋季向南迁飞,至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可向东南汇入该西部迁徙路线。

2、中部迁徙路线

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和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秋季进入四川盆地越冬,或继续向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

3、东部迁徙路线

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湿地水鸟,春、秋季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

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南岸,东方白鹳、黑鹳、白鹤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每到季节飞临湿地栖息繁殖。摄影/严跃新

每年春秋季,从我国过境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全球迁徙候鸟的20%—25%。对它们而言,中国这块栖息地不可替代。

因此,作为世界上鸟类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鸟类保护工作,对世界鸟类的物种延续来说尤为重要

生活在纳帕海附近的村民与这些鸟儿朝夕共处,近年来,每年有超过2000只斑头雁到纳帕海越冬,牠们已经习惯了当地藏民放牧劳作等行为。摄影/李东红

现状:挑战与危机

在中国,鸟类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鸟类生长习性、栖息地的丧失、农业生产状况的改变以及人类的捕猎、误杀行为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与危机。

为了适应飞行生活,鸟类进化成卵生动物,这种体外孕育的方式使得繁育更加困难,在孵卵和雏鸟成长期,会遇到各种天敌如猫、蛇、鳄鱼等,相比哺乳动物,其幼崽的成长成功率要低很多。此外,不少鸟类有迁徙的天性,在长途飞行过程中,生存率进一步降低,种群容易遭到重大打击。


2013年6月初的一天,一窝斑头雁开始出壳,使本来冷清的小岛热闹起来。小雁湿漉漉的绒毛在母雁呵护下,很快变得干爽,看起来像一团团黄色绒球。摄影/孙建军

栖息地丧失是造成鸟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导致鸟类可栖息地带碎片化,生境减少,沿海大规模的围垦,严重破坏滨海与湖泊湿地,鸟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由此带来食物和繁殖空间的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农业生产对农药的使用,严重威胁着鸟类的生存。《寂静的春天》一书,就揭示了杀虫剂让蛋壳变薄,直接造成鸟类无法继续繁殖的真相。

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候鸟迁徙规律,在候鸟迁徙停歇地和栖息地肆意张网捕鸟、投药毒鸟,在集贸市场公开买卖各种珍稀鸟类,牟取暴利;南方的一些宾馆、饭店非法经营珍稀野禽,招揽生意。此外,随着塑料垃圾的泛滥,不少鸟类因误食塑料被卡住消化道,不得不面临死亡危机。

红脚鲣鸟,典型的热带海洋鸟类,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中的岛屿、海岸和海面上。乱捕滥猎和毁巢取卵致使红脚鲣鸟在西沙群岛几乎绝迹。摄影/曹垒

种种危机之下,我国已有183种鸟类宣告濒危,占全球濒危鸟类总数的15.5%。对它们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每一种鸟类都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在诸多濒危鸟类中,以下八种尤为珍贵,也急需人类的保护。

中华凤头燕鸥:神话之鸟,罕有发现

中华凤头燕鸥,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

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直到2000年,人类对其一共只有6次确切的观察记录,而从1937年到2000年间,则一次记录都没有。因为它实在是太稀少太神秘了,所以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

2008年7月20日,一只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嘴尖卡着一个塑胶套的照片引起全球鸟类爱好者的关注,鸟友们心痛地叫它「小管」。摄影/陈林

在2000年之前,上海科技馆那只1913年采集于福州的黑嘴端凤头燕鸥标本,是我们唯一能够见到的神话之鸟“真身”。2000年,神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并在福州闽江口湿地被目睹觅食、活动。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的减少,被归咎于滥采鸟蛋。根据专家推断,它们能够在马祖存活,可能是因为马祖过去为一处军事禁区,人类活动受到限制,给它们留下了一个可以繁殖的空间。

勺嘴鹬: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存在

勺嘴鹬每次被发现,都会上新闻,因为它目前仅剩600只左右,比我们熟知的大熊猫、朱鹮的数量还要稀少。根据IUCN红色名录,勺嘴鹬已经从1994年时的易危级(VU)提升到了目前最高等级的极危级(CR),距“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作为一种小型的涉禽,勺嘴鹬经常在浅水处活动,以鱼虾、贝类为食。观鸟人拍鸟人一般爱称其为“小勺子”。

人们对勺嘴鹬的了解非常少,关于它们像汤勺一样的嘴的用途,至今还是个谜。摄影/陈林

这种只有15厘米大小的鸟,每年冬季,就从俄罗斯境内的北冰洋苔原地带的繁殖地飞行数千公里,到南亚和东南亚的沿海过冬。在我国,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的沿海滩涂都是重要的停留地,有超过全球半数的勺嘴鹬会在此觅食、换羽。

