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惩罚效应——避免负面心理效应

惩罚效应——避免负面心理效应

心理学研究证明,惩罚是一种教育,它作为一种外部诱因,可以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羞耻感和负疚感,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学习接受生活规则。可是,由于惩罚是教师或学校向学生施加的具有一定压力的否定评价,这是学生所不喜欢的,所以如果惩罚不当,很容易产生负面心理效应。


批评与惩罚在怎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负面心理效应呢?从人际环境看,有9种人际环境易使学生产生负心理效应: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在全校同学面前批评;在陌生人面前批评;在异性同学面前批评;在众多老师面前批评;在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面前批评;在其好朋友面前批评;在家长亲人面前批评;在行人过往多的地方批评。从时间环境看,9种易使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效应的时间环境是:学生盛怒时;学生焦虑时;学生抑郁时;学生悲痛时;学生冤枉时;师生感情有隔阂时;学生思想出现反复时;学生对教师有成见、发生误解时;情况没调查清楚时。

从语言环境看,凡是学生听了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的、不能心服口服的语言,都易使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效应,归纳起来也有9种:不中肯、大声训斥的语言;讽刺挖苦的语言;揭短、羞臊人的语言;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语言;报复性的语言;有失教师身份的语言;出口不逊谩骂的语言;絮絮叨叨无休止的语言;褒彼贬此的语言。这些环境下的批评,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削弱或抵消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尽量避开上述这些具体环境。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惩罚又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如果必须进行惩罚,则应注意惩罚的频率和时间。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效果最好;从进行惩罚的效果看,实施惩罚以稍慢为宜,间隔一段时间能促使其冷静下来,能促使其自我反省与检讨。

好啦,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和留言。

相关知识

惩罚的效应
【心科普】打破踢猫效应,莫让负面情绪继续传递
兔子效应是什么
游戏心理学研究4:适用于游戏设计的6种心理效应
心理学效应知多少|踢猫效应 管理自己的情绪
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学鸵鸟效应
心理学:了解“踢猫效应”,便更懂得珍惜爱情
心理学踢猫效应:一种不良行为的连锁反应
鸟笼效应

网址: 惩罚效应——避免负面心理效应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3152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甜蜜惩罚~我是看守专用宠物》高
下一篇: 《正面管教》:做到不惩罚,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