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少年,钻研得成
冯四知(1911.3-1984.2),曾用名冯法震,安徽省庐江县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著名电影摄影师、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学会理事。
冯家家境小康,从小读书,1930年考入上海大厦大学银行系,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学会。
虽然开始与摄影机接触是在大学,但对摄影机的好奇,却在冯四知16岁时就萌发了。那时,摄影机被认为是公子哥们的奢侈玩具,对于经济情形一般的人,一般无法染指。
终于,在民国二十年的夏天,冯四知设法从母亲处拿到了父亲使用的一架简单鹰眼镜箱,第一卷软片,拍到了几张照片,便由好奇而产生了兴趣。
但在换用了叔父遗留下来的一架较好较复杂的镜箱后,却拍不出满意的照片,也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受到了一些打击,闷闷终日。
一天下午,冯四知的姐姐从朋友处拿来一本欧阳慧锵写的摄影指南。冯四知花去一个月的时间,沉醉在这本书里,终于明白了初习摄影者对于镜箱上应了解地智识,以及露光的计算等。
从第三卷软片开始,冯四知才算正式踏上了使用镜箱的门径。每拍摄一片,他都要事先审慎的计算距离尺寸及露光时间,事后再详细地记下拍摄情形,以后对照参考。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冯四知拍出了《藤影翩跹》这样的佳作,获选参加了1932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其后拍摄的《黄山雪松》,荣获浙江省举办的黄山摄影比赛头等奖。
此后,冯四知就将摄影当作了一种责任,发展成了他终身的事业。
创办“飞鹰”,涉足电影
随着冯四知潜心钻研摄影技艺,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他的作品也络绎地被各种画报、杂志所采用。还在南京举办了《冯四知摄影展》,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6年1月,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飞鹰社”,并创办了《飞鹰》照相杂志,由摄影大师金石声担任主编。
由于摄影大师郎静山、卢施福、刘旭沧等都是《飞鹰》的座上客,因此这份杂志名声大振。其内容以摄影作品为主,兼有摄影技术讲座,摄影器材广告等。
《飞鹰》杂志三编辑,从左到右分别为蒋炳南、金石声和冯四知
作为我国早期的专业摄影刊物,《飞鹰》杂志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摄影界的高度。所刊登的作品,题材比较广泛,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主要摄影家已显露出个人的艺术风格了。
《飞鹰》杂志每期均刊登出自名家的黑白摄影作品20幅,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套印不同的单色。
杂志旨在中国传播摄影艺术,有大量探讨摄影新技术新技巧的文章,还经常报道摄影团体和个人的影展资讯,选刊作品和评论,为研究民国摄影史及摄影生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遗憾的是,在出版了19期之后,杂志于1937年7月停刊。
飞鹰封面第7期 冯四知:雾敛
由于他照相技艺精湛,1940年,冯四知被当时的中央通讯社特聘为图片摄影师,后又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拍摄了新闻片和《战时陪都》《大足石刻》《杭州》等教育片。
造诣颇深,斩获大奖
1948年,由金山推荐,冯正式进入清华影业公司,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大团圆》。
虽然这是冯四知首次拍摄故事片,但他早已是著名硬照摄影师。
在这部讲述寡妇张老太和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因战争分别、团圆、再分别,不知何时大团圆的影片中,冯四知对摄影机的推拉摇动,配合群戏演员的场面调度,其准确专业之处,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实属罕见。
在影像构图方面,影片的创意也往往令人眼前一亮。例如,以90度居高临下垂直拍摄一家人围吃饺子的大团圆景象,以前后景均清晰的深焦摄影来配合纵深场面调度,以及隔著鸟笼来拍韦伟和蓝马的一场戏,都令人刮目相看。
他对电影摄影的造诣,在这部处女作中已初见端倪。
电影《大团圆》剧照
1949年,冯四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地重光》和《翠岗红旗》等片。《翠岗红旗》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是中国首次问鼎国际上电影摄影奖项,冯四知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在国际获电影摄影奖的人,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电影摄影师之一。
《翠岗红旗》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在用光、构图等方面都比较讲究,下了很大的工夫,使得幽曲影调丰富,结构比较严谨。
冯四知与导演张骏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擅长运用运动、光线造型以追求色调、质感的功力及经验,大到千军万马的战斗场面,小至一个人物的特写,甚至一草一木的空镜头都精心设计,潜心创意,刻意求工,显示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景色和人物造型。
结尾则在解放大军开赴翠岗的壮观场面烘托之中,借助高高飘扬的红旗与猛子、向五儿和儿子的三人中近景叠化,赋予影片以宏大气势与深刻意蕴。
电影《翠岗红旗》剧照
专注摄影,重视研究
1954年后,冯四知相继拍摄了《三年》(1954)、《青春的园地》(1955)、《铁道游击队》(1956)、《凤凰之歌》(1957)、《爱厂如家》(1958)、《钢城虎将》(1958)、《宝莲灯》(1959)和《李善子》(1964)等影片。
冯四知的摄影技艺,讲究用光和构思,画面影调丰富,颇受同行们的推崇。同时,他也一贯重视摄影理论,学用结合,并率先垂范。
他认为,诗意、画意的照片,不能算是摄影艺术,真正艺术作品,是能改变人的环境、生活、思想的,有一种力的感动,他的价值,是永久不变的,永久值得人纪念而不忘情的,就是所谓的不朽之作。
电影《三年》剧照
50年代中期,冯四知开始运用R值洗印法,对影片的密度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当时先进的洗印理论发表了三篇专题论文。
1959—1963年,冯四知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摄影系主任,从事教学工作。在教育岗位上,他运用自己多年艺术创作的经验,自编教材,认真授课,四年中培养了几十名学生,遍及上海各专业电影摄制单位,成为上海各制片厂摄影的中坚力量。
1976年底起,冯四知投入“测光表感色性误差”的研究,后因患病而未竟。
1984年2月,冯四知因病在上海去世。
电影《凤凰之歌》剧照
参考文献
1. 吴贻弓 主编. 上海电影志[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99.10.
2. 北京语言学院. 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4分册[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3. 龙熹祖. 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4. 孟红. 新中国首部获国际奖电影轶事[EB/OL].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16/0229/c85037-28156767.html
5. 蔡林. 摄影大百科辞典[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6. 政协安徽省文史资料委员会. 安徽近现代史辞典[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栏目编辑 | 郑涵责任编辑 | 李婉娇 陈思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电影人物 | 最早的国际电影摄影奖得者——冯四知
拍摄于花垣的微电影《寂寨》获布鲁塞尔西欧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电影人物 | “冷门大王”电影摄影师周诗穆
疯狂猜电影答案大全61
乐山一中学生微电影作品《悟》喜获四川省第二届金凫奖最佳摄影奖
电影摄影的流派
历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电影
浅析电影拍摄中的人物布光
国际摄影大赛2020-2021 尼康摄影大赛评委会成员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获奖电影大全
网址: 电影人物 | 最早的国际电影摄影奖得者——冯四知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26926.html
上一篇: 鸽子能活多少年的寿命(不同类型鸽 |
下一篇: “多彩贵州”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