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城市更新的过程,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更反映了市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转变规划师角色,邀请公众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可以深入挖掘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潜在需求。根据公众参与所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于使规划设计成果与公众需求相匹配。以公众使用需求为导向,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项目通过引导专家、居民、游客、设计师、社团、媒体等多种人群共同参与,依据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在主题分段、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和视觉标志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1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语境下的公众参与是指在规划的前期准备、编制、决策和执行等各阶段中,利益相关团体使用政策法规规定的公众参与形式,实现规划结果保障其利益的社会活动,以此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众参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公众意见纳入最终决策。

2007年10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对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要求,将公众参与纳入具体的城乡规划程序,实现了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目前,上海市政府提倡的“开门办规划”和“众创众规”的理念与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一脉相承。

2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实践

2.1 项目概述

作为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工程围绕上海城市产业功能的转型和发展,关注市民生活和需求,将滨江空间逐步由生产功能转变为生活功能。项目范围北起杨浦大桥,南至徐浦大桥,涉及黄浦江岸线约22 km,规划面积约3.5 km2。

区位图

2.2 公众参与的目的及关注点

本项目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发现滨江环境使用的现状问题,了解滨江使用者的潜在需求,最大化地实现滨江开放环境的社会效应。东岸滨江空间的使用者广泛而多样,涵盖了从少年儿童到耄耋老人的各个年龄段,也包括本地居民、周边职工、外地游客等诸多社会身份的人员。他们对于滨江开放空间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健身康体、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内容,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存之上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的需求。同时,滨江环境的安全问题、可达性问题也是人们关心的重点。

2.3 公众参与的方式

此次公众参与覆盖了整个项目全周期的各个环节,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多种参与形式,鼓励当地居民、外来游客、规划设计师、运动社团、新闻媒体等多种人群共同参与,实践“众创众规”的参与式规划。同时,借助自媒体宣传手段,将东岸项目进展等信息及时推向大众,推进公众参与工作。

公众参与方式示意图

公众参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线上公众问卷,②线下社区访谈,③专题问卷,④国际设计方案征集,⑤青年设计师竞赛,⑥专家及公众评审,⑦网络自媒体宣传与互动。

2.4 公众参与的反馈

本项目中的广度调研,共回收电子和纸质问卷19 382份,其中有效问卷16 294份;深度调研共回收问卷654份,其中有效问卷650份;青年设计师竞赛征集活动参与个人及团队共616个。基于以上各类公众参与获得的反馈信息,经过SPSS数据处理后,可以归纳成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公共空间、服务设施、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公众参与反馈信息归类表

2.5 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公众参与反馈成果,将整理归纳形成的结论应用于规划设计中的不同层面,包括主题分段、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公共空间、服务设施、视觉标志物等。

2.5.1 主题分段

在线下问卷调研中发现,浦江东岸各个区段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吸引力各不相同。中老年人偏好生态绿化的空间,最钟情于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世博滨江绿地,年轻人喜欢运动健身相关的空间,对都市风情、视线开阔的小陆家嘴滨江段和上海船厂滨江段更感兴趣。调研同时发现,老白渡滨江段和世博滨江段的使用者以周边居民为主,而小陆家嘴滨江段的使用者则覆盖全市,辐射面更广。通过分析不同人群对于滨江空间的游憩偏好,结合周边腹地的功能类型、现状资源条件、远期发展愿景等因素,将东岸滨江划分为5个主题区段:文化长廊段、多彩画卷段、艺术生活段、创意博览段和生态休闲段。

东岸主题分段示意图

2.5.2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出行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的首选,近8成的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到达浦江东岸,其中选择地铁的游客最多(22.6%)。然而,浦江东岸滨江沿线的公共交通分布不均匀,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局面,滨江与腹地连通性较弱,可达性不高。在对于浦江东岸现状交通问题的反馈中,“公交站点少且距离远”“滨江步行不通畅”和“地铁站距离过远”成为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通过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将东岸滨江与腹地、城市其他区域进行联结。首先,规划增加公交设施,新增浦东东昌路至前滩地区公交线路,实现沿江公交基本贯通,同时优化新华民生、世博前滩等区域常规公交线网,推进其昌栈(浦东大道)枢纽、钱康路、周家渡、世博大道等公交枢纽、首末站建设。其次,规划提高设施间的连通度,形成尺度宜人、环境舒适的衔接通道,串联轨道站点与其他公交换乘枢纽、轮渡站,构建步行友好的公共交通体系。

