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自古生代晚期开始建立、分化,中生代鼎盛,到中生代末期骤然衰落,能闯过这一大关而延续至今的,仅有喙头蜥类、鳄类、龟鳖类和有鳞类(蛇和蜥蜴等)。它们的适应性比两栖类强,分布较广,平原、丘陵、高山、高原都有分布,就连海洋、沙漠以及海拔4千米的地带都有其踪迹。世界爬行动物大约有5目6700多种。中国现有爬行类360余种,分属于3目23科107属。
一、喙头目
这属于原始的麟龙类,绝大多数生活在中生代,仅有楔齿蜥残存至今,是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只有1目(喙头目)1属1种。
外形很像蜥蜴,长约70cm,重达1kg。头部有发达的顶眼,具有感光作用。有第三眼睑即瞬膜,能水平地闭合。在头骨下方眼睛後部有一个骨头突出的弓形结构,叫双颞窝,这是一种原始形态。嘴长像鸟喙,顾名喙头蜥。有锄骨齿,故也称为楔齿蜥。从颈部向下至背部有鳞状脊。四肢发育良好,尾似鳄。诸多形态都与蜥蜴不同,说明楔齿蜥不是蜥蜴,而是几乎要灭绝的喙头目的幸存者。
喙头蜥性成熟较晚,约20年左右成熟。常在海鸟的洞穴中产卵8-15枚,经15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寿命可达百年。仅分布于新西兰的部分岛屿上。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据近来调查总计不足千只,属于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
二、龟鳖目
龟鳖目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背腹甲间有甲桥在体侧连接,盾片与骨板逐年增长,盾片上有生长线。四肢短粗,覆以角鳞,指、趾5枚,短小而有爪。海生种类四肢鳍状如桨。
全世界现存2亚目15科250余种,遍布各大洋。我国有37种。温带种类冬季蛰伏(冬眠),热带种类炎热时期蛰伏(夏眠)。陆栖龟类大多为草食性,舌不能外伸,鳖类大多为肉食性,其他种类也有杂食的。繁殖季节为5~10月,此期雄性的颜色特别鲜明。体内受精。交配后产卵1至数次。雌龟用后肢掘土成穴,在穴中产卵,然后覆以沙土,靠自然气温孵化。卵的大小与数目因种而异(1~200枚不等)。卵有皮膜或钙质外壳。孵化期随气温而有异,越冷时间越长。海产龟类能从数十里外返回原地交配产卵。龟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海龟。
(一)我们先从国家级保护龟鳖类说起。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四爪陆龟和鼋两种。
1、四爪陆龟
为陆龟科陆龟属。又叫草原龟,以哈萨斯坦南部荒漠地区和天山山前地带为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也有分布。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霍城县境内。成年龟体色为黄橄榄色或草绿色,并有不规则黑斑;背甲长12-16cm,宽10-14cm。背部隆起,背甲中部略微扁平,看上去其背甲基本上呈圆形。腹部甲壳大而平,呈黑色,边缘为鲜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头比较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上颚钩曲,喙缘锯齿状。3个齿突。前肢粗壮而略扁,后肢为圆柱形;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雌龟大于雄龟,雌龟尾较短,尾根部粗壮,而雄龟尾较细长。
生活于海拔700-1000m的黄土丘陵草原半荒漠地区,常在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习惯隐匿于洞穴中,白昼外出活动,行动快捷。洞穴有临时洞和休眠洞两种,临时洞没有固定的位置,大多选择蒿草丛和芨芨草的基部进行临时隐匿,穴深仅有20-30cm;休眠洞则在向阳的坡地上挖掘,穴深在60cm以上。每年3月中旬,它们从冬眠中苏醒后就开始择偶交配,往往雄龟苏醒较早,每当出现一只雌龟时,常常有多只雄龟尾随,并互相格斗,以取得交配的权力。到5月底,雌龟开始产卵,每年仅产卵1-4枚,数量之少,在它的同族中罕见。卵为白色,长椭圆形,平均重18-19克,比鸡蛋小。雌龟产卵前先要掘成10cm深,13-14cm宽的土坑,产卵后将土坑填平。在自然条件下,约60天后,幼龟即可孵出,但它在当年不吃不喝,有些甚至留在壳中,等来年才出来活动。幼龟生长较快,成年龟生长较慢,雌龟12年、雄龟10年才能成熟。四爪陆龟的最大寿命还不清楚。中国现存的陆龟不足2000只,其中在野外生存的四爪陆龟约有295只。
2、鼋
