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精选(九篇)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

第1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日间康复训练;功能恢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认知、情感、意识、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还给病人的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1]。病人在经过短期的药物治疗之后,部分症状得以显著缓解和控制,但尚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病人出院后长期在家养病,与他人交际变少,情绪起伏不定,非常容易使得精神症状复发。为此,研究日间医院工作站康复模式尽可能帮助病人适应社会生活,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2年4月在本院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62例,出院时精神症状均已消失,病情平稳,功能恢复良好,没有发生不良的药物反应。将病人随机分为日间康复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日间康复组病人进行康复性训练,两组病人均随访半年。两组病人在男女比例、岁数、受教育程度、工作和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日间康复训练①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尝试打扫卫生,烧菜做饭,去商店买东西,自己自觉按时服用药物,定期上医院复查,学会在没有他人的陪伴下自己照顾好自己。②社会交际能力锻炼。教导病人最基本的沟通、交流技巧。根据每个病人各自的特点,组织病人之间相互交流,适当安排一些互动的文体娱乐活动,鼓励病人之间相互交流,锻炼其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③社会角色适应锻炼。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康复组病人之间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买卖东西,讲课听课,问路指路等,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功能与人际交往能力。④疾病康复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精神卫生方面的科普讲座,普及基本的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例如长期按时服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讲解自身的切身体验,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缓解心理负担,保持自信。⑤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根据病人的特长爱好,开展踢毽子、羽毛球、慢跑、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1.3观察指标使用NORS进行评价,总共有38个项目,每个项目从0-3分为四个等级,0分为极差,1分为合格,2分为尚可,3分为良好,总分60分以下算作不及格,60-80分为进步,81-100分为显著进步。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于入院分组时和经过日间康复训练6个月后进行测定,采用与患者面对面逐个项目口头询问的评价方式。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用SAS12.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统一以(χ±s)的形式表示。组间计量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日间康复训练前后NORS量表总分对比在入院分组时,对照组与康复组病人的NORS量表总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患者在患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而当康复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日间康复训练后,康复组的NORS总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科学、系统、专业的日间康复训练疗效显著,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过6个月的日间康复训练后,康复组中疗效显著进步的例数远高于对照组,而疗效不及格的例数则远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科学、系统、专业的日间康复训练疗效显著,详见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病程较长,极易复发。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还给病人的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要保持病情稳定不复发,延缓患者精神残疾的进程,仅仅依赖药物治疗是不够的,需要医院、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日间医院工作站是在白天为精神分裂病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病人白天可以在医院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而晚上则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2]。日间康复训练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的一种介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的康复,借助医疗机构与家庭社会共同的力量,帮助病人锻炼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培养病人的社会意识,缓解病人因精神疾病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减轻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3],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将临床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互结合会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日间康复训练为出院的病人提供了进行集体活动和生活的平台,从而实现了患者从院内到家庭社会的逐步过渡。通过日间康复训练,锻炼了病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鼓励病人多于他人进行交流,缓解因患病住院所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和焦虑心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逐步回归社会。

通过日间康复训练,还能够增加病人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明显改善精神症状并且减少药物带来的各类不良反应,通过开展活泼趣味、有针对性的集体娱乐活动,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锻炼社会生活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最终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当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日间康复训练,疗效显著,重新回到社会后能否长期维持疗效防止疾病的复发,与患者是否坚持遵循医嘱服药以及家属和社会的关心程度相关。如果病人能够按时服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有家人的鼓励和帮助,在工作中受到同事们的关心和照顾,则患者复发的概率就比较低。因此,要使得患者能够真正融入到社会,长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医务人员、家属和社会的共同协助和关心。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律、系统、严格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一系列精神症状,帮助病人尽早融入社会,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日间康复训练模式与以往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模式不同,其使得患者不再局限于封闭式的家庭康复模式,而是借助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帮助病人康复。这对于病人、家庭和社会大有裨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社会的负担,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庆兰.社交技能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7-9.

