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大连市既有住区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图表等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社区内老年人的行为方式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差异性行为特征在空间的选择与需求上有一定规律性。基于这些规律对空间场所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空间特性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分类总结,以期探寻其中存在的可以适应老年人生活的一般规律,进而为老年宜居社区的环境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更好地满足空间内老年人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在全面小康的新时代里,“更好的居住环境与条件、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是人们对于新时代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更是让人民安心的保障,让每一个人在进入老年时期后仍然能享受到充满活力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老年人差异性行为调研分析
1.1调研概述
从了解老年人差异性行为特征及需求内容出发,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采用问卷调研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年人差异性行为及需求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化梳理与分析。研究以多个既有住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作为调研对象。
调研区域信息表
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所住社区居住时间均超过1年并且没有身体活动限制。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基本需求、行为需求、社区现状及满意度、意见和建议5个部分。问卷采用现场咨询及网络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避免因问卷数量不足和涉及范围较小而失去参考价值与参考意义。本次调研一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
1.2 老年人日常活动差异性特征
1.2.1 出行目的性
从调研数据出发,按照老年人日常出行的目的性强弱程度将活动类型分为强目的性活动与弱目的性活动两大类。其中健康锻炼、休憩娱乐、聊天等活动属于弱目的性活动,而日常购物、就医、携孙等活动属于强目的性活动。
社区老年人出行调研基本信息表
1.2.2 出行时长及距离
老年人根据出行目的有着不同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以及步行速度。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老年人在面对强目的性的出行行为时能够接受更远的出行距离,但出行时间并没有增加,意味着目的行为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反映在步速的提高上。而弱目的性的行为多发生在近距离的场所,范围虽小但消耗时间长,反映出老年人在轻松愉悦状态下的主观偏爱。
受访者出行耗时
受访者出行时间段
1.2.3 出行时间段及频率
通过将老年人出行目的与次数的数据进行关联,发现强目的性的出行行为是老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出行次数或出行意愿和能力的提高,其所占的比例显著减少。这可以理解为老年人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出行时间和次数去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符合主观意愿的弱目的性出行行为。
出行目的性与次数的关联
2
老年人差异性行为空间类型调研分析
2.1 社区公共空间属性分类
2.1.1 开放式活动空间
在社区公共活动广场、花园等较为开放的活动空间,老年人会选择小群体性集体活动,而在较小的开放式空间中老年人多会根据其中所放置的运动器械或座椅而进行相应的健身康复和聊天休息等活动。这种空间一般体现出较强的向心性。
2.1.2 灵活性边界空间
社区边界空间指宅前空间和开放式广场的边界等,该空间形式可以是四周封闭的围合式空间,也可以是线性空间和网状空间中的某一个节点。老年人在该类空间场所内的主要行为为聚集性的静态活动行为,活动的范围也相对成点状形式布局。
2.1.3 线性交通空间
线性空间指生活性街道、社区慢行步道等,老年人在此有短暂性休憩和停留,但主要行为类型为沿着该线性空间发生的分散型动态行为。这使得该空间更具活力,并且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1.4 多样性节点空间
节点空间表现为点状空间状态,包括楼道的出入口等室内外过渡性空间和小区的出入口等场所变化性节点空间。该空间内的适老性与环境舒适度往往会影响老年人出行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合理的出入口空间设计还可避免各种行为流线的相互交叉与影响。
社区公共空间类型
2.2 老年人差异性行为下的空间需求
(1)强目的性行为老年人的空间需求特征
强目的性行为老年人的空间需求特征主要通过选择购物和携孙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出行行为来进行观察记录。购物行为在社区内滞留时间较短,对社区生活性街道等线性空间需求较大,并且由于老年人腿脚不便等因素使得老年人对线性空间的适老性及道路安全性、通达性要求较高。由于携孙行为的特殊性,其空间需求倾向于儿童娱乐区和活动区,活动范围也随之发生变化。携孙行为的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安全性、道路通达性需求同样较高。
(2)弱目的性行为老年人的空间需求特征
弱目的性行为老年人的空间需求特征主要通过休憩和聊天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出行行为来进行观察记录。在空间需求方面,由于休憩行为中静态行为表现较多,对宅前空间等边界空间需求较大,通常会在自然条件较好、阳光充足的边界空间停留较长的时间。老年人的社交行为因其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在空间需求上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该类行为对开放性活动空间、宅前与广场边界空间需求也较大,在此类空间中更容易产生交流行为。
老年人差异性行为定点空间调研
3
差异性行为下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分析
在对老年人差异性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老年人差异性行为场所构成特征,根据老年人日常行为对社区活动场所进行分类,对场所内的老年人数量和老年人行为模式进行观察与分析。
老年人行为场所构成特征
(1)开放式活动空间
通常较大尺度的开放式活动场所位于社区主轴线或中心区域等社区较为重要的位置上,起到协调整个社区规划的作用,而尺度较小的开放式活动空间位于两栋住宅楼之间,起到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可及的活动空间的功能。
在尺度较大的开放式活动空间中,老年人通常会围绕老年人活动设施展开活动,并且对座椅的需求量较大。在尺度较小的开放式活动空间中,因该类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老年人更喜欢在此场所内进行跳舞做操等小规模聚集性活动。携孙行为老年人会因为该场所内的儿童娱乐性设施而在其周围产生一定规模的聚集行为,且老年人通常会选择在场地的休息座椅处休息。