为鳖科鼋属。是一种大鳖,体长为80~120cm,体重约50~100kg左右,最大的超过100kg。外形与中华鳖很相似,但体形较之大。身体扁平而薄,呈圆形,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浑身都被以青黄色的、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骨板连结起来,甲壳的边缘有肉裙,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吻部极短,不像中华鳖那样长而尖。鼻孔小,位于吻端。没有耳朵,全凭眼睛。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可在水里和陆地生活,肠与头贯通。在水中时,水面上有吐出的津液,是它通过口器排泄体内废物。善于钻泥沙。
鼋行动迟缓,代谢低,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性动物,耐饥能力很强,但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 5% 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半年之久。
雌性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以上差距。它以鳖为雌,卵生,所以说“鼋鸣鳖应”。5~9月为繁殖期。雌性大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十几枚到数十枚不等,多达100 枚,卵圆形,具有白色钙质卵壳,直径约40mm,产卵之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作为伪装,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
该属共有3种,其中2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江湖中,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岛)。在中国历史上,鼋的分布极广,南起海南岛、北至黄河沿岸,鼋呈片状分布其间。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鼋的种群数量日趋锐减,仅在浙江的瓯江、广东绥江和云南澜沧江等地有少量发现,其他地区基本灭绝,估计全国鼋的总数在200只以下。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二)国家二级保护龟鳖类有3科10种
1、龟科
龟科的特征是具有角质盾片,受袭击时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
(1)地龟
又名枫叶龟,黑胸叶龟,十二棱龟,金龟;
属半水栖的龟类,体型较小,扁平,成体背甲长仅12cm,宽8cm。背部平滑,背甲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强烈锯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相连。
头小,头部浅棕色,眼大且外突,上喙钩曲,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
在中国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及日本。野外资源数量已经极其稀少。
(2)三线闭壳龟
"三线闭壳龟"又称金钱龟,金头龟,红边龟,红肚龟,断板龟,川字背龟。
头较细长,头背部蜡黄,顶部光滑无鳞,吻钝,上椽略勾曲,喉部颈部浅橘红色,头侧眼后有棱形褐斑块。
背甲隆起,红棕色,有3条黑色纵纹,中央1条较长(幼体无),前后缘光滑无锯齿。
腹甲黑色,边缘为黄色。
背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间均借韧带相连,龟壳可完全闭合。腋窝、四肢、尾部的皮肤呈橘红色,指、趾间有蹼。
国内主要分布在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省、香港遵义的深山溪涧等地方,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野外数量极少。
(3)云南闭壳龟
云南闭壳龟的形态与三线闭壳龟非常相似,但它的颈部没有显眼的橄榄绿色,背甲稍扁,腹甲后缘有明显的缺刻,最主要的是背没有3条黑色的纵线。
头中等,橄榄色,头背皮肤光滑。头侧有黄线纹,咽及颏部有黄色对称的斑纹。上颚不钩曲。
成体壳长14cm左右。背甲棕橄榄色或奶栗壳色,边缘及棱有时为黄白色。具三条背棱,脊棱强。
腹甲大,棕色或浅黄橄榄色,边缘黄白色,前缘圆,后缘凹入。在各腹盾上,有浅红棕色污斑。背腹甲以韧带相连,腹甲前叶可动,不能完全闭合于背甲。
四肢较扁,指、趾间全蹼。肛盾2枚。
云南闭壳龟是我国特有种,自然资源数量已极稀少,仅知有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及上海自然博物馆共6号全模标本。