第2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b)-0180-03

Efficacy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LI Yan-li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Disease,Mental hospital of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 72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6) and observation group (n=36)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provided with the routine nursing in the hospital,whi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provided with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level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ADL scores in two groups(P>0.05);after 3,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ADL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indexes in SCL-90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Schizophrenia;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Nursing intervention;Life quality

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疾病,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精神异常表现,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模式异常、行为表现异于常人,多发于中青年患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病因,患者需接受常年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作,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及社会融入度较低,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度较低,患者疾病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2]。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非发作期表现正常,患者智商及意识表现较为清楚,此阶段护士应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认知能力训练,延缓其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3-4]。个性化护理模式概念指根据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因素,为患者制订全方位院内护理计划,本研究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精神科于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4~48岁,平均(36.2±4.9)岁。观察组包括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6~47岁,平均(37.8±5.0)岁。纳入标准[5]: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Ⅲ)》中的诊断标准,未合并严重并发症,疾病控制较好,智力表现正常,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可以配合临床调查,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护士协助患者完成查体工作,医师与家属保持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宣传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纠正家属错误认知,告知此种疾病通过药物及环境影响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家属焦虑情绪,嘱咐家属理解患者,增加探视次数,采用亲情护理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护士应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在非症状发作期间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锻炼,为患者进行引导式心理干预,陪伴患者参与户外活动,做好患者适应社会的相关准备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服务。①患者情绪清醒阶段,为其提供疾病知识宣教,让患者接受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积极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家庭环境、学历、兴趣爱好、生活行为方式等,综合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6-7]。②维护病室环境,在床边摆放患者家庭照片,为患者制订日常活动计划,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及时与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来医院探望患者;发掘患者兴趣爱好,积极陪伴并理解患者,保持耐心态度对待患者,监督其按时服药,掌握病情变化,对于出现行为异常的患者应阻止并积极引导。③提供康复锻炼措施,护士应带领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坚持运动,包括骑自行车、读书等,指导患者完成生活自理行为,为其重新融入社会做准备[8-9]。

1.3观察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0],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评估患者生活能力情况,总分为64分,总分≤16分为表示患者日常自我照顾能力较好,行为大部分时间呈正常表现;总分≥22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存在明显障碍表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11-12]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行为、人际相处、抑郁、焦虑、敌对心理、恐怖心理、偏激、精神病质9项指标,单项指标为0~5分,5分代表患者症状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较差,0分表示无症状,患者心理健康。分析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一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各指标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评分均有所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特点为行为异常、情绪表现多样、焦虑抑郁症状,疾病诱因复杂,可能与患者生活?h境、身心遭受创伤、成长经历、工作环境等有关。此病一般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病后患者疾病接受度较低、家属不理解、亲朋厌弃等因素均可能加重病情发展,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无明显暴力症状患者应减少机体约束,缓解机体不适感,指导患者服药、加强生活指导,多与患者沟通[13-15]。

第3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节日由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创设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当前(20xx年),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为此,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初级保健中的精神健康:加强治疗和促进精神健康”,将精神卫生视作初级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呼吁各国政府改变相关政策和做法,使成千上万有需要的人得到必要的精神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保健的水平。

20xx年10月10日是第1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今年的宣传主题定为“初级保健中的精神健康:加强治疗和促进精神健康”,强调精神健康是每个人总体健康和良好状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国卫生部20xx年曾第一次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活动在中国也更加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已成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精神卫生理念的重要平台和品牌。

国内概况

我国卫生部20xx年曾第一次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国20xx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主题宣传

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xx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xx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xx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8]

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表的《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不含神经症)。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xx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quot;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第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10月10日,是第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也是我国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第一年。我们宣传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10 月10 日当天,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大连、青岛、武汉、杭州10 大城市将举办旨在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顺利回归社会的“放飞希望”风筝放飞活动。各地卫生部门将组织当地专家开展义诊、科普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卫生部——礼来精神卫生新闻奖”和“礼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启动。由于众所周知的外部原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加上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使人们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精神障碍等问题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疾患,在20xx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因此,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行动。

活动报道

20xx年10月10日是第十三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卫生部、中国残联、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老龄委等单位在北京举行一系列宣传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专为今年的精神卫生日活动题词:“愿全国青少年的心理充满阳光,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全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达13.47‰,共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以及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等问题也明显增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22日转发了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宣传活动中,卫生部疾控司有关领导介绍了《指导意见》的背景情况,《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精神卫生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确定了精神卫生工作的防治目标和措施

在宣传活动中,还举办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知识有奖问答”的颁奖仪式,有关主办单位向10名获奖者颁发了奖品。

世界精神卫生日:抑郁影响每个人

消息(今天):20xx是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抑郁影响每个人”。

宣传效果

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晓率偏低 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晓率偏低。

