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大型鸡类,体长180~230厘米。雄鸟体羽为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绿色而具紫铜色光泽。体后拖着长达1米以上的尾上覆羽,羽端具光泽绚丽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极为醒目。雌鸟不及雄鸟艳丽,亦无尾屏,体羽主要为翠金属绿色,背浓褐色,头顶亦具一簇直立羽冠。外形和雄鸟相似,亦甚醒目,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野外容易识别。
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
雄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约长11厘米。冠羽中部辉蓝色而具翠绿色羽缘;前部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光泽。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并具翠绿色狭缘,常部分显露于外,尤以下颈和胸为著。下背和腰翠绿色,具铜褐色矢状羽干纹和黑褐色端缘;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肉桂色,具暗褐色羽端;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蓝绿色;内侧覆羽铜褐色,间杂有棕色虫蠹状斑;其余翅上覆羽暗蓝绿色,并富有光泽。尾上覆羽多达100~150枚,并特形延长为尾屏,覆于尾上,羽支分离,绿褐色,具紫铜色光泽;近羽端处有椭圆形眼状斑,斑的中心有暗紫色肾状或圆形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其外又围有一圈宽阔的黄铜色,再围以暗褐色和浅黄色狭缘,最外层为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色彩极为艳丽,外侧眼状斑层次不及中央鲜明。最长的尾上覆羽羽支翠绿色,羽端呈同色的菱角形羽片,且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尾上覆羽亦为翠绿色,内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支较多,且亦分离,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羽片,亦不见眼状斑,尾短,隐于尾屏下,呈黑褐色。腹和两胁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浓褐色,松软如绒状。
雌鸟似雄鸟,但无尾屏,亦远不如雄鸟羽色鲜艳。背部和腰部暗褐色,具黄铜色或绿色光彩。尾上覆羽短,不及尾长,颜色与背相同,并具翠绿色光彩。尾黑褐色,微缀褐白色横斑和羽端。颏、喉白色,两侧杂有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角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裸出部鲜钴黄色。雄鸟具一长距。
大小量度: 体长最长可达2300mm;嘴峰♂42~44mm,♀38~41mm;翅♂470~500mm,♀425~435mm;尾♂560~571mm,♀395~430mm;尾屏1550~1580mm;跗蹠♂160mm,♀ 115~147mm。
绿孔雀常成群活动,多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
迁徙:留鸟。
觅食:食性较杂,主要吃川梨(Pyrus pashia)、黄泡(Rubus obcordatus)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常成5~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尤以清晨和临近傍晚时觅食活动较为频繁。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不喜欢过于浓密的热带雨林。
原生种分布: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地区、西南部思茅地区、南部红河地区和中部楚雄地区。
已灭绝区域: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
相关知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类
孔雀的迷你版本,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猄(国家一级动物)
中国有哪些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天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吗?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排行
云雀鸟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中国有哪些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雀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有什么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网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45106.html
上一篇: 人工饲养孔雀犯法吗?养孔雀需要办 |
下一篇: 关于绿孔雀你知道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