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民间表演艺术初探
转自 博山文化研究院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每个地区,每一民族,都有其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并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点博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劳动人民多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它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是保存遗产、继承传统、进行艺未借鉴和从事文艺创作的需要,而且对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服务“两个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博山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早在明清时代就享有盛名。据《博山县志·风俗》载:“九日拜玉皇宫,放爆竹,乡人扮演作诸戏,具亦犹行乡傩礼也。” 十五日放灯三夕,各街路起彩棚、扮演乡傩,游览者繦属。”十六日女儿相将作小姑戏,集龙泉寺,登南城。”“三月二十五日俗谓城隍神诞辰”,……陈优戏三日。”“四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凤凰山麓碧霞元君行宫香会,设优戏。”志书所记“诸戏”、“乡傩”、“小姑戏”、“优戏”皆属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博山地方确有开展民间艺术活动之传统,博山人民确系喜歌爱舞、聪明智慧之人民。至今在许多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过了年,带上钱,先到周村去看灯,再去博山看扮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博山人民把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借助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尽情地表达出来,继承、发展了民间表演艺术。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一度冷落萧条,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表演艺术,被视为“四旧”、打入冷宫,绚丽夺目的民族艺术之花,如遭风暴、寒流侵袭、顿时枝枯叶落,百花凋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春凤吹拂大地,使这些枯萎之花,复苏生长,枝繁叶茂,绽出新蕾。博山人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民间表演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赛华摄
博山民间表演艺术,系指群众扮玩时表演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民间舞蹈。这是博山民间表演艺术的主要部分。其中有“车子灯”、“百鸟朝风”、“五色蝴蝶”、“龙灯”、“跑旱船”、“舞狮豹”、“八骏马”、“跑竹马”,“高跷”、“秧歌”、“大头娃娃”、“顺鼓舞”、“打花棍”等。第二类民间杂技。包括“芯子”、“火流星”、折梅”、“和尚偷媳妇”、“姜老背姜婆”等。其中“芯子”又有“桌搁”、“头搁”、“杠芯子”、“车芯子”之别。第三类武术。武术本属民间群众体育范踌,但是,多年来有些武术项日参与了扮玩行列,或舞刀棍头前开路,成操“七节鞭”、长矛”在文艺队伍两侧护卫,或在圆场时进行一番拳术、箭术等表演。久而久之,武术与民间艺术表演结下了亲密良缘。有的武术节目,为适应扮玩表演进行了改革,从而成为民间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如“飞叉”、“对枪”等。