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真的是一回事吗?
2647 次浏览2005.11.20 提问
2020.05.09 回答
一、所属纲属不同
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
爬行类( 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
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扩展资料
一、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1、蝌蚪形态和内部结构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和鳍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属于两栖动物。
2、青蛙的外形特点: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呼吸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青蛙皮肤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
3、两栖动物的益处:减少农作物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的污染。
二、爬行动物
代表动物:蜥蜴、龟、鳖、蛇、鳄、恐龙等
1、蜥蜴的外形特点:头部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更强,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产卵并受精,而蜥蜴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栖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爬行动物
匿名用户
2019.12.25 回答
1、生活环境不同:
(1)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2、分类不一样:
两栖动物大约有七千多种。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根据头骨侧面 、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无孔亚纲、下孔亚纲、调孔亚纲、双孔亚纲四大类。
3、呼吸方式不同:
(1)爬行动物: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
(2)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
匿名用户
2005.11.21 回答
1、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
2、爬行动物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陆生动物,生殖已经完全脱离的水的限制。
3、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扩展资料:
爬行类:
从生物学或化石方面的论证,爬行类无疑是起源于两栖类,特别是迷齿亚纲最接近于爬行纲的祖先。
最早的爬行类化石见于上石炭统下部,即杯龙类的Hylonomus。但其具体特征与迷齿类对比,还不是很理想。从比较解剖学出发,发现于美国德克萨斯西蒙城下二叠统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于爬行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型。
Seymouria的头骨及牙齿保持了两栖类的特点,而头后的骨骼则具有爬行类的特点。由于Seymouria的出现时间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类的祖先了。
从最早的含有爬行类化石的地层上石炭统中便已见到有大鼻龙类、阔齿龙类、盘龙类和中龙类许多类群,这说明爬行动物在晚石炭世之前早已分支进化了,它们有可能是多源起源。再经过二叠纪的分支进化,爬行纲的各亚纲均已出现,为中生代爬行类的大发展打好了基础。
中生代开始它们不仅横行于大陆,而且还占领了天空和水域。中生代的中期分支进化出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很多类群更发展成庞然大物。在当时的地球上,它们是占居绝对统治地位的动物。所以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又叫做“恐龙时代”。
侏罗纪和白垩纪是巨大爬行动物——恐龙的兴旺时期。它们不仅个体发展得特大,而且体态乃至食性也非常特化。在白垩纪末期,这些在地球上经历了1亿多年的庞然大物终于绝灭了。
渡过中生代而又残存到新生代的只有龟鳖类、鳄类和有鳞类(蜥蜴和蛇),而很少的喙头类可以看做是爬行类的活化石。
爬行动物:
基本特征
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详见“特征”。
一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生 。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
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有脊椎。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爬行纲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两栖动物
匿名用户
2005.11.21 回答
1、生活环境不同:
(1)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2、分类不一样:
两栖动物大约有七千多种。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根据头骨侧面 、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无孔亚纲、下孔亚纲、调孔亚纲、双孔亚纲四大类。
3、呼吸方式不同:
(1)爬行动物: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
(2)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
4、起源和历史不一样:
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是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晚期的鱼石螈和棘鱼石螈。
最早的爬行类化石见于上石炭统下部,即杯龙类的Hylonomus。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两栖动物
搜狗百科-爬行纲
匿名用户
2005.11.21 回答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不是一回事,区别如下:
1、所属纲属不同:
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2、构造不同:
爬行类( 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
3、对水的依赖不同:
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爬行类不仅在成体结构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脱离了水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扩展资料:
爬行动物生活习性
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比如,移动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体温降低。在四季分明的地区,爬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两栖动物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爬行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两栖动物
相关知识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pt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新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那些?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件+练习+音视频
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类他们的分类依据。
睡前故事:你能分清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吗
网址: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的区别?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25154.html
上一篇: 爬行动物有哪些 |
下一篇: 宝宝爬行的好处以及如何引导宝宝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