这项调查共在10个监测地区发放了4000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0个抑郁症状和9项关于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和信息。调查显示,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46.5%的不知道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占64.5%;而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应推荐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人不足一半。调查中列举了5种精神疾病,其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最多,占被调查人群的80.8%,知道老年性痴呆的占66.5%,知道抑郁症的刚刚超过50%,而知道多动症和焦虑症的都只占被调查人群的三分之一多一点。5种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的人只有15.9%。

专家指出,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我国精神疾病治疗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与心理问题有关而且应该寻求心理帮助的常见问题缺乏了解。

疾患统计

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令专家异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专家特别提醒: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要积极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

对症治疗

抑郁症是神经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外抑郁症的患病率最高的可以占到普通人群的10%左右,并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同时,抑郁症又是一种危害性相当大的慢性疾病,而且致残率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易患抑郁症?又应该如何预防和祛除抑郁呢?精神卫生专家指出,有效的缓解压力是预防抑郁症的最有效措施。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生不如死等。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20万人中,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今天就抑郁症的诱病因素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一个是平常的压力不能及时缓解,再有急性的应激事件,比如突然的亲人失去,或者是一些灾难性的事件都可能造成抑郁。另外,抑郁症在一些年龄段也容易发生。很多妇女在生完小孩以后特殊的代谢阶段可能容易得,还有在更年期这个阶段也容易发生抑郁症。”

专家论症

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只有及时的缓解压力,才能有效的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第4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当前(XX年),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1]

设立宗旨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计划10月10日前后在全国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疾病治疗

疾患统计

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令专家异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专家特别提醒: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要积极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

对症治疗

抑郁症是神经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外抑郁症的患病率最高的可以占到普通人群的10%左右,并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同时,抑郁症又是一种危害性相当大的慢性疾病,而且致残率高。精神卫生专家指出,有效的缓解压力是预防抑郁症的最有效措施。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生不如死等。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20万人中,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今天就抑郁症的诱病因素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一个是平常的压力不能及时缓解,再有急性的应激事件,比如突然的亲人失去,或者是一些灾难性的事件都可能造成抑郁。另外,抑郁症在一些年龄段也容易发生。很多妇女在生完小孩以后特殊的代谢阶段可能容易得,还有在更年期这个阶段也容易发生抑郁症。”[2]

专家论症

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只有及时的缓解压力,才能有效的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第5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精神疾病:边缘处境的尴尬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明显增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但另一方面,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则更低。

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历来就有两条相反的路线和标准:一条是科学主义的,它包括生物实验精神病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另一条是人文主义的,它包括内省心理学和现象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等。但社会环境因素,是公认的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德国精神病理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精神疾病实际上是人处于某种顿悟的“边缘处境”中,对精神病人心理世界和处境的理解,以及对他们的社会支持,是帮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的最重要的措施。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患者抱持一种歧视态度,或暗藏在歧视之下的戏谑、恐慌、漠视、排斥等心态。一项调查显示,36.23%的精神病患者占主导地位的心理负担是周围人的歧视问题,这其中又包括社会歧视、家庭歧视和自我歧视。

根据“标签理论”,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虽然标签并不总是“把正常人逼疯”,但无疑会让精神疾病患者感觉被社会所贬低,只要他们相信被贴上了负面标签,很可能会更加自我封闭,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

精神疾病报道中的“另类趣味”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六条第4款指出,要“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属于精神残疾,他们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当然应该得到维护。然而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媒体对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生理残疾人,都会抱以同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褒扬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坚强精神,但对精神残疾人,则常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歧视的态度。

1.戏谑

精神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妄想、幻觉、偏执、狂躁等症状,其语言和行为异于常人,某些新闻媒体将这种异常等同于新闻价值,以一种看客的心态、戏谑的语言来报道精神病患者的言行,取悦大众。如2011年2月,不少电视台报道了吉林长春一处街边民居内,有位精神病患者将自家小院布置成灵堂模样,并钻进棺材中生活。记者配上恐怖的音效,展示小院的诡异气氛,导语和解说词中也多次明知故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仿佛在做猜谜语游戏,直到最后才抛出当事人是精神病患者的所谓“谜底”。

精神病人的言行举止,与身心健全人的行为艺术、前卫创意、过激言语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媒体不应不加区分、甚至装聋作哑地一律采取戏谑的娱乐化态度。

