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人的一生心理发展要先后经历几个大致的年龄阶段:出生前(从受孕到出生);婴儿和学步期(出生到3岁);学前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65岁);成年晚期(65岁到死亡)。
本系列将按照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来依次介绍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成长的需求。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简单来讲,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谈恋爱。来到这个阶段的重要前提,是前五个阶段都安全平稳地渡过,不然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在上一个阶段中,提到同一性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了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会顺利与他人恋爱,将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进行融合,并且意识到两个人在一起,必然会有所牺牲。当我们由于某种原因,无法与别人亲密关系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深深的孤独感。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锻炼出来的恋爱能力胜过孤独能力,就会形成较好的爱的品质,在以后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恋爱的能力可不是怎么撩妹撩汉,而是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信任另外一个人,愿意有所牺牲和付出。
主要任务: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在这个时期他在寻求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来与他共同面对自己想做的事,因为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是自己爱与归属的需求,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不断改变世界的能量。
重要关系:配偶、朋友
主要问题:我能不能去爱?
中心任务:关心
正面后果:组成密切关系,和他人分享
发展障碍:疏离社会、寂寞孤独
自我品质:爱
这一时期能否发展好,能否发展亲密关系,源自于上一阶段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是否完善。
只有具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发生融合。
学会与他人分享
与他人同一性的融合,意味着需要付出,需要放弃或损失一些东西。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会与各种人相处,不管你是否喜欢别人。
能与他人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孤独感。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品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相互献身”。我用人话理解是“爱是相互的,是分享与付出”
成年早期,学会爱与分享,收获一份亲密关系。
认知发展
后形式思维
当人们进入成年,便开始减少绝对逻辑,转而更多的考虑可能影响特定场合下自身行为的现实利害关系。即我们经常喜欢说的,“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
发展心理学家Giesela Labouvie-Vief认为,思维的本质在成年早期发生了质的变化,单纯基于形式运算的思维仍不能够有效地满足年轻人的需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们面对的所有复杂情况寻求出路时所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求人们的思维不能仅仅基于逻辑,还需要以实际经验、道德判断和价值观为基础。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个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一位年轻单身女性,在读书时候对职场“潜规则“深恶痛绝,发誓等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肯定离职,并且揭穿。等工作后,上司是一位已婚男性,平时对她多有照顾,她也非常敬重他,感觉自己可以有一番作为。一次,两人一起参加一个酒会,晚上结束之后,这位上司尝试和这位女性一起回酒店的房间。那么她该如何应对呢?
单纯的逻辑思维作出的回答,肯定愤而离职,大闹一场,毕竟这是她自己曾经说的。然而,作为一个青年人和青少年的答案可能会有多不同。这个时候不会单纯的利用严格的逻辑确定主人公可能的行为模式。他们会考虑很多涵盖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因素,例如:离职之后自己是否可以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上司会不会恼羞成怒?公司会不会保护上司,毕竟自己没有太大的价值。等一系列复杂的想法。
Labouvie-Vief认为,人们在成年早期应该学会运用类比和比喻进行比较、对抗社会上的谬论,并能够通过更多的个人理解泰然处之。此类思维,要求依据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对情景的所有方面进行权衡。这考虑到节食过程,并反应了这样一个事实:
真实世界中事件背后的原因是如此微妙,是黑白之间的灰色,而并非黑白分明( Labouvie-Vief 1990; Thornton, 2004)
然而,我个人认为,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良好的把控到这个中间地带,很容易滑落到其中某一方。所以,若是没有完全的把握,请不要随意拿自己宝贵的东西来游走。往往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为什么说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但是也很纯粹。在某些事情上,简单纯粹一些,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多人把世界塑造成了他们眼中含含糊糊的样子。并不代表着你不能将其中的某些部分重新划分清晰,黑白分明。例如 爱情,人们往往是喜欢纯粹的
Labouvie-Vief将青年人所展现的思维方式称为后形式思维。这是指超越皮亚杰形式运算之上的思维方式。与单纯based on逻辑过程、看待问题泾渭分明的形式运算相比,后形式思维人未成年人有时候必须以谈判协商解除困境。
同时,后形式思维也涵盖辩证思维,一种喜欢并欣赏论证、驳斥以及辩论的思维方式。(Basseches. 1984)。辩证思维认为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一刀切,而问题的答案也并非总是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有时候某些问题必须协商解决。同时,Jan Sinnott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后形式思维也考虑了真实世界的诸多因素,能够对抽象、理想的解决方案和可能阻碍该解决方案成功实施的现实生活中的限制进行权衡。并且,后形式思维者了解导致出现某一情况有很多因素,因此解决方案并非只有一种(请记住,有些问题不能协商解决,例如原则问题,这里小杜给一个tips,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协商的原则,无论是对于职场还是对于生活,都会让你获益匪浅。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基于某些样本提出的,并不具备100%的泛化性。)