黑脸琵鹭:靠观鸟统计数量的全球濒危鸟类

黑脸琵鹭,因为扁平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数量稀少,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

黑脸琵鹭属于中型涉禽,其成年后的体长可以超过七十厘米,有一双大长腿,所以喜好单独或呈小群在海边潮间地带及红树林和内陆水域岸边浅水处活动,华南沿海的湿地是它们主要的越冬地。


黑面琵鹭,因为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现时只活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供图/图虫创意

对黑脸琵鹭的观测计数则始于1993年,当时黑脸琵鹭数量比较少,因此由香港观鸟会牵头组织的这项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大批专业鸟友、保育人士和鸟类学家的积极回应。当黑面琵鹭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时,鸟类爱好者都会集中到亚洲东部各处沿海湿地,记录他们观测到的的黑脸琵鹭数量,这些数据经收集汇总后,就得到了黑脸琵鹭的全球种群数量。

胡兀鹫:飞越喜马拉雅山

胡兀鹫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它不仅吃腐肉,也会猎捕鸟兽,最奇特的习性是喜欢吃骨头。牠们会从高空扔下骨头,摔碎后取食骨髓,有「鸟中鬣狗」的称号。

胡兀鹫老鸟的羽毛,白色的部分会变成铁锈色,这是因为在高海拔地区的许多岩石为富于氧化铁的石英石,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染红了毛。摄影/彭建生

胡兀鹫是飞行的能手,主要栖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为了寻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个小时,能够飞越喜马拉雅超过8000米的最高峰。

在20世纪初,胡兀鹫还是在欧洲高山地区比较常见的鸟,后来,当地人误认为它有害畜牧业,大量捕杀,导致其数量锐减。胡兀鹫在中国主要栖息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数量逐渐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隆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将它列入附录二,禁止贸易出口。

黑颈鹤,藏族传说中的神鸟

黑颈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唯一栖息在高原的种类。1876年,俄国探险家在青海湖边采到了黑颈鹤的标本,动物学界才知道青藏高原是牠们的栖息地。也有学者将之列为中国的特有鸟种。

藏族百姓视黑颈鹤为神鸟,传说它是格萨尔王的牵马官所变,从天上衔回了青稞种子。每年10月下旬,黑颈鹤抵达香格里拉的纳帕海越冬,翌年4月才离开。

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飞到繁殖地,择偶交配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在地面营巢。供图/图虫创意

黑颈鹤每窝孵出两只雏鹤,互相会为食物激烈争斗,经常打得头破血流,通常只有更强壮的那只雏鹤可以长大。作为高原生态变化指示性物种,1989年中国将黑颈鹤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于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中国在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迁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对黑颈鹤十分喜爱,称之为“仙鹤”、“神鸟”、“吉祥鸟”。摄影/彭建生

黑鹳,分布极广,数量锐减

大小与黑颈鹤接近的黑鹳,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成年黑鹳嘴和脚鲜红,上体黑紫色,腹部纯白,看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西部比如甘肃省张掖市的一些大型湿地,还可见到大群的黑鹳。每年,牠们都要从这里启程,前往遥远的南方越冬。摄影/张玉林

我国发现的黑鹳多在僻静而开阔的森林,河谷沼泽及近水的崇山峻岭间的悬崖峭壁上营巢,也有的营巢在黄土高原地带水蚀深沟的土崖上,西北干旱地区水域附近的砂石陡壁上,以及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胡杨树上,所以有人把在我国黑鹳的营巢环境分为森林、荒原和荒山等三种类型。

黑鹳通常在干扰较少的河渠、溪流、湖泊、水塘、农田和沼泽水边浅水处觅食,鲫鱼一旦被黑鹳的长喙钳住就很难再逃脱。摄影/张玉林

这种体态优美的大鸟有着超强的飞行迁徙能力,虽然在欧、亚、非大陆都有分布,但近十多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经绝迹,在中国的珍稀程度并不亚于大熊猫。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每年吸引了200多只黑鹳在此越冬,是黑鹳在中国最大的越冬地。

棕尾虹雉,与喜马拉雅山山神为伴的九色鸟

在喜马拉雅山和高黎贡山北段广阔的怀抱里,棕尾虹雉活跃在海拔3200—4300米的高山地带,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在针阔混交林、灌木丛、草甸和裸岩地带之间进行纵向的短距离迁徙。