2.恐惧

大量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人并不比一般人群更具有暴力或危险倾向。然而由于一些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对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过度展现和详细描写,使得人们对精神病人的恐惧和敌视与日俱增。尤其在某些长篇新闻报道中,媒体大肆渲染精神病人的喜怒无常,以及断头、砍手、挖眼等惨烈场面,仿佛是在播恐怖片或讲鬼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新闻媒体对一些重大恶性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病司法鉴定结果高度关注,客观上也诱使人们如此推断:精神病人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恐慌心理会进一步加剧。

3.夸大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许多人将“神经病”与“精神病”、“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与“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媒体从业者。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夸大精神疾病的问题。如去年红极一时的“犀利哥”,不少媒体一开始就将其刻画为“一个流离失所的精神病患者”。后来,“犀利哥”也确实被送到了宁波市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可最终经医生确诊,他并没有精神病,只是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此外,不少媒体将网瘾、烟瘾、抑郁、焦虑、强迫症、宠物依赖等心理问题,统统归结为精神疾病,有的甚至直呼为“精神病”。其实,这些都是夸大其词、不尊重科学的说法,会造成当事人和社会的心理恐慌。

更令人担忧的是,精神疾病报道的道德偏离,不仅仅是道德观念上的“集体无意识”,更是功利驱使下的“集体有意识”。原本是传播精神卫生知识主渠道的新闻媒体,反而迎合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戏谑、恐惧、夸大心理,加深了公众的误解和歧视。在前述吉林长春一精神病患者睡棺材的报道中,某媒体所拟标题为“另类趣味”,这是精神病患者的另类趣味,受众的另类趣味,还是媒体自己的另类趣味呢?

媒体向善,以德为先

受观念、体制等因素影响,国内媒体通常将政治责任摆在首位,其次是经济责任,再次是法律责任,最后才是道德责任。而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恰恰主要体现为最不受重视的道德责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的,由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但很少听说哪个媒体因此受罚,更别说因歧视精神残疾受罚了。

因此,纠正精神疾病报道的道德偏离,首先应当树立“媒体向善,以德为先”的思想观念,并将道德责任与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捆绑起来。2007年,台湾修正了“精神卫生法”,规定媒体报道精神病患的新闻时,不得出现“疯汉”、“人魔”、“不定时炸弹”等歧视性的负面字眼,否则最高将罚50万元新台币。目前我国大陆对媒体的外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建议通过细化媒体内部报道规范、宣传管理部门阅评监督,及在大学新闻专业伦理教育中增加相关内容等方式实现。

