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动物园承担的“珍稀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术学技进步奖三等奖。本项目围绕着鸟类的人工繁殖、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等关键技术开展了10多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推动了国内动物园行业鸟类人工繁育技术体系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鸟类人工种群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本项目主要创新点在于:
一是建立不同类群鸟类的繁殖技术体系,提高鸟类的人工繁殖率,实现种群可持续发展。模拟不同类群鸟类的自然繁殖条件,建立不同类群鸟类的人工繁殖模式。10年间实现褐马鸡、黑耳鸢、花冠皱盔犀鸟、疣鼻天鹅、冠斑犀鸟、赤颈鹤、黑颈天鹅、沙丘鹤、鸳鸯、蓝黄金刚鹦鹉等24种鸟类在上海地区的初次繁殖(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黑耳鸢为国内首次繁殖)。在国内率先采用CHD基因技术开展鸟类性别鉴定,解决繁殖配对中雌雄无法区分的难题,提高繁殖成功率。运用DNA微卫星SSR技术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建立重点鸟类谱系,使用SPARKS和pmx技术开展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加强鸟类饲养种群种群管理,实现鸟类人工种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卷羽鹈鹕、东方白鹳、黑耳鸢、冠斑犀鸟、斑环企鹅嘴、鸳鸯、金刚鹦鹉等人工饲养繁殖种群。
二是构建鸟类人工孵化技术体系,提升人工孵化率,填补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通过对东方白鹳、卷羽鹈鹕、斑环企鹅嘴、花冠皱盔犀鸟、鸳鸯、美洲鸵鸟、鹦鹉类等代表性鸟类的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条件的比较研究,揭示影响鸟类孵化的关键因子(温度、湿度、翻卵和通气),优化了国内常见的70多种代表性鸟类的人工孵化条件参数值,建立了常见珍稀鸟类的人工孵化技术规范体系(包括孵化室设计、鸟卵的收集、鸟卵的运输和存储、孵化参数的选择、鸟卵的修补、出雏技术、孵化室管理等技术),填补了国内鸟类人工孵化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提高了鸟类的人工孵化率。
三是构建鸟类人工育雏技术体系,提高雏鸟存活率,填补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根据早成雏和晚成雏生长发育的不同特点,构建不同类群鸟类的饲养温度梯度,创建不同类群的育雏环境模式;探索和优化晚成雏和早成雏的饲料配方,解决育雏过程的饲料难题,满足雏鸟生长发育的需求;优化雏鸟饲喂方法,完善雏鸟饲养管理流程。建立了常见鸟类人工育雏技术规范体系(育雏环境设置、饲料选择和配方、饲喂方法和管理流程技术等),填补了国内鸟类人工育雏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提高雏鸟的存活率。
四是率先开展行业技术培训,推进研究成果在动物园行业广泛应用。 与美国洛杉矶动物园合作,首次在国内动物园行业内开展珍稀鸟类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推广工作,2011-2019的10年间共开展4次技术培训,国内大陆(除青海和西藏外)共计89家省市级动物园技术人员接受培训。翻译编制完成《珍稀鸟类人工孵化技术研修班教材》1部。为推进国内鸟类的人工繁育由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向规范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动物园行业在鸟类人工繁育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
本项目得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研攻关基金、中国动物园协会小种群基金和上海动物园科研基金的资助,完成专著2部,培训教材1部,申请专利9件,获行业技术标准1项,发表论文23篇。
相关知识
十年磨一剑 ——上海动物园成功构建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
上海动物园成功构建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
十年磨一剑——上海动物园成功构建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
上海动物园雕鸮的首次人工育雏
丹顶鹤人工繁育及繁育基地介绍
【探索】围观“潦草萌”,上海动物园首次人工育雏的雕鸮长这样
鸟类的羽毛有啥秘密?上海动物园邀你一起探究→
园艺大讲堂《上海地区常见鸟类介绍》成功举办
上海动物园首次成功繁育“白颊”、“戴帽”两大长臂猿
上海动物园攻略:科普讲解回来咯!附:推荐游园路线
网址: 上海动物园成功构建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19926.html
上一篇: 十年磨一剑 ——上海动物园成功构 |
下一篇: 绣眼鸟人工繁殖实现一月一窝儿,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