2、陆龟科
凹甲陆龟:颈盾大,三角形;缘盾11对,背甲前后缘呈强烈锯齿状,且向上翻翘;椎盾及肋盾中央凹陷;腹甲前缘厚实。臀盾2枚;前额鳞2对。四肢粗壮,圆柱形,覆以较大骨鳞或强棘;前肢5爪。指、趾短而无蹼。
植食性,陆栖。我国分布于海南、云南、湖南、广西。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及马来西亚。
3、棱皮龟科
棱皮龟:头、四肢及身体均覆以暗棕色或黑色革质皮肤,杂以黄色或白色的斑点,无角质盾片。腹部灰白色。体背具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因而得名。
体大,壳长1-1.5m,宽56-90cm,高29-50cm,重均达100kg以上。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
头大,颈、尾短,尾与后肢间有皮膜相连。头宽13-22cm。上颚前端有2个大三角形齿突,其间有一凹口,承受下颚强大的喙。
棱皮龟无整块背甲,而有许多细小多角形骨片排列成行、紧贴在表皮上,不与深层的骨板连接成大块背甲。
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前肢约为后肢长的2倍多,游泳迅速且能力极强。
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是一种生活在远洋的动物,1970年,中国长江口海域捕获了一只棱皮龟,而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却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足见它的游泳本领之高。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台湾、海南等附近的东海和南海海域,以及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等地。近年来,棱皮龟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据海龟调查报告表明,棱皮龟有可能在今后10-20年内灭绝。
杂食性,每年5-6月之间产卵,一次产卵90-150枚,雌龟从海洋初到海滩产卵时,行动十分谨慎,一遇干扰立即返回海洋。但当它爬上沙滩,挖好产卵坑准备产卵时,就置旁观与干扰而不顾了。
4、鳖科
鳖科我国只有斑鳖、山瑞鳖和中华鳖3种。山瑞鳖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西仅有一种中华鳖。
山瑞鳖:外形呈圆形与俗称“甲鱼”的中华鳖十分相似,但体积比一般的中华鳖大很多,体长30—40厘米,宽23厘米左右,体重20千克左右。
头背皮肤光滑,头前部瘦削,较中华鳖更尖细,吻突出形成吻突,头两侧及背甲前缘有疣粒、色带。
背盘呈椭圆形,表面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周边有较厚的裙边。
分布于我国的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其中以广西西部地区数量较多。野生山瑞鳖因分布不广,生长缓慢,繁殖力弱,致使产量有限。
5、海龟科
海龟与棱皮龟均为海生龟鳖类,具有扁如奖状的四肢,尾短,头和四肢不能缩入壳内。
二者的区别是:海龟具有角质盾片,而棱皮龟具有革质皮肤,体背有7行纵棱。
(1)蠵龟
肋盾5对。头大,上、下颌均具极强的钩状喙。背部棕红色或褐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褐色斑纹,腹部柠檬黄色或黄色。头侧淡棕色,头腹及颚黄色。颈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成体背部无棱,角质盾片呈平铺状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后缘略呈锯齿状。前肢大,后肢较小,内侧各有2爪,比绿海龟多1个爪。
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龟。中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也见于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甚至黄浦江内有分布。青岛海产博物馆曾饲养过两只蠵龟。
(2)绿海龟
肋盾4对,第1对不与颈盾相接。前额鳞1对。上颚前端不呈钩曲,下颚略向上钩曲。背甲盾片平铺。四肢各具1爪。
是体型最大的硬壳海龟之一。成龟背甲直线长度可达90到12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成年龟多为草食性,是海龟里唯一摄食较多海藻的种类,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绿海龟。幼年龟为肉食性。头不能完全缩进壳里。