第四类民间吹打乐。它本属民间音乐类,但是,它是博山民间表演艺术唯一的伴奏乐。尤其是“博山锣鼓”,成为各种表演艺术不可分离的伴奏乐器。“博山锣鼓”也因此而存在、发展。甚至可谓“博山锣鼓”为民族表演艺术而生,为当地扮玩表演而变化、丰富和发展。”所以,它已是博山民间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博山民间表演艺术,不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传统表演程式和独特的风格、特点。因村而异、村村不同,各村都有其独特的保留节目。如:十字路的“车子灯”;三元村的“百鸟朝凤”;西寨的“龙灯”;李家窑的“跑旱船”;国家庄的“桌搁”;掩的、神头的“狮豹”;安上、河东的“八仙图”;“水漫金山”;南关的“五色蝴蝶”、“八骏马”等。每种表演形式,虽然不断革新,但是都不能脱离其传统特点。博山民间表演艺术的特点可归纳为五点:一、多为群舞、队舞、声势浩大,气氛热烈。二、每支扮玩队伍,最少表演两种以上艺术形式,所以,每种形式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表演委婉细腻、变化多端,又落落大方。四、朴素健康,滑稽有趣。五、都以庞大的博山锣鼓队进行伴奏。
博山民间表演艺术所以源远流长、扬名四方,主要原因有三;一、博山地方历史悠久。据《博山县志》载:周末建置、宋代著称,金后为重镇,清雍正十二年建县。二、经济早期发达。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在明清前已盛况空前。三、手工业者集中,民间艺术荟萃。
下面,将几种主要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专题介绍如下:
车 子 灯
车子灯,又名十二属相车灯。是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舞队庞大,道具别致,动作爽朗轻快,画面绚丽清新。被当地群众誉为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之花。
车子灯,祖籍颜福镇二卜家巷(今博山十字路村)。清朝康熙年间,因该村甚小,扮玩不及他村,故被人讥笑为:“掩的(村名)的狮豹赵庄的狗,十家巷的高跷不会走”。村民无不为之羞愧。便决心创出新形式、闯出新路子,以胜众村。这时,木匠世家孙氏父子(众称“巧木匠”),以多年制作独轮木车的经验,吸收了周村彩灯的特点,将车、灯巧妙地合为一体,首创了第一台车子灯。后增为十二台。相继又增添了二十四片云彩,组成了庞大的舞队。聪明智慧的民间艺人又为它设计了新颖的舞蹈语汇和表演画面,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形式。该舞蹈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颜神镇。群众赞扬道:“李家窑的旱船西寨的龙,十家巷的车子灯最出名”。
清朝中叶,随着博山三大行业的兴盛,车子灯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形式,被江西景德镇的闾旅学去,七七事变前又传入大荒地(今淄川洪山一带),据十字路老艺人薛玉珍、高存礼、郇东江介绍,历史上,车子灯曾几度失传,多亏景德镇、大荒地的艺人将它保存下来,复入原籍,延传至今。
车子灯舞的主要道具是车灯和云彩。车灯分为车轮、车身,车顶三部分。总高近两米。车轮先为木制,现为胶轮,车身由上下三个绘有不同图样,呈圆形或八梭形的宫灯组成。车顶是一个花蓝,蓝上装有一个十二属相的造型。这三部分,由一圆轴连为一体。每个宫灯之间装一圆轮,圆轮使车轮带动圆轴,圆轴牵动圆轮,圆轮磨擦使宫灯转动。其结构严谨、构造奇特、独具匠心。云彩,即云状彩灯,竹扎而成,外蒙薄纱,内点蜡烛。
“车子灯”的表演属队舞形式。共由三十六人组成,即:十二个男演员,名曰“车架子”二十四个女演员,又名云彩。男演员上着斜偏衫(俗称“十三泰宝”)。下穿灯笼裤,头扎三角巾,脚踏云头鞋。右手推车灯,左手叉腰,排为一列。步伐轻健,变化多端,行如流水。女演员身着彩衣,两人一组布于每台车灯前面,一手擎云灯,一手执马鞭,围袋车灯起伏串花,翩翩起舞。二十四个云灯,前大后小,最前面的两个名曰“头云彩”,灯高过人。一个上绘有太阳,一个上绘有月亮,象征“日月乾坤”。后面的云灯依次缩小,分别叫“二云彩”、“三云彩”……。