开放式活动空间适老化分析
(2)灵活性边界空间
老年人活动较多的社区边界空间主要包括宅前空间、广场边界空间、社区外边界空间等有休息座椅的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较长时间休憩的场所。该类场所空间往往尺度较小,并且与生活性道路联系密切,空间灵活性较高。
该类场所内人群密度较小,且空间使用者多为老年人,因此对自然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较高,阳光充足的地方更受老年人欢迎。该类空间由于具有可供休息的功能,所以成为其他行为老年人活动间隙的休息场所。在边界空间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老年人往往会自行改造来适应环境。
灵活性边界空间适老化分析
(3)线性交通空间
社区的线性空间包括社区主干道、生活性街道、宅前及花园小路等休闲性道路,是社区内较为活跃的场所之一,也是人们生活的必经场所。
在该类空间内,具有购物行为的老年人对生活性街道的使用率较高,生活性街道内容的丰富性与可达性决定了该类型老年人活动的范围。便利的生活性商业街道让老年人行走较短的距离便可以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具有携孙行为及社交行为的老年人对社区内部的休闲性道路的使用率较高,越窄的线性空间越容易发生交往行为。良好的线性道路空间设计可以让空间产生较强的感知性,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空间体验。
线性交通空间适老化分析
(4)多样性节点空间
社区的节点空间包括社区交通节点、社区与住宅楼出入口、生活性道路与其他空间交界节点等。这些节点空间作为社区功能完整并且规模较大的场所的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休闲及交流场所。
良好的交通节点设计可以让老年人在通行过程中有驻足休息的空间环境,也更容易让老年人产生聊天、交流等社交行为,增加老年人社区生活中交流的丰富性。住宅楼的出入口等过渡空间也是受老年人欢迎的社交活动场所,并且该类空间因为具有较高的可达性,在阳光充足并且自然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更容易吸引孤独行为老年人,使之产生聚集行为而改变这类老年人的行为类型。
多样性节点空间适老化分析
4
构建社区适老化空间体系
(1)明确主次结构
通过设计手段将住区的居住空间、公共空间、私密与半私密空间进行合理划分,让各类空间在差异性空间层级中保持适当的视线通透感与道路通达性,空间转换过程中通过标识性建筑或构筑物,或者从铺装的颜色与材质上进行区分,为老年人寻路提供便利性。同时,为不同活动需求的老年人设置多样的活动空间。
不同的场地之间可以相邻布置,方便使用者“串场”。但是在对不同场地的联系性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场地有一定程度的视线交流,又要避免其相互干扰。老年人活动设施应当邻近儿童娱乐设施进行设置,以方便老年人在可以观察儿童活动的视线范围之内有休息及活动的场所。不同年龄阶层的社区居民在活动场地中的活动会为该空间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且不同人群在该空间中的活动会对其他人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社区应通过文化环境和设施布置的相互配合,为社区老年人群体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交与社会参与性空间,使不同年龄、教育、社会地位的社区居民互利共融,营造代际融合的场所精神。
(2)增强空间联系性
增强各类空间的联系性首先要完善社区路网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应完善室内外过渡空间的支撑作用,改善空间品质,进一步增强空间整体性与联系性。
考虑到老年人的体能因素,在社区主要慢行步道上以老年人步行5min的距离为间隔,利用住宅楼的边界空间或道路两侧闲置空间,适当设置休息设施或进行小型空间围合,使零散的社区空间连同社区慢行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体系。这也为各种类型行为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交往的可能。
(3)增强社区细节设计
在微空间、节点空间、生活性街道空间的设计上,增强各类空间节点的适老性与舒适性,以确保老年人在社区各类空间中有良好的体验感。
建筑物底部连廊及出入口位置的台阶和坡道的处理上要满足适老化设计需求。在出入口设计时应注意光环境和热环境的变化,避免老年人从光线较暗的室内进入到光线较亮的室外时因突然的光线变化而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设置休憩设施以供老年人进行短暂休息或观看他人活动;并且出入口位置的雨棚应尽可能起到为老年人遮风避雨的作用,雨棚的设计应尽可能覆盖出入口平台和坡道,以避免雨雪天气老年人出入建筑时因地面较滑或路面结冰而跌倒。
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空间体系
5
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仍居住在人口结构复杂、生活文化与活动方式多样的既有社区内,存在着服务设施及活动场所配建不均衡、空间使用效率较低、步行道路体系混乱等现象。通过对老年人群体的行为特征差异性分析,及受其影响的老年人空间需求多元性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型老年人对空间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这些规律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空间内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而为老年宜居社区的环境设计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6期《基于行为差异性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作者:周博、刘石磊,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申威,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基于老年社群活动特征的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以深圳典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为例
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模式研究——以天津大学家属区户外活动空间为例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乡村社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与活动场地的关系的研究
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东校区为例
老年社区建设案例|基于环境行为学原理
菜市场复活计划——以北京老城区菜“食”场空间发展规划为例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空间居民行为分析
新都市主义理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与探索——以滨海新区和谐新城小康社区为例
新时代下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营造——以贵阳未来方舟幼儿园为例
网址: 【老年友好社区】基于行为差异性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29498.html
上一篇: 1/5人口年過65歲!健康老化心 |
下一篇: 《设计》专访|唐智川 :从适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