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会走路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走路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鼓励和耐心外,妈妈还可以给宝宝哪些帮助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呢?
第一步:手脚并用向前爬
1岁以前,大部分宝宝还不会走路。 只是会爬、会滚动,或用屁股挪动。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宝宝毕竟有了想要前 进的意识,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前 进”的愿望。爬行是走路的预备课程,通过爬行,宝宝的肢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为未来行走做好充足的准备。
针对性训练:妈妈不妨在距宝宝一定距离的地方放上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吸引 宝宝向前爬,逐渐加长宝宝爬行的长度。如果宝宝不能一口气爬到目的地的话,可以让他在中途坐下来歇口气。
第二步:扶着东西站起来
慢慢地,宝宝开始抓住一切他可以 扶到的物体——婴儿床栏杆、沙发、椅 子,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成功结束手脚并 用的时代,学会直立和用双脚支撑身体。 当宝宝终于可以站立起来的时候,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骤然宽阔的视野会令宝宝兴奋不已。
必要安全防护:提醒妈妈注意,1岁宝宝的膝盖还不能很好地弯曲,很容易向后 跌倒。因此,妈妈最好让宝宝在游戏毯或地毯上练习站立。当然,偶尔摔出几块青紫妈妈也不用过分担心,宝宝只有经历了 这个过程,才能最终学会掌握平衡和控制身体。
第三步:推着走
在宝宝刚刚能晃晃悠悠走上几步的时候,学步推车、可移动的椅子,甚至是婴儿推车,一切可以向前推动的东西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妈妈最好尽量满足宝宝推动物体前进的愿望,比起用传统 的学步车辅助宝宝走路,给宝宝一辆学 步推车,或能推动的椅子,让宝宝自己摸 索前进,是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必要安全防护:提醒妈妈注意,这个阶段的宝宝走路时,稳定性会比较差,随时有摔倒的危险,妈妈最好能够做到贴 身保护。尽量选择宽敞的户外。或游戏间让宝宝进行练习。如果在房间里,就 一定要将尖锐的桌脚等安全隐患提前加以排查和防护,以免宝宝摔倒时出现危险。千万不要让宝宝在楼梯旁进行练 习,必要时要给楼梯安装防护栏。
第四步:小手牵大手
当宝宝扶着沙发慢慢走稳后,就会对牵着妈妈的手出去散步非常感兴趣。 大多数妈妈在牵着宝宝散步时习惯用 自己的手握住宝宝的手,这样妈妈会更方便控制宝宝的行动。但专家认为,在宝宝学习走路的阶段,最好能够让宝宝牵着妈妈的手散步,以便宝宝可以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的协调和 平衡。
针对性帮助:宝宝走路的早晚,会遵循自身的成长节奏,妈妈不要急于求成。一 切“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可能对宝宝的 身体造成伤害。许多妈妈喜欢用学步带 牵引宝宝或双手扶着宝宝腋下训练宝宝走路,认为这样更能保证宝宝的安全。但专家指出,在宝宝练习走路时,最好减少人为的辅助和干涉。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和贴身的看护,然后让宝宝自己摸索和尝试。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宝宝会逐渐熟悉自己的身体,学会协调自己的动作和掌握平衡。
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才正常
一般来说,宝宝9-15个月开始学走路都是正常的。学会走路6个月后,大部分宝宝就能走的很好了。影响宝宝学步时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宝宝的性格、体型、以前摔跤的经历等。
有些宝宝天生是“冒险家”,他们不怕尝试、不怕摔倒,很早就开始学走路了;也有些宝宝相对谨慎些,要等完全准备好才愿意开始尝试。
妈妈们不要拿宝宝和周围的小朋友比较,让宝宝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如果宝宝满18个月了,还没有踏出第一步,妈妈就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宝宝这些走路姿势都是正常的
宝宝走路怎么是“O型腿”呀?好不容易不那么明显了,又变成“X”型腿了,有时候又像芭蕾舞演员一样踮着脚走路......
其实,大多数宝宝的膝内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和踮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些现象和妈咪怀孕期间被挤压在子宫内,宝宝初学走路缺乏经验以及韧带、骨骼尚未发育完全等因素有关。
一般“O型腿”和踮脚走路的姿势会在宝宝1岁半-2岁时消失,X型腿的情况也会在宝宝上学前(5-7岁)得到改善。如果发现宝宝两条腿的弯曲程度不一样,走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疼痛,就要咨询儿童保健科医生。
宝宝经常跌倒怎么办
宝宝在学步初期,摔跤是很自然的事。起初,宝宝还不太会掌握平衡,也不知道如何停下。只有通过一次次摔倒,宝宝才能逐渐掌握走路这项新技能。
妈妈要做的不是防止宝宝摔跤,而是保护他不要受伤。给宝宝营造一个安全、柔软的学步环境。
比如在地面铺上地毯或爬行垫,确保四周没有凸起的角度或容易跌落的物品,地面不会太滑。宝宝摔倒时,妈妈不要表现的大惊小怪,给宝宝一个安慰的拥抱,鼓励他继续练习,这样宝宝也会觉得摔跤没什么大不了的。
↓↓点击了解更多,你想要的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