第6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护理满意度; 治疗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其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情感、行为模式等方面的障碍,出现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思维贫乏、交流困难、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存在攻击等心理[1-3]。病程持续2年及以上时,则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明显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而长期慢性治疗又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治疗期间还需重视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是2010年卫生部推广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质量,是一种符合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护理理念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较广的应用空间。本院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23~46岁,平均(31.1±3.5)岁,病程为3~8年,平均(5.03±0.45)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5例,大专34例,高中及中专11例。对照组共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21~49岁,平均(31.7±3.6)岁,病程3~10年,平均(5.27±0.48)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0例,大专35例,高中及中专1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智力低下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与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疗法,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为:(1)优质的环境护理。对病区进行系统的安全隐患排查,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排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患者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慢性环境[4]。如:在醒目的位置张贴温馨提示,提醒患者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在卫生间放置防滑垫等;在走廊、光线好的地方张贴健康宣教图片并且摆放绿色盆栽等;询问患者对病房环境是否有特别的需求,可为患者增加一些新的护理设备、书报等。另外,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可在活动室、走廊等地方张贴彩色的字画或是挂彩带,营造出家的环境。(2)落实护理责任制。在护理管理方式上采用护理责任制,将护士进行分层次的管理,将对患者的护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护理人员身上,患者一入院就由专门负责的护理小组全程负责,护理人员实现对患者的全程负责,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3)优化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按照职称、年资、能力等进行综合搭配排班,采取小M责任制管理方式,每组3~4名护理人员,1名组长,2~3名责任护士,每组护理人员负责10~15张床位。在小组中,组长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合理安排每一名护理人员的护理任务、责任,落实对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另外,结合本院精神科病区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班的时间以及护理人员、护理任务,在节假日、夜间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建立备班制度,备班人员要随叫随到,在出现突况时可以随时支援,避免出现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情况。(4)优质的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评估患者的思想动态,并重点观察有思想波动的患者,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转移注意力、亲情关怀、家庭支持等方式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例如:在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中诱导、鼓励患者说出忧虑等,并耐心给患者分析解释,跟患者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发泄情绪、解决思想顾虑的效果[5-6]。除此之外,每周在病区开展一次集体心理护理,每次约30 min,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聚集到活动室,由资深护士开展,系统的给患者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转归等,增强患者的认知水平,在讲座结束后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双向交流,患者与患者的双向交流,让患者认识到自身与健康人之间的一些差异,认识到通过规范化的治疗能使这些差异逐渐消失,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在每日的巡房中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理解的事情,并及时解答,帮助患者分忧,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一方面要重点观察,一方面报告医生给予药物治疗。(5)社交技能的训练。每半个月给患者开展一次社交技能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社交技能退化现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由高年资的专科护士和慢性医师一起对患者开展训练,每组人员在6~9人,而每组的参加人员则是固定的,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对话训练、如何融入社交群体、如何做小主人、如何应对朋友的刁难问题、如何应对矛盾冲突等,每次40~60 min,训练结束后对每个患者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同时给予一定的正强化,如:大力表扬患者,发放小礼品等。同时以一对一的方式分析患者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缺陷,指导患者如何强化自己的社交技能。除此之外,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娱乐活动,活动项目包括唱歌、打牌、下棋、做运动、剪纸、运动等,让患者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培养社交技能。(6)家庭讲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得家属与患者之间能更好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另外,让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好照护患者,识别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应激因子以及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情,减少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同时,护理人员还可结合患者家庭的情况为其制定家庭照护计划,而在慢性期间,家属经常来探望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家庭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患者基本能完全依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接受各项治疗、操作、检查等)、部分依从(患者多数情况下可依从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检查、操作)和不依从(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依从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时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抑郁心理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时进行社会功能状态评估,SSPI分为日常生活能力、主动交往能力和社会性活动技能三项因子,得分越高表明社会功能越好。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于护理6个月后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设有20个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1分为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7.14%,对照组为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531,P

2.2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时,两组HAMD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

2.3 两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时,两组ADL评分均较护理前高(P

2.4 两组社会功能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主动交往能力、社会性活动技能三项因子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时,观察组各个因子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3±8.4)分,明显比对照组的(87.5±8.6)更高(t=4.646,P

3 讨论

据WHO的统计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而造成人体功能缺损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在我国,精神疾病在所有疾病的总负担中占据首位。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出现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发病的征兆是思考结构域认知出现破碎现象,患者会出现思考形式障碍,无法分辨内在及外在经验,不少患者会感觉有幻觉,甚至还会受到幻觉的影响,出现一些妄想信念以及异常行为,如:自杀、自伤、伤人等[8-9]。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还会出现社交功能退化等次要症状。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重大影响,也给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因此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时还需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10]。

优质护理是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推广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质量[11-12]。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从环境、生理、心理、社交、家庭等方面给患者开展护理服务,保证各项护理措施的衔接得当以及彻底性,让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13-14]。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不仅重视对患者的生理护理,让患者生理达到最舒适状态,同时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护理,达到身心的一体化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5-17]。在本研究中,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从环境角度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在家庭般的医院环境中接受治疗,以环境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优质的心理护理、家庭讲座做到各个击破患者的心理问题,从多个方面促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帮助患者逐渐建立起正常的思维、情感、行为模式,促进患者康复[18]。通过社交技能的训练有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在护理服务中,注重正向激励,通过正性强化法来增强患者的治疗自信心,调动患者的自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并且主动参与到开展的集体活动、技能培训、健康教育中,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且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更低,且社会功能量表各个因子评分更高,生活自理能力高,护理满意度评分高(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中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更好为患者服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秀美,邹远珍,彭燕萍,等.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46-47.

[2]祁恩秀,柯丽,汪艳,等.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o理中的应用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2815-2816,2836.

[3]詹进美,刘立智,夏华,等.优质护理相关Meta分析文献循证结果应用于临床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8-19.

[4]刘佰云.个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6):920.

[5]潘贵春,刘梅,陶以珊,等.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46-47.

[6]杨华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73-174.

[7陆根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26-927.

[8]彭爱琴,葛网平,丁小平,等.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43-45.

[9]黄子琼,赵柏,董春杏,等.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03-1405.

