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翅飞翔的小鸟是自然界的精灵,其婉转动听的天籁之音,令人陶醉。鸟类学家、博物学家陈水华的近作《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着意打破科学和艺术的壁垒,让我们得以从宋代花鸟画中一睹宋时博物学的风采。
在中国画史上,宋画是古代文人画中的瑰宝,特别是它的花鸟画,更是以其精湛的画技和细腻的描绘,在中国画坛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在书中,作者以学贯中西的广博视野,将两宋时期众鸟纷飞蓝天,处处鸟语花香、一派宁静祥和的生态环境,描摹得分外动人。凭借平易朴实的语言和美轮美奂的实物图片,作者轻轻松松就拉近了读者与自然间的距离,并从科学与艺术互鉴的视角,为我们叩开了宋代花鸟画的神圣殿堂。
众所周知,在宋代的文人画中,表现博物内容的花鸟画占了相当的比重。其题材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可谓独树一帜。本书既是一部艺术鉴赏录,又是一部鸟类知识科普书,作者发挥其专业所长,以抽丝剥茧式的递进分析,引领我们进入到别开生面的宋代花鸟画的缤纷世界。徜徉其间,仿佛听到了啁啾的鸟鸣和枝头上鲜花绽放的声音,174幅形态各异、灵动飘逸的艺术长轴,穿越古今,横亘在历史的星空,生动展现了宋代花鸟的绚丽景观。书中,作者站在鸟类学家和博物学家的立场,对这些画作作了精心考证,其中,可辨识到具体种类的就达到了88%,包含了67种鸟类!而这只是整个宋代花鸟画作中的冰山一角,宋代花鸟画艺术之繁荣、鸟类博物学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没有现代科学观鸟手段的古代,能够留下种类如此之多、描绘又如此精确的花鸟作品,不得不让人叹服。
在书中,我们将看到蔚为壮观的宋代鸟类种群,是怎样翱翔于历史与艺术的天空的。它们中不仅有我们熟悉的鸟类,如麻雀、鸳鸯、八哥、暗绿绣眼鸟、丹顶鹤等,也不乏偶尔闯入视野的鸟类,如白额雁、楔尾伯劳、丝光椋鸟、蓝冠噪鹛、黄眉姬鹟、黑头蜡嘴雀等,甚至还有现今的国际濒危物种。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鸟类在作者的笔下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为了比对古今鸟类之不同,书中特意提供了资深观鸟者野外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包含75种鸟类,101幅鸟类摄影,同时讲解了不同鸟类的形态、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等。从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时期鸟类生存与保护的情形,洞悉到与鸟类相关的植物环境状况,进而探究出这些鸟类繁衍至今的生存密码。而那些宋代常见,而今濒临灭绝,甚至已被国际学界宣布消失了的物种,借助那一张张传神的画作,得以再现世人面前,让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些珍稀鸟类优雅的神态和矫健的身影,这为增强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无疑增添了鲜活的内容。
除此之外,为了强化公众对宋代花鸟画的了解,作者还在书中精选了其中68幅进行重点解读,比如我们现在并不常见的麻雀,竟是宋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鸟类;宋徽宗在《瑞鹤图》中,居然阴差阳错将丹顶鹤的次级飞羽颜色画错了;鹌鹑成为宋画常见的花鸟题材,是因为与中国崇尚传统吉祥的文化有关。在陈水华的诠释下,宋代花鸟画鼎盛之谜也终于被揭开,那一幅幅色彩逼真的画作,之所以能够达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无一不与宋画大咖黄荃所倡导的严谨画风分不开……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宋代花鸟画的深入探究,不仅仅局限在宋画本身,而是适时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扩散至植物、环境、气候,以此展现宋代博物学的丰饶面相——或为科学史提供了素材,或为宋画的鉴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此为契机,宋代花鸟画的清丽姿容,得以清晰地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本书是当代博物学与中国画学之间一次引人入胜的交融互鉴,使读者既能充分领略到宋代花鸟画的工致妍美、清新灵动,又能感受到古人深刻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由是观之,“形理两全”的艺术背后,实则是对世间精灵的爱护与敬重,更是对科学与艺术的坚守和尊重。
相关知识
在宋画中读懂鸟类
宋画中的鸟类
花鸟画中的鸟文化
羽翼里的沉默与歌唱 传统工笔画中鸟类题材
中国古画中的鸟(一)
欣赏丨中国古代名画中的“猫”,可爱
【探秘古诗画中的鸟】...
去读懂鸟类的语言,肢体语言,行为和心理
现代风格插画中宠物品牌设计的表现形式*
光线在具象油画中的运用研究
网址: 在宋画中读懂鸟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19997.html
上一篇: 百鸟朝凤|历代凤鸟纹玉器 |
下一篇: 什么是艺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