头及四肢棕褐色。背腹扁平,茶褐色或暗绿色,上有黄斑,盾片镶嵌排列,具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纹,腹甲为白色或黄白色。
背甲中央为五盾,左右列各为四盾。眼睛上方具鳞片一对。两颊黄色,颈部深灰色。吻部短圆,
绿海龟在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沿海地带都有分布,尤以南海为多,但产卵场所只有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的沿岸和岛屿。
(3)玳瑁
肋盾4对,第1对不与颈盾相接。前额鳞2对。上颚钩曲。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排列。四肢各具2爪。腹甲两侧具纵棱。背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生活在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是海洋中较大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
(4)太平洋丽龟
肋盾6-9对,第1对与颈盾相接。下缘盾4对,其后缘均有1个小孔。翼骨突发达。是海龟中体型最小的一类,体长60-70厘米,体重约12千克。前额鳞2对。头、四肢及体背为暗橄榄绿色,腹甲淡橘黄色。分布于除墨西哥湾的整个热带海域,在中国产量不多。
(三)其他常见种
1、平胸龟
平胸龟科,平胸龟属。俗名鹰嘴龟,大头龟,鹰龟等。颚钩弯曲。
成年龟背甲长12~18cm左右,长椭圆形。龟壳扁平,头大尾长,不能缩入壳内。背甲角质盾片,有棕黄、褐色、黑色,墨绿等,背甲颜色与产地、环境、水质有关。
尾长几乎与体长相等。趾间有半蹼,既利于陆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我国淡水龟中最特殊的一种,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野外已极罕见。
2、黄缘闭壳龟
龟科,闭壳龟属。背部棕红色,具一浅棕色脊棱。腹部棕黑色。
最大特点是腹部四周及背甲腹缘呈黄色。
背腹甲可关闭,头、颈、四肢及尾均可缩人壳内。上颚钩曲。
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日本等地区,分布广泛。也是一种常见家养种。
3、黄喉拟水龟
黄喉拟水龟,别名黄喉水龟、黄颌水龟、小头金龟、香龟、石龟及山龟等,属龟科、水龟亚科、拟水龟属。头较小,头背光滑无鳞,黄色或黄橄榄色,头腹面及喉部为黄色故名。因其性情温顺无异味,是培育出口绿毛龟的正宗品种。
4、中国民间四大奇龟
民间称绿毛龟、白玉龟、蛇形龟、双头龟为中国四大珍奇龟。
(1)绿毛龟
绿毛龟古称神龟,是中国的瑰宝,历来享有“活翡翠”、“绿衣精灵”、“绿毛神龟”、“千年神龟”的美誉。汉唐时,盛行养龟,许多文献对绿毛龟有详尽的记载,“龟千年生毛,是不可得之物也。”在唐朝,绿毛龟被列为宫殿里的5大宝物之一,是价值不菲的珍稀水生动物,也是极佳的观赏动物。其实绿毛龟是一种背上生着“龟背基枝藻”的淡水龟,就是淡水龟身上长了绿毛而形成的,不是特殊的龟种。这种绿毛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藻类,称龟背基枝藻。由于龟活动慢,四肢够不到背部,无法对背部进行抓挠,在水中时间长了,龟背就附着生长了呈绿色丝状的藻类。能在背部长成绿毛龟的龟种不少,但必须是淡水龟才行,它是将动物与水生植物巧妙的融合为一体的生物。中国野生绿毛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丘陵山区的一些特殊的小生态环境内。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野生龟类资源的减少,已难觅野生绿毛龟的踪迹。
(2)白玉龟
白玉草龟就是乌龟长期生活在室内,没有接触过太阳,然后天天吃激素饲料,生长过快,色素没有经过沉淀,壳发白,所以称为白玉草龟。单纯的只是为了观赏,自然界不存在这个类别,没有繁殖能力。
(3)蛇形龟
蛇形龟有两种说法,一个说其实就是蛇颈龟,另一说是因为乌龟变异,背部如蛇形缠绕而得名。上是南京一个博物馆保留的蛇形龟的标本,下边是蛇颈龟,在我国四川有分布。北方之神玄武的标志就是龟和蛇。所以北帝庙又称龟蛇庙、玄武庙。古人所画的玄武像就是一位黑衣披发、仗剑蹈龟蛇的神,从者执黑旗,上面绣有七星,表示玄武管辖的星宿。
(4)双头龟
双头龟是一种突变现象,特点是一只龟类的身上长了两个头。以看成没有分开的双胞胎,对于双头动物频繁出现,科学家认为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孵化时本就是双黄卵,也可能是卵在发育时受到污染,还有可能是近亲繁殖,具体原因还不能确定。