[10]祝玉英,司桂梅,姚国梅,等.个性化优质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6):170.

[11]黄彩明,王勇健.优质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4):661-662.

[12]李菲菲,李志新,吴艳,等.精神科医护人员与住院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的差异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295-2297.

[13]刘金秋.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15-116.

[14]尹华,赵晓艳,谢俊霞,等.优质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123-124.

[15]张洪香,刘波.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34-1836.

[16]李丽.构建优质的护患关系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91-94.

[17]李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32-534.

[18]张庆君.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909-911.

[19]王文军,邱大宏,巫秋玲,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其预后及照顾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3):213-217.

第7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关键词】 精神科;以人为本理念;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173

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 但药物治疗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 患者多需长期服药, 但长期服药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 且加重了家庭经济, 影响了生活质量[1]。本院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对患者进行护理, 有效改善了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本院精神科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0~66岁, 平均年龄(46.0±5.1)岁, 病程0.5~10年, 平均病程(5.0±1.6)年;对照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6.0±4.9)岁, 病程0.5~10.5年, 平均病程(5±1.7)年。两组患者均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入院后均接受抗精神药物治疗, 均无智力障碍、严重躯体运动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 安排住院;密切监测患者精神状态, 以防患者自杀自残;予患者用药和饮食指导;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等。

观察组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护理:除了予患者常规护理外, 还予患者生活技能训练, 如指导、协助患者自主洗漱、整理衣物床铺等, 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 min/次, 1~2次/d;另在了解患者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指导患者进行器械步态训练、健身活动、体疗、唱歌等文体训练, 训练时间控制在30 min~1 h, 1~2次/d;主动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多以亲切的态度安慰情绪消极的患者, 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 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无聊感;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如在病房中设置读书角, 供患者写字、画画, 并将他们的作品贴在墙壁上, 适当摆放一些绿色植物、书籍、报刊, 病房墙壁适当悬挂一些装饰物或字画, 增设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口味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如患者住院期间适逢生日、节假日, 可为其送上生日蛋糕、水果、鲜花等[2, 3]。使患者感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让他们知道社会没有抛弃他们。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护理效果采用IPROS评估, 量表由家务和工作、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卫生、兴趣爱好5个因子构成, 采用0~4分5级评分法评分, 0分表示正常, 1分表示正常, 2分表示中度, 3分表示较重, 4分表示重度[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 两组IPR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IPRO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除了要通过药物改善、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应采取一定护理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帮助患者以健康的精神状态回归社会[5]。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 “以人为本”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医院精神科护理中, “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尊重患者人格尊严、关心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矫正患者日常行为、鼓励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为患者创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等。本研究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 予患者常规护理、生活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全面护理, 并比较了常规护理和全面护理的护理效果, 以IPROS量表评估护理效果。本研究发现, 经过治疗和护理, 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和接受全面护理的患者, 家务和工作、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卫生、兴趣爱好等IPROS量表因子的评分均较治疗和护理前显著改善, 且全面护理的评分更优, 可见一定的护理干预的确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但相较于常规护理, 全面护理的效果更佳, 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将“以人为本”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护理中, 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慧娟, 范佳英.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2):91-92.

[2] 李芳芳, 任喜梅.探究以人为本理念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2014, 27(1):282-283.

[3] 杨晓红, 安善佐.探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医学信息, 2013, 26(11):647.

[4] 魏秀花.以人为本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13):84-85.

第8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通辽市复原退伍军人精神病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的效果。 方法 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5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两组患者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后,PANSS、ADL和IPROS各项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NSS总分(49.0±7.6)分,ADL评分为(23.4±0.5)、(26.3±0.2)分,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给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各精神症状,有助于患者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的提高。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生活能力;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31-02