“车子灯”多在博山锣鼓的伴奏下,在行进中和圆场时表演。表演时,车灯咬尾,云片纵横,车灯、云片相互配合,画面变化无常。或作“葛条盘”、“拧麻花”,或作‘串三山”、“蛇脱皮”,或“龙摆尾”、“穿四角”、“剪子股”、“十字花”等等。犹如巨龙游海,把街道、广场点辍的分外美丽状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绘图:孙玉林、马 骥、戴 燕
百 鸟 期 凤
百鸟朝凤”系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点的群舞。它舞队庞大、道具奇巧,舞姿婀娜多变,表演别具一格。行进中和圆场时皆可演出。它是三元村的传统节目,在淄博各地颇有声誉。“百鸟朝凤”这一民间舞蹈,源于博山三元村,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据该村老艺人讲,“百鸟朝凤”的编创过程是这样的:七·七事变前,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本地手工业者生意冷落,濒临倒闭,生活朝不保夕。因此,有些心灵手巧的手工艺者,便在春节期间用棉花、毛线、面团等料,制作各种禽鸟、兽类。如 : 鹊雀、黄鹂、鹦鹉、蝴蝶、孔雀、凤凰及猪、狗、猫、鸡等,于街头叫卖,以艺糊口。他们将各类禽鸟缚于干树枝上,中间置一凤凰,名曰“百鸟朝凤”。这是他们创作“百鸟朝凤”舞蹈的最初依据。后来,民间艺人王玉书等人去周村观灯,见周村大街上悬有“百鸟朝凤”的彩灯,再次受到启发,即顺便买回一只鸟灯,学其制作方法。同时研究措施,让凤凰、鸟禽当空飞舞,编创一新颖别致的扮玩形式。就在这时,周村马家庄出现了挚凤舞鸟的街头表演,三元村又差人前去学习。回来之后,众艺工凑在一起,集思广益,编创了“百鸟朝凤”这一民间舞蹈,于次年春节搬上街头,与广大群众见面。这一破土而生的艺术新苗,经过民间艺人多年辛勤的培育,逐渐根深叶茂,壮大成长,绽出新蕾,开放出绚丽多姿的花朵。成为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百鸟朝凤”舞蹈,共由一百人组成舞队,初期由男角扮演,后多为青年女子表演。舞鸟者 ( 俗称“弓子”) 三十三人,每人舞动装有铃铛的鸟型彩灯三个。每个“弓子”前有二人,名曰“花瓶”。计六十六人。每人手持两只花瓶样彩灯,上绘有各色图案,并装有奇花异草多枝。舞队中间有一人操大型凤凰车灯。“百鸟朝凤”的道具新颖、奇特,颇有特色。凤凰车灯 由四部分组成,自下而上是车轮、花瓶、花束、凤凰。中间穿一圆轴,推动车轮滚动,便牵动花瓶彩灯旋转,上有固定牡丹花一束,凤凰立于牡丹花中央。凤凰用竹、苇缚扎而成,外糊以纸,又着镶金嵌银的羽翎,长两米余。昂首挺立,展翅并屏,金光闪耀,栩栩如生。舞鸟者,背部缚以“T”形竹弓,高一般为一米二,但是,多视舞者身高而定,使顶端过头一尺余。长一米五,上系琉璃环子四个,两个在中间,两端各一个,弓上缀一彩绸花结。每个弓子上用一条近五米长的丝弦通过四个环子,系有三个鸟型灯,中间一个,两端各一。舞者两臂分开,两手各提一鸟灯,中间鸟灯自然垂于身前。表演时,舞者将两端鸟灯往下拉,中间鸟灯便自然提起,当把两端鸟灯上提时,中间鸟灯便下垂。这样,加之头、手、脚的协调动作,便会出现两端鸟灯忽上忽下,中间鸟灯时而摔出,时而收回。三只小鸟犹如追逐嘻戏、旋踩雀蹈。“百鸟朝凤”的舞蹈语汇比较简单,常以斜方步为基本步法。头、躯、手同向倾斜摆动,躬直摆荡幅度较大,舞姿朴实蕴美,表情悠然自得,力度运用巧妙。舞时,凤凰随车徐徐前进,舞翅展屏,脖铃叮当,表现得极为温顺大方。众鸟绕凤串花起舞,不时变换画面,花瓶彩灯在凤、鸟之间串来串去,使整个舞蹈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再加上鸟铃叮令,使人倍感热烈而清心。就象置身于百花盛开、众鸟争鸣、春意盎然的绝好境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龙 灯
