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主要以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等农田鼠类和小家鼠、褐家鼠等居民区鼠类为主食,它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只老鼠,相当于为人类保护了数吨粮食,是劳苦功高。可在民间人们常把它当做"不祥之鸟",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产生这一看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猫头鹰由于嗅觉灵敏,能够闻到病入膏肓的人身上的气味,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的人们很容易产生了种种可怕的联想。这就是本期的科普主角—猫头鹰。
•学 名 :Strigiformes
•俗名:鸮、枭
•特 征 :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与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猫头鹰的眼睛赛舌尔猫头鹰位于面部的正前方,这让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拥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有意思的是,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猫头鹰的眼窝里,根本无法转动,所以猫头鹰要不停地转动它的脑袋。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头的活动范围为270°。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
本目鸟类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鸮体长可达90厘米,小者如东方角鸮体长不及20厘米。
本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相对于头部硕大的双目均向前是本目鸟类共有且区别于其他鸟类的特征,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本目鸟类俗称猫头鹰。
本目鸟类的耳孔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布和形状均不对称,这有利于他们在黑暗中准确定位声音的来源。
本目鸟类瞳孔很大,使光线易于入眼,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觉色素,即视紫红质能辨明暗,不能辨别细节和颜色)非常丰富,却不含视锥细胞(在强光刺激下方会被激活,有三种视觉色素,能辨细节和颜色),以至眼内成圆柱状(而非球状),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
由于柱状的眼球有坚硬的巩膜环支撑,所以眼睛并不能向不同方向转动,要望不同方向时,需转动整个头部。也因此本目的鸟有着灵活的颈骨,颈部可旋转270度。另外,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于眼面上下移动清洁眼面。不同一其他鸟类,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因此分辨距离。 本目鸟类翅形不一,一般短圆,初级飞羽11枚,次级飞羽缺第五枚,尾短圆,尾羽12枚,部分种类10枚。本目鸟类腿强健有力,爪强锐内弯,部分种类如雕鸮,整个足部均被羽,外观极其强悍。本目鸟类趾形均为转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后转动。本目鸟类全身羽毛柔软轻松,羽色大多为哑暗的棕褐灰色,柔软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鸟类飞行起来迅速而安静,加上哑暗的羽色,非常适合进行夜间活动。
•习 性:猫头鹰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
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xiūliú"、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 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它们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将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几丁质等残物渣滓集成块状,形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余。科学家可以根据对食丸的分析,了解它们的食性。
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而一般哺乳动物耳朵是感觉不到那么低的频率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
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认色彩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彩感觉。乌鸦在高空飞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它们就能够抓住空中飞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试想,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繁殖方式:繁殖期4~8月。在贵州4月19日即见有已产卵的巢,4月27日即见有已孵出的雏鸟,而7月23日和7月29日仍见有正产卵的巢,或许1年繁殖2-3窝。在北方繁殖期稍晚,多在5~7月,1年繁殖1窝。通常营巢于灌木或竹丛上,也在茶树、柑桔等小树上营巢,巢距地在0.4~1.5m。巢呈杯状,主要用草茎、草叶、竹叶、树叶、须根、树皮等材料构成,外面常常还敷以苔藓和蛛网,内垫有细草茎、棕丝和须根,有时还垫有羊毛、猪毛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6~10cm,内径4~6cm,巢高6~9cm,巢深3.5~7cm。每窝产卵通常4~5枚,有时少至3枚。卵白色或淡蓝色或亮蓝色或蓝绿色或粉绿色、光滑无斑,卵为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阔卵圆形。
•分布范围:猫头鹰是现存鸟类种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雕鸮、鸺鹠、长耳鸮和短耳鸮。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相关知识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乌鸦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画眉鸟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八哥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夜鹭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火烈鸟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红嘴相思鸟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红腹锦鸡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勺嘴鹬
爱鸟周科普课堂第二课(识鸟辨鸟)
北京市第41届“爱鸟周”,《鸟类的家园》科普课程走进校园
网址: 保安湖科普小课堂:鸟类科普之猫头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91113.html
上一篇: 世界上最可爱的六种猫头鹰#涨知识 |
下一篇: 猫头鹰(鸟纲鸮形目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