2.5.3慢行系统

浦江东岸的主要运动类型可以分为骑行、跑步和漫步,这三者分别对于运动空间有着一定的要求。基于公众参与反馈信息,综合考虑景观设计、周边设施、地形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畅通连续的漫步道、骑行道、跑步道,使之串联滨江配套设施、公共空间和主要出入口节点,成为支撑浦江东岸全线的“主动脉”。低线漫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构成浦江东岸的典型空间断面。

浦江东岸慢行系统剖面示意图

就慢行三道的详细设计而言,在遵守相关规范和法规的基础上,参考运动者建议,将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最低宽度规定为4 m、3 m、4 m;当场地空间受限制时,慢行三道可以合并设置,合设时总宽度不小于4.5 m。将跑步道和骑行道的路面铺装规定统一使用透水沥青,既能为运动者提供具有缓冲作用的安全路面,又能兼顾后期管理维护的考虑。同时,慢行三道须满足相关规范对于坡度和转弯半径的要求,并利用顺滑的曲线线型,与周边出入口和广场空间顺畅衔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运动便利和安全。

慢行三道技术规定要求

2.5.4公共空间

现状浦江东岸可供游客集中休憩和活动的大型广场空间较少,且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上海船厂滨江绿地、老白渡绿地、世博公园和前滩休闲公园等区段。与此同时,浦江东岸游客的游憩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更凸显出滨江公共空间的不足。

浦江最希望增加的空间类型分析图

以往以绿量为主要考虑标准的公园设计模式,在浦江东岸这类高密度城市滨水区并不合适。因此在本次规划中,以市民的活动为导向,适度降低绿地率,增加可以供人们停留、休息、运动、观景的硬质活动空间比例,打造活动丰富、容量弹性的公共空间系统。结合腹地功能、区段定位、交通区位、设施布局等因素考虑,基本按照“每1 000 m设置一处节点广场、每500 m设置一处小型广场”的标准,合理规划不同尺度的开放空间,形成具有序列感的滨江开放空间体系。

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规划及效果图

2.5.5服务设施

根据公众参与信息反馈,人们对于东岸公共服务设施有着多样的需求,包括:公共厕所、旅游咨询、紧急求助、更衣储物、健身运动、历史教育、艺术展示、餐饮消费、休息观景等,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服务设施为座椅(47.4%)、公共厕所(40.2%)和商业零售(39.1%)。而浦江东岸现状服务设施较为匮乏,与多样化的游憩需求存在矛盾,厕所(44.4%)、饮水点(38.1%)和存包处(26.6%)是滨江游客最希望增加的设施。基于使用者活动需求、游憩需求、管理需求完善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分为基础类、提升类、管理类3类。

2.5.6视觉标志

现状浦江东岸的视觉标志物主要集中在陆家嘴滨江段和世博滨江段,中华艺术宫(20.1%)、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14.5%)、世博轴(13.1%)和东方明珠(12.8%)是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特色建筑物。22处功能多元、造型各异的驿站将成为浦江东岸的标志性节点,为游客创造出多元丰富的城市游憩体验,彰显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同时,15座“云桥”连接河口、渡口等断点,成为浦江东岸新的亮点和景观标志。

3结论

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强调两个关键点,即参与人群的多样性和参与过程的全面性。参与人群的多样性要求规划设计师关注与场地相关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挖掘归纳其核心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设计。

参与过程的全面性要求公众参与渗透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在项目初期,集思广益,如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引发社会的广泛思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收集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项目中期,引导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加入项目团队,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平衡各方利益,共同推进方案深化;在项目末期,社会大众可以起到把关和监督的作用,为项目实施落地打下基础。

当然,市民作为公众参与的主体,也有其专业和视野的局限性。因此邀请来自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灯光照明、园林植物、智慧城市等多个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跨学科评审委员会,对于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进行把关,体现公众参与的全过程和跨领域的特点。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5期《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作者:黄斌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创智天地规划
居住区规划控制指标与空间形态的关联影响研究——以京、津为例
新都市主义理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与探索——以滨海新区和谐新城小康社区为例
社区公共空间宠物活动专区规划设计研究
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东校区为例
菜市场复活计划——以北京老城区菜“食”场空间发展规划为例
基于老年社群活动特征的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以深圳典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为例
传统民族图案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以大理古城为例
城市更新与跨界链接

网址: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3907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新时代科普活动:类型的重新划分与
下一篇: 理解观众需求 提升博物馆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