龙灯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汉族民间舞蹈。据史料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归属百戏。斑固《汉书·西域传赞》中即有“漫衍鱼龙”之说。据民间传说,两千多年前,有位楚国高士,名曰鬼谷子,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有一次,鬼谷子遇见骄横的金角老龙王,便说 :“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老龙王为不中他意,当即呼风唤雨,使城内、城外反之,致使城内雨多,百姓遭难;城外雨少,禾苗干枯。老龙王因此违犯天规,被玉皇大帝贬至凡间,向黎民赎罪。每年春节期间,逐户登门请罪,允诺确保风调雨顺。后人据此创作了龙灯舞,以示降服龙王,期待人寿年丰的愿望。博山龙灯由来已久。据传说,在明永乐初建龙泉寺时,就有人扎制一节龙灯,单人舞动,用于祈雨。清朝初年,河南开封及苏杭二州的商旅,将外地龙灯传入颜神镇西寨村,从此将龙灯改为数节,先糊以纸,后罩以布,龙头贴金镶银,五彩缤纷、威严壮观,龙身精细入微起伏自如,每逢元宵佳节,数人擎龙街头漫舞,飞黄腾达,飞势浩大,倍受群众欢迎。继西寨之后,三元村、大辛庄、神头等村也扮起了龙灯,以后又陆续发展到本地各农村。使龙灯这一民间艺术遍布城乡,广为流行,成为博山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博山龙灯的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发展。无论是制作方法、表现内容,还是表演技艺,古今均有很大差别。它原先是首、身、尾连为一体,总长不过七尺。龙身直径约一尺,纸糊而成,内装蜡烛一只,龙身中部有一木炳,一人手擎过头左右摆动。清初,发展为首、身、尾三节,以布衣相连,继之,西寨艺人又将龙身分成若干节,先五,后七,再九,龙身直径二尺余,每一节上有一木柄,供人手持舞动,内装烛灯一盏。三元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近两丈长的龙灯,头、体、尾巧妙地连为一体,龙身虽不分节,但却能曲能直活动自如。今日博山龙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目光炯炯、鳞片清晰,玲珑剔透。龙灯属队舞形式,多在晚间表演,前有火流星开道,数片云灯前后左右穿行,一人持龙珠领舞,两个靠近龙头,不时放出火光、烟云。犹如龙口喷火一般,更增添了龙灯舞的热烈气氛。龙灯的表演内容丰富、技艺颇多。当地老艺人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 第一类名曰“盘花”。即呈盘结状。如“盘头”、“盘尾”、“叠身”等。第二类名曰“穿花”。如“大车轮”、“羊角环”、“钻尾”( 又名“鹭莺穿莲”)、“蛇脱皮”( 又名“文王脱靴”)、“猛虎跳涧”等。第三类曰“翻花”其中包括“龙打滚”“青龙转底”、“火龙戏海”“闹龙门”等。上述各类均系一龙舞动,近年来,三元村又编创了“双龙舞”,即 :“两条颜色各异的巨龙,在一龙珠的引导下,相互配合,翩翩起舞,或作“双龙穿裆” “二龙戏珠”。或作“鸳鸯戏水”、“姊妹同欢”等等。别具一格,气势宏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斌渭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传国摄跑 旱 船
“东家的船,西家的船,比不上李家窑的五只船。”这是人们早年对李家窑跑旱船的赞语。目前,该村的旱船,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仍享有较高的声誉。跑旱船,系汉族民间舞蹈。它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据《太平广记》载,于唐代已盛行。博山旱船,是李家窑行商者早年从苏州引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当时只有五只船。所以又名“五只船”。据传说,“五只船”的来历是:三国时期的吴王,带着众妃去湖中采莲游玩,共中有四个妃子各乘一船,由四个太监划船,另一只船上坐着吴王和他的爱妃,由一童男、童女持桨划船,共五只船。所以后人扮演跑旱船,多以此内容设五只船。“五只船”又名“采莲船”,最先由李家窑扮演,后逐渐发展到城乡各村。船身大小各异,大者近三米,小者一米余,多以竹、木缚扎而成,上搭顶棚,下穿船衣。船衣垂于地面,上画以太阳、花鸟、虎头等图样,有的绘上水纹、波涛。船上置有纸、纱制作的莲花。舞时,将船系于舞者腰间,呈坐船状。另有一人船外划桨,两人合舞,随锣鼓点不时变化游动。时而像漂浮在平湖微波之上,时而如在狂风巨澜中疾驰盘旋。“旱船”的扮演内容多取于古装戏曲和神话传说。如“许仙游湖”、“水漫金山”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跑旱船”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明显的改进。