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意义
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有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可引起实验动物爆发烈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引发严重侵袭病的寄生虫。即使是一般性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携带,都必须严格控制。
目的是保证实验动物的品质,防止出现:
一、动物及实验的损失。一些疾病,如鼠痘、犬细小病毒出血性肠炎、兔球虫病等会导致动物大批量的死亡,动物群体的健康素质下降,正在进行的科学实验被迫中止,造成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
二、威胁人类健康。实验动物的疾病,有许多是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有很多情况是动物仅呈隐性感染,或仅成为病原携带者,对饲养和动物实验人员潜伏着巨大的危害,并可能造成烈性传染病大规模的扩散。
三、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实验的结果,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等级
普通动物
这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要求最低的实验动物。要求动物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自身的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体外寄生。普通级小鼠,要求排除2种细菌、3种病毒、2类寄生虫;普通级大鼠必须排除2种细菌、1种病毒、2类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详细的规定。
普通级实验动物一般是在开放环境下饲养,要达到上述要求,也应在饲养管理中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包括建立消毒防疫制度、建立并遵守动物房操作规程等。动物饲养和实验设施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目前,这个级别的动物,一般仅供作教学、或预备实验时使用。
清洁级动物
这是根据我国实验动物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比普通动物要求高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等级。要求动物不带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如:清洁级小鼠,要排除8种细菌、5种病毒、7类寄生虫;清洁级大鼠,不应携带8种细菌、2种病毒、7类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具体的规定。
清洁级动物的引种应来源于更高等级的动物,应在温、湿度可控的亚屏障系统中,进行饲养、繁殖生产或使用。所使用的笼具、垫料、器具、饲料和饮水等,应当实行灭菌处理,动物设施应分区域设置,设计应符合人流、物流防止交叉感染和方便工作的原则,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清洁级动物已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质量控制等级的动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制和安全评价等领域的动物实验之中,发挥了清洁级动物,易于质量控制,非实验因素干扰少,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指在清洁级动物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要求动物不携带可能干扰实验的进行或结果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这类实验动物称之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其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标准,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是用其英文缩写,称为SPF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剖腹产动物,在屏障系统中进行保种、饲育及使用,按国家标准,严格实施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动物的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等设施,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建设和管理,并应进行经常性的质量监测。质量等级越高的动物,其繁殖、生产的成本就会越高,稍有疏忽,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从事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的人员,应当接受实验动物学的专门培训。SPF动物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免疫学、病理学、药物学、毒理学、生物制品的研制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尤其在放射、烧伤等医学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目前,SPF动物已是国际公认的标准的实验动物,我国的使用量也正在不断地增加。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是要求动物不携带任何以现有手段可检出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其来源是由普通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仔置于无菌隔离器中,由人工哺乳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而成。在无菌动物中人为地植入已知的一种或数种微生物的动物被称为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都应置于无菌隔离装置中保育,饲养管理严格按照无菌条件处理,国家对这一等级的动物质量也有明确的标准。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主要是用在生物医学的研究领域,如:老年病、肿瘤、心血管病、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免疫、病理和毒理、传染病、宇航医学等方面的研究。
〈三〉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水平,是其质量高低及标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保证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质量,必须对动物进行有一定程序的、定期的检测。除了由实验动物单位,自行的监控之外,还应由具有第三方公证地位的质量监督机构,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为准绳,采用国际公认的技术、方法,予以定期的监测和确认。
监测技术
微生物监测 根据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等级的标准要求,采用病理学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免疫血清学技术等。对目标微生物的检测,不能只采用某个单一方法,应选用上述各种技术中,敏感性和精确度高、成熟和公认的方法,从病理、微生物、免疫血清学等方面综合评判。
寄生虫监测 包括体外和体内寄生虫的检测,普通级动物主要检查体外寄生虫,更高等级,则按该等级标准要求进行体外和体内寄生虫种类的检定。采用皮肤和被毛检查、病理解剖、肠道寄生虫和血液原虫的显微镜检查等,以发现虫体、虫卵和主要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判别依据。
监测程序
取样原则 根据受检动物群体数量的大小,按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确定取样数;随机抽样,避免人为误差;检查抗体的取样应侧重老龄动物,病原体分离应选幼龄动物,尽量提高阳性检出率;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屏障系统动物取样应多于开放系统的动物。
检测时间和频率的确定 在正常情况下,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动物群体中,有个体动物出现异常,怀疑有感染存在时,应尽快检测,以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相关知识
《实验动物 中国地鼠微生物等级及监测》等8个地方标准发布
《实验动物 中国地鼠微生物等级及监测》等8个山西省地方标准发布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等级分类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平台
寄生于实验动物的蠕形螨与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与监测
医学实验动物的概念和意义及医学实验动物的类型
动物实验室里实验动物的含义及分类
影响实验动物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
网址: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与监测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09231.html
上一篇: 狗狗常见的寄生虫种类有哪些?处理 |
下一篇: Credelio® Plus: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