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 )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 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概括可见的国内有关“学习适应性”的资料,发现主要有以下五类研究:

      1.调查报告,这是最常见、最基础的,重在如实地反映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一般就是选取研究对象,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进行测试,写出这些对象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戴育红所写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王泽欢、钟文龙所写的《佛山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诊断》;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共同写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均为此类型,并且都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AAT), 分别在不同的学校选取了不同的年级学生,进行普测,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一般这类研究样本较大,可以在调查报告中看到某一类群体的学习适应性总体状况,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差,各个适应性等级的比例等都可以反映出来,给人以宏观上的学习适应性印象,但都是最基本的事实报告。至于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如:如何针对调查出来的适应不良问题进行调适,如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指导等都不做具体探讨,或只略微提出参考意见,真正的干预在这类报告中是没有的,而且调查工具的不同,所反映的角度、问题及程序都可能会有差异。

      2.比较研究,这是第一类研究的深化,根据样本的相关或独立性,又可分为相关研究与差异性研究,这类研究又包括相关性研究与差异性研究两类。前者主要研究某同类样本的学习适应性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常常对同一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的同时配以别的不同测试,如:心理健康测试、亲子关系测试、学习动机测试或者行为问题的测试等,以深入而有侧重点地探讨研究对象的总体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各内容(如: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与总体适应性最密切的因素,比如:上海市怒江中学的李秀芳与杨晓清所做的“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她们对学生分别进行了学习适应性(AAT)及亲子关系(PCRT )的测试(这两个量表均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其间通过特殊家庭与一般家庭的各适应性内容上的比较,来说明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程度,也从侧面说明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后一种“差异性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同时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然后比较这不同样本间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概括化的总体估计,如王泽欢所写的《职中与普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

      这类研究是基于调查基础上的有关适应性项目的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说明影响适应性的因素。比调查报告要具体,它把研究对象放在相应背景下进行探讨,但所选样本的不同很可能影响结论的适用性或泛化。

      3.模式构建,这是一类“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主要是对“学习适应性”理论本身的探讨,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内涵与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重视其普遍性规律及研究方法的广泛适用性,是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者在许多的调查或比较的相关结论中,寻找学习适应性的共同机制,概括提炼出一些因素,构建普遍化模型;再进一步编制出可用于实践性研究的工具——量表或问卷等。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思考中会有不同的模型设想,但总体上都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或比较研究,甚至更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可行性根据。

      比如: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这源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部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其中国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而成的,在国内的中小学学习适应性研究中,此测验被广泛使用。这一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系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级,学习适应性的标准有所差异。”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编制了“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根据年级的差异, 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属标准常模测验。此测验适用广泛而灵活,但有着传统标准化量表的缺点:其效度、信度及常模都受测试样本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进行相应的常模修订,否则将影响其评价鉴别功能。

      4.验证性研究,是在接受、广泛应用一种新的学习适应性理论模型及其工具前,通过实验或调查应用,对“学习适应性”的有关理论模型及其量表进行检验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对被验证对象的信度、效度等分析、检验来评价其价值所在;一旦通过了此类研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某一种理论模型及其测验或问卷性工具才可能被应用。当然,在验证性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具体的环境范围对对象的某些非本质性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如:改变量表测题的语言、删除有些项目等等)。

      比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王鹏等人在我国普通中学及职业中学进行的对“中学生适应性学习模型”的验证性研究,验证学校环境对学生适应性学习的重要影响;后又调查了北京市一所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有1331名学生,用横断研究法来着重探讨适应性学习模型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动态发展趋势。另外,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开发中心的苏永华也以台湾学者徐澄清修订的“适应不良学生检出法”为蓝本,对美国心理学家E ·鲍尔的“适应不良学生检出法”在我国大陆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对“检出法”理论研究、对不适当项目的调整;用修改后的问卷进行预备实验;试用预备实验后修订的问卷等三阶段的工作。

相关知识

“AI”科普丨大语言模型的终身学习综述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
网络学习障碍分析与研究综述
多名演化生物学专家联合撰写“野生动植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综述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
适应性学习
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黎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动植物适应性演化分子机制综述文章
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游戏化学习研究综述
适应性学习系统中知识点本体的研究与构建

网址: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47134.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智慧学习环境中精准学习者模型要素
下一篇: 顺应新常态:构建适应性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