在西藏林芝市的神山南迦巴瓦峰脚下,这一带地势险峻而且灌丛密布,隐藏在灌丛中的棕尾虹雉非常谨慎,牠们只要听到些许动静便会立即起飞离开。摄影/董磊

棕尾虹雉头顶有一簇特别延长的蓝绿色羽冠,其羽干细而裸出,羽端呈匙状,向前卷曲,如同丝绒一般,甚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

这种美丽的鸟在中国极为稀有,仅能见到零星个体,估计总数不足1000只,因此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的自然摄影师在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山南地区、陈塘、亚东等地,多次拍摄到了棕尾虹雉的清晰照片。

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鸟,数量非常稀少,即便攀爬到喜马拉雅山的林线地带,想要见到棕尾虹雉也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摄影/左凌仁

小鸨,新疆阿勒泰的“鸟中隐士”

我国分布着三种以「鸨」为名的大鸟,是日常用语“老鸨”的原型。这三种鸟分别名为「大鸨」、「小鸨」和「波斑鸨」,其中以小鸨的分布区域最为狭小,种群数量也最稀少,已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非繁殖季节常聚集成大群,有时可达几千只,白天活动。性情胆小而机警,发觉有危险时立刻跑开或隐藏起来。摄影/张国强

小鸨成鸟的体长约43厘米,整体呈黄褐色,上体有些杂色斑,下体偏白,喜爱集结成小群,炫耀时跃起,拍打两翼。

小鸨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分布地仅限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隅,牠们的体型比大鸨小很多,仅比雉鸡略大,雄鸟醒目的黑色翎羽与雌鸟低调的气质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偏好栖息于湿润肥沃的开阔草地,是飞翔在新疆西北部天空的世界性珍禽,近30年已经十分罕见。

小鸨如今在我国境内仅可见于新疆西北部地区。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让小鸨隐秘于农田中的巢穴与栖身之所受到严重威胁。摄影/张国强

守护,国内与国外合作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经在为鸟类保护作出努力,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围垦滩涂、立法禁止捕猎行为等方式,逐渐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截至2017年底,我国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8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3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59处。

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沟谷堪称鸟类绝佳的繁殖地。这里食物充裕,火尾太阳鸟、蓝大翅鸲等种类夏季在高海拔的针叶林乃至灌丛草甸间繁殖。摄影/彭建生

1981年和1986年,我国分别与日本及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保护候鸟协议,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200多种候鸟,并开始取得成果。

黑脸琵鹭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在上世纪90年代只有数百只残存,但因为国际合作,保护措施到位,数量已经开始回升到四千只。它从一种无人认识的水鸟转变成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生态环境指示性物种,有机会在IUCN(世界自然保育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由「濒危」降至「易危」,是亚洲鸟类保育史上难得的正面例子,也是全球共同联合保护鸟类的成功典范,深刻地昭示了鸟类保护是每一个人和全世界共同的使命。

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人类与鸟同行的旅程中,下一个幸运的“黑脸琵鹭”会是谁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一只大鸨雌鸟傍晚带着幼鸟在草原上觅食,气氛恬静。摄影/唐黎明


参考资料

·左凌仁.《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5.01《你所不知道的喜马拉雅花木鸟兽》

·江航东.《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0.03《福建沿海那些南来北往的鸟儿》

·韩联宪.《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6.06《纳帕海横断山中的鸟类驿站》

·左凌仁.《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6.06《羽色如虹 攀登高山之巅,追寻三种虹雉》

·闻丞.《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6.06《大鸨、小鸨、波斑鸨「万鸟之妻」的冤屈与悲歌》

·闻丞.《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6.06《中国黑鹳 山河大漠间的隐者》

相关知识

国际爱鸟日丨这些美丽的鸟儿你认识吗?
国际爱鸟日,守护鸟类家园
爱鸟日是几月几日
国际爱鸟日(每年4月1日)
4月1日,国际爱鸟日
国际爱鸟日丨关爱我们身边的鸟类邻居
重庆:濒危鸟儿市场摆起卖
今天是#国际爱鸟日#...
国际爱鸟日,关爱我们身边的鸟类邻居
国际爱鸟日

网址: 国际爱鸟日:从八种濒危的鸟儿开始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7007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你的朋友圈有一只「犀牛鸟」,知道
下一篇: 珍稀鸟类穴小鸮:团结、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