主要改进之处有三:一、增添了现代题材的内容。如“洪湖赤卫队”、“渡江侦察记”、“愉快的假日”等。二、增加了两人或几人乘船,两人划桨的形式。三、改进了船的构造,扩大了船队队伍。出现了汽艇式、游船式、客轮式等等。特别是博山灯泡厂的“跑旱船”,舞队长达一里余,造型别致,内容新领,一条电缆串联众船,各色霓虹灯、日光灯交替闪烁,把旱船打扮得更加绚丽辉煌,船队所到之处,整个街道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彩河,观者无不喝采叫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昃道海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赛华摄
芯 子
“芯子”是广为流传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归属杂技类,实为民间杂耍演变而来。芯子品类擎多,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奇特,颇受群众喜爱。它的主要艺术特点在于:将表演者固定于支架上,以假代真,悬于空中,或以假肢代替真臂,颜奶奶神彩 刘伟东摄 使表演者立于他人头顶脚尖、手掌之上,作出许多诙谐、滑稽、惊险、神奇的动作,或在支架上饰以云朵、莲花、亭阁、禽兽、飞机等物,把演员缚于上面的支座上,翩翩起舞。芯子,在博山城乡广为流行。但是,表演芯子最早者,要数国家庄和大庄。据国家庄的老艺人讲,芯子并非本地独创,而是国民末年从周村传进。当时的芯子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多扮演古装戏曲人物。经过多年的表演实践,艺人们对传统技艺不断进行再创造,使之日新月异,逐步完备。就博山当今的芯子来看,大体分为四种:第一种名曰“桌搁”。即在一张特制的木方桌上,固有铁架,表演者缚于架座上,或一人,或几人,由四人抬行。数台桌搁列队前进,相互串花。内容有古有今。第二种名曰“头搁”。即一壮年男子,身上缚以铁架,从头、肩部位露出,将演员固定于上。外罩彩衣,像是一人踏于另一人头顶、肩上,手舞足蹈。这一形式,当之由唐宋时期的杂技节目“顶竿”“扛竿”演变而来。扮演内容与桌搁类似。第三种名曰“抬芯子”。其表演,是由众人抬一碗口粗的木杆。木杆长短不一,长者达四、五米,短者两米余,上面固有数个铁架,铁架上缚以各类角色的演员。表演时,抬杆者步调统一,木杆上下颤动,牵动演员一起一落,也颇有特色。第四种是“车芯子”。这是当地群众在传统的芯子基础上,独创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以手推车、汽车、铲车等,取代人抬、肩扛、头顶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目前虽有不少单位、村庄扮演,但以博山木器厂、博山灯泡厂、有机化工厂、山东耐火材料厂所表演的车芯子最出名。随之,博山灯泡厂、有机化工厂以同类形式、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宣传于街头巷尾。他们所扮演的“七仙女下凡”、“奔向四化”的火箭、飞机、宇宙船等,更增添了,“芯子”的时代气息。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山东耐火材料厂,利用十多辆铲车扮演的芯子,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使人们百看不厌,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昃道海摄高 跷
“高跷”属于秧歌形式的一种民间艺术,在《列子·说符》中早有记载,流传甚广。其特点在于舞者双足踩着木跷进行表演。以队舞为主,但是,也伴有三几个人的技巧表演,如“扑蝴蝶”、“捞月”、“蜻蜓点水”等。博山高跷以安上村为最古,相传已达百余年。代表节目为“八仙图”,即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分乘八只大仙鹤立于高跷之上。现在多是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赛华摄选自《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