[作者简介] 敖玉霞(1980.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是指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等基本个性的分裂,以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1]。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根治的方法,由于病程迁延,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住院接受治疗,种种原因造成其精神活动会出现全面衰退,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很难重新融入社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康复训练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也得到很大发展,可有效解决患者疾病痊愈后回归社会的问题[2]。2010年9月—2013年10月该研究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临床康复训练,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提高其社会功能,取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精神分裂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3],病程均≥5年,且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影响脑功能的躯体疾病、智力障碍及药物滥用史等。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6.42±6.11)岁,病程4.5~16年,平均病程(8.53±7.04)年,住院时间2.5~11年,平均住院时间(6.62±3.21)年;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37.34±6.12)岁,病程5~17年,平均病程(8.32±6.83)年,住院时间3~10年,平均住院时间(6.37±3.03)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片(商品名:维思通,批号:国药准字H20010310)口服,剂量为2mg/d;联合应用阿立哌唑片(商品名:安律凡,批号:国药准字H20061304)口服,剂量为5 mg/d。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调整剂量,利培酮片最大剂量为4 mg/d,阿立哌唑片最大剂量为25 mg/d。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加强病房秩序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密切注意患者表现,表现异常者应进行隔离处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时间为1年。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素质训练 通过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用药原则、注意事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鼓励大家积极提问,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4]。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应以热切、诚恳的态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鼓励、安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要求患者自主生活,能做到整理床铺、换洗衣物、妥善摆放日常用品、按时服药等。安排人员定时检查患者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表现优秀者可给予一定奖励,帮助患者纠正不良习性,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5]。

1.2.3 文娱活动训练 组织患者定期进行文体娱乐活动,如跑步、广播操、下棋、打扑克、看电影等,一方面有助于患者增强体质,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丰富生活情趣,帮助患者从娱乐活动中找寻到自信,以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为回归社会做准备[6]。

1.2.4 社交技能训练 帮助患者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传授其沟通交流技巧,定期组织集体活动,鼓励患者之间交朋友,提高其社交能力,避免患者过于孤独而加重病情。引导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向医护人员提问题和要求。

1.2.5 劳动技能训练 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及身体状况,分配简单的劳动任务,如烧饭、扫地、洗衣服、修剪花草等。并安排专人进行审核评定工作,设定奖励机制,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患者劳动能力,改善衰退状态的目的[7]。

1.2.6 社会适应训练 社会适应训练是为了帮助患者恢复角色定位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医护人员可以引导患者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详细分析研讨,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帮助其纠正,以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促进社会适应[8]。对于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较好的患者,可以安排家属协助进行社会适应性锻炼,训练前应向家属详细讲解锻炼期间的一些应对技巧及注意事项,嘱咐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做好监护工作,避免患者发生应激行为。

1.3 疗效评定

康复训练结束后,评定两组疗效:选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评定分析,将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IPRO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PR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迁延,需要在相对封闭的医院内接受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是在医护人员的管理安排下进行的,长此以往,患者的主动性会降低、兴趣缺乏、社会功能逐渐减退,这大大增加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困难。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及传统护理模式,疗效并不理想,只能一定程度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并无作用。诸多研究表明[9],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增强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提高社会兴趣,改善其缺损的社会功能。

该研究中,56例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后,PANSS、ADL和IPROS各项因子分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改善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状态,提升其对抗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本着劳逸结合的宗旨,合理安排劳动及文娱活动,有助于患者扫除病态,从中体会到了快乐和喜悦,激发其对于回归社会的渴求;系统的社交技能训练,可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结识好友,避免患者治疗期间过分孤单而加重病情;最后,综合的社会适应训练有效促进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为其重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文结论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0]。

综上,给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训练,在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重建,取得疗效显著,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薇,常余善,于侠,等.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6):486-488.

[2] 程亮.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3):212-213,242.

[3] 刘钦,刘良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医疗研究[J].健康之路,2013, 12(2):37-38.

[4] 李拉珂,张建芳,黄晓华.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255-256.

[5] 于常湘.浅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3):83,88.

[6] 乔玉荣,王淑荣,姜亚民.阳性强化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31(35):34-35.

[7] 朱巧玲,汪富军,郗小玲,等.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5):93-95.

[8] 丁振江,蒋健昌,杨宇,等.社区康复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37-538,541.

[9] 弓剑.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5):560.

第9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患者; 居家康复; 护理指导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2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疗,而长期的治疗与护理是在家庭社区之中,正确的家庭和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康复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近两年来所在市棠下镇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患病复发率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镇2009年10月前登记在册的187例社区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63例经过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124例经过专科医院门诊治疗确诊),其中精神分裂症165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分裂情感(抑郁型)2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例。男89例,女98例,83、84岁各1例,71~80岁9例,61~70岁17例,51~60岁43例,41~50岁51例,31~40岁32例,21~30岁26例,10~20岁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81例,初中63例,高中17例,中专1例,大专2例,其他(不详)3例。婚姻状况:已婚91例,未婚76例,其他(丧偶、离婚)20例。参加社会工作48例,家务工作50例,无业89例。连续服药79例,间断服药24例,未服药84例。