简而言之,后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者承认,现实世界有时候不能以完全对或者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复杂的人类问题无法完全通过逻辑来解决,因此,找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法可能需要采用并整合之前的经验。
成人的认知发展
心理学家William Perry认为成年早期不仅是掌握特定身体知识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理解世界方式的发展时期。他发现哈佛大学刚入校的学生们在看待周围的事物时,倾向于运用二元思维(dualistic thinking)的方式。(很多小孩子,或者所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可能在看待问题时,就会更加简单。如果要深入到他们中,并进行一些活动的话,就需要比较明显的让自己处于他们二元思维中积极的那一方,否则就很难起到好的效果)
之后这些同学逐渐的在他们遭受到其他人的思想和观点时,二元思维开始减少,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这一点与后形式思维一致。
根据Perry的理论,大学生们步入了一个知识与价值观的相对论阶段。他们不再认为世界拥有绝对标准和价值观,而是承认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个人都可能具备不同的标准和价值观,而这些标准和价值观都可能是正确的。尽管其实验是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名校中进行的抽样访谈,但是他关于思维在成年早期持续发展的观点被广泛接受。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其他理论认为思维方式在成年期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家K.Warner Schaie,提出了后形式思维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承认的思维遵循一定的阶段性。相比Perry,Schaie更加注重成年期对信息的运用方式,而不是Perry所强调的获取和理解新信息中的变化。其五个阶段如下:
1. 获得阶段:Schaie认为在未进入成年期之前,人们主要的认知发展任务是信息的获得。(包括儿童期和青春期。这个阶段收集信息是为了未来的运用做好储备。这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未来的活动做准备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是有道理的哦,小同学们)
2. 实现阶段:成年早期这个时候人们收集信息的目的转向现学现用。这个时候人们运用他们的智力与实施实现有关职业、家庭和为社会做贡献的长期目标。
3. 责任阶段: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和成年中期,已经进入中年的成年人,主要关注如何保护和照顾其配偶、家庭和事业等问题。
4. 执行阶段:在成年中期的中后期,许多人(并非所有人)此时的视野更加开阔,关注广阔的世界,超越了个人自身的情况。开始参与和支持社会机构,参加当地政府等各种在当地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组织。
5. 重组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具有个人意义的任务。人们不再把获得知识作为解决可能面对的潜在问题的手段,而是将信息获得直接针对某些他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Schaie的认知发展观点与Perry的观点都提醒我们,认知变化没有停止与青春期,贯穿整个成年早期以及其后面的岁月!
关于成年早期的智力:
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提出了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认为智力有三个主要因素构成:
1、成分:解决问题中的数据分析,特别是理性行为的问题。成分要素和人们选择并使用规则的能力、挑选恰当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一般能力相关。即运用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分析数据,以解决问题【传统的IQ便强调的是这个方面】
2、经验:智力、人们之前的经验以及他们应对新情境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智力三个要素中最富有洞察力的方面,通过经验要素,人们可以将一系列之前从未遇见过的情况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相关联。即如何运用智力处理现实世界的需要,实用智力
3、情境:涉及当人们在面对日常生活和现实环境的要求时,所表现出来多大程度的成功。例如,在使用工作中特定专业要求的过程中,便涉及到情景要素。即如何运用先前的经验进行问题解决:应对新情境的能力。
①实用智力和职业成功更加相关学业成功机遇有关特定种类信息的知识,大部分通过阅读和听课获得;而实用智力则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并模仿他们的行为获得。实用智力很高的个体具有很好的“社会性雷达”,他们能够根据经验有效理解并处理新情景,洞悉周围的人和环境。
②情绪智力准确评估、评价、表达和调节情绪所给予的一系列技能。情绪智力能够赋予某些人与他人和睦相处、理解他人感受和体验并对他人需求给予适当反应的能力。情绪智力也对青年人职业和个人成功具有显著的价值。
创新力:新异思维很多拥有创造天分的个体都是在成年早期完成。成年早期高产可能是因为在早期过后,创造力有可能被心理学家Medinick所描述的“熟悉造就僵化”的情况所抑制。这意味着人们对某一个科目了解越多,他们在该领域推陈出新的可能性就越小。然而,很多人同样在晚期进行创作。所以,我们纵观某人的整个创作周期,并将之与其最终的作品创作时期对比时,我们能够发现整个成年期的创作都十分均衡。
这点在人文学科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创造力研究没有揭示出一致的发展模式。原因之一是难以确定创造力的构成成分。创造力被定义为以新奇的方式组合反应或者观点。因为对定义何谓“novel”,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难以进行鉴别某一模棱两可的特殊性是否属于创新。
经历过生活的起伏,有助于青年人以全新的、更为复杂和缜密而不那么僵化的方式思考现实世界。他们不再单纯地运用形式逻辑(已经掌握的策略)于某一情境,而是运用更为广泛的后形式思维看待趋势和模式、个性与选择。此类思维,能够让他们有效地应对负责的社会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
心理成长系列——成年早期(18~25岁)
心理成长系列——儿童中期(6~12岁)
成年早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主要发展课题有哪些
早期心理应激对小鼠成年后学习记忆及其海马区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
新都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小组系列活动之“愤怒”的小鸟
幼狗行为心理的早期塑造
狗狗多大才算成年?你知道它们的成长关键点吗?
小狗成长周期,何时达到成年及其成长阶段的解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其干预措施研究——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孩子成长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网址: 心理成长系列——成年早期(18~25岁)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26318.html
上一篇: 上海首个!就在闵行这座公园里 |
下一篇: 为何认知越低的人,动物性越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