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 PPT课件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 PPT课件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
阆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4月10日
手足口病的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2008年安微等省市的手足口病疫情暴发,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卫生部才将手足口病纳入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病原学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柯萨奇病毒A组(CoxA)16、4、5、7、9、10型
柯萨奇病毒B组(CoxB)2、5型
埃可病毒(ECHO)
肠道病毒71型(EV71)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今年经抽血采样检查,我市约80%病例为EV71感染
病原学特点
病毒耐受性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乙醇、来苏等消毒剂,弱酸有抵抗力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灭活
人胃酸、胆汁不易将其杀灭
在污水或含有有机物的水中可长期存活
4 ℃可存活1年,-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病毒敏感性
紫外线
干燥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能灭活
50 ℃可被迅速灭活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
隐形感染者与显性感染者之比约为100∶1
成年人以隐形感染为主,儿童以显性感染为主
患者急性期咽部、疱疹液排毒,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
病后数周,仍可在粪便中排毒,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
发病前数天(2-3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具有传染性,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其传染性可持续至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数周。
患者容易识别,隐形感染者难于鉴定和识别。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播
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院内感染
门诊交叉感染
病孩---医护人员手(手套)---其他小孩
口腔等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不同型别的病原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或高发一次。
流行特点
一般临床症状比较轻,可自愈
伴有严重并发症病例的比例较低
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无疫苗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播途径复杂,难于控制
个别流行株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小年龄组高发,易引起社会关注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手足口病与宠物有关系吗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我国口岸动物疫病传入途径与防控对策
手足口如何预防保健呢
“5.12”地震灾区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对策
论坛风采 | 第九届兽医大会——动物疫病宏观防控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
疾病防治|犬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建议
6月份健康提示:注意预防新冠感染、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布鲁氏菌病、蜱虫病、食源性疾病、中暑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ppt课件.ppt

网址: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 PPT课件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3230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上|铲屎官的这14个行为其实是在
下一篇: 新生儿出生缺陷 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