1.2 方法 在笔者所在市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指导下,由笔者所在医院兼精神疾病防治(简称“精防”)医生和护士各1名、各村(居)委会干部、患者家属等组成看护小组,定期随访,对病情稳定的患者,3个月随访1次,对病情尚未稳定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并将随访信息资料反馈到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每月13号派出专科医生到卫生院门诊,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诊治、发药。另根据每次随访的情况,对患者、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 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利用上门随访时派发宣传指南,主要是精神病的基本知识、抗精神药物及预防复发的基本知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等,向患者和家属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说明常见的精神病症状表现和抗精神病药物知识,既要肯定精神病的可治性,又要说明精神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治疗的困难,介绍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足量、全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够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2]。指导患者掌握症状复发的先兆、预防复发及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教会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识别、判断症状复发的方法。

1.2.2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表述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感受,做好支持性和认识性心理护理,对病情好转的患者,帮助其分析有关疾病的因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自知力恢复,纠正不良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恢复期的患者,耐心安慰,解除其自卑心理,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增强患者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3]。

1.2.3 康复训练 (1)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家属除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还要督促其正常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患者除需要定时按量坚持服药外,其日常生活也应做到合理化;(2)人际关系训练:其目的是使精神病患者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退化,促进全面康复[4]。例如:和家人或朋友逛街、购物、聚会、唱卡拉OK、看电影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关系基础和兴趣,逐渐提高社交技能[4];(3)工作能力训练: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劳动作业,如家居清洁、物品购置、手工艺制作或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工作,逐步进行训练,多鼓励和表扬,让患者树立信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完全依从指患者自觉按时服药,部分依从指患者在督促下按时按量服药,不依从指患者不愿服药或拒绝服药。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劳动能力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劳动能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复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在居家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3.1 维持用药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所以要保证药物按量服用。尽量让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必须服药。患者的药物应由亲属保管,服药要有专人督促,每次服药后要检查口腔及指缝,以防藏药或吐药,特别要注意防止患者蓄积药物后一次吞服自杀。服药后出现如头晕、口干、流涎、便秘等一般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如出现双手震颤、坐立不安、动作迟缓、吞咽困难等,要立即请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服药时间最好是午饭后或晚上睡觉前,服药后要适当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3.2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患者心理往往异常脆弱,所以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理解和同情。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患者,切不能讨厌、嫌弃患者,更不能对患者讽刺、挖苦和歧视。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3.3 积极培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尽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一旦病情稳定后,尽早鼓励患者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积极主动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中,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鼓励患者多与周围人接触、交流。经常与患者一起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有条件的家属,还可以尽量创造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机会。总之,家属应尽最大努力避免疾病为患者造成更多的消极影响,即所谓的二次伤害。

3.4 保持有利于病情康复的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按时就寝、定时起床,白天尽量避免过分劳累,夜间避免过度熬夜,尤其要避免通宵不睡;睡前尽量避免参加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如看殴斗武打电视、电影、小说等。

在饮食方面,每天进食适量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的均衡,禁止食用茶、酒、咖啡、人参等提神的食物或饮料。病情不够稳定或者稳定时间不够长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遭遇较大的精神方面的刺激,避免参加会产生明显心理压力的工作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应尽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努力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居家康复指导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42.2%上升至55.6%,病情改善由68.5%上升至81.3%,劳动能力由52.4%上升至62.6%,表明对居家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让社会、家庭成员来参与、关爱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康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613-614.

[2] 韩宏云,刘宝群.精神患者复发的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08,14(20):11-12.

[3] 仝励,刘南华.精神病防止康复社区干预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6):417-419.

相关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精选(九篇)
这5套精选优质少儿杂志,告诉你学霸少年的底气是什么
【生活中的心理学】同学,你有宠物么?
永不暴雷的“心理复健师”:精神抚慰犬,成了多少人的精神支柱
精神控制与僵尸:寄生虫是如何操纵宿主行为的?
学习如何给狗狗进行精神刺激
【生活中的心理学】当我们在谈到宠物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宠物店投资创业方案(精选6篇)
宠物店营销活动方案(精选5篇)
宠物王国下载

网址: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精选(九篇)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83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热闻|弃养宠物,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下一篇: 【宠物理念】行为调整:尊重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