三、鳄目
1、形态
外貌大致似蜥蜴,但体大,长者达10米,笨重。
体被大型角质鳞片或骨板坚甲。
头扁平、吻长。头部皮肤紧贴头骨,颅骨坚固连结,不能活动;
眼小而微突,有上下眼睑及瞬膜。鼻孔在吻端背面。外鼻孔和外耳孔各有活瓣,司开闭。
舌短而平扁,不能外伸。
齿锥形,着生于槽中,为槽生齿,每侧在25枚以上。有终生换牙的能力,牙齿脱落下来后能够很快重新长出,据不完全统计,它们一生可以再生3000颗牙齿,长寿的短吻鳄可以更换4000颗牙齿。
腭强大,以鱼、蛙与小型兽为食。
尾长、侧扁、粗壮。
心脏4室,无膀胱;
四肢短而粗短,指5,趾4,有爪,趾间具蹼,奔跑速度并不不算快,他们更擅长在水中游泳。它们的长尾巴主要保持身体平衡。
2、食性
水陆两栖,通常在水下,只露鼻孔于水上进行呼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大河与内地湖泊;有极少数入海。
鳄鱼的牙齿看似尖锐锋利,实际为槽生牙。这种牙齿不坚固,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
当鳄鱼扑到较大陆生动物时,它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
相反,当扑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
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它们只能像钳子一样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鳄鱼有专门的食物贮藏室,通常在岸边的洞中,或把猎物丢在一旁,等食物放腐了才去用餐。在它的贮藏室中也找到过失踪的人,所以,千万不要去招惹它们!它们不是不喜欢吃鲜肉,只是嚼不动大块食物,但鳄鱼的咬合力不能以公斤计算了,能一口咬碎骨头,是地球上咬合力最大的动物,例如湾鳄的咬合力可达4200磅,是狮子的4倍多。正因为鳄鱼的牙齿不能嚼碎食物,所以又长了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的胃酸多且酸度高,消化功能特好。此外,鳄鱼也和鸡一样,经常吃些沙石,帮助磨碎食物促进消化。在极端情况下,鳄鱼可以坚持六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们的肝脏可在腹腔中前后移动以调节身体重心。血清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终身不患癌症。鳄鱼看起来笨手笨脚,实际上是非常灵敏的动物,其灵敏程度甚至超出人类的想象,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爬行动物,拥有令人吃惊的记忆力和简单的思考能力。
3、分类
鳄目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是史前恐龙留下的惟一活线索。与鸟类是最近亲。曾发现过许多鳄类化石。目前世界现存3科8属25种。我国有1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山西无。
(1)鼍(tuó)科(短吻鳄科):
①包括短吻鳄亚科、凯门鳄亚科2个亚科,4属10种。
短吻鳄的特征是有宽阔的嘴部,头呈U形状,当它们把嘴闭上时,只可看见有上颚的牙齿,但其他鳄上下颚两边的牙齿都可见。眼睛长得比其他种类的鳄鱼较侧,当被灯光照射时,较大的短吻鳄的眼睛会发红光,较小的短吻鳄则会发绿光。这个方法可以用来于晚上寻找短吻鳄。它们的颜色多数为深色,并接近黑色,但颜色也非常取决于生活所接触的水。
短吻鳄亚科有2种,一种是北美的密河鼍 ,另一种是长江的中华鼍(扬子鳄)。
美国短吻鳄一般长约1.8米至3.7米,根据沼泽地国家公园的网站所说,出现于佛罗里达州的最大短吻鳄有5.8米长,最大的可超过1吨重。幼鳄间有黄色带纹,因保护较早,数量较多。
中国短吻鳄的外形和美国短吻鳄差不多,但比美洲短吻鳄小,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有“活化石”的美名。体长一般不超过1.5米,身体呈黑绿色,有暗淡的黄斑,腹面灰色,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长江下游的淡水地区。野外数量稀少,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扬子鳄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破坏了它的栖息地,以及乱捕滥杀等造成的。为我国被国际上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现圈养数量已超过2万尾。
②凯门鳄亚科体小型,凯门鳄是短吻鳄科凯门鳄属动物的统称,属于中小型鳄鱼,平均身长1.2米到1.8米。尾巴又长又厚,末端尖细,鼻子细长。身体布满了多骨的鳞边,颜色为黑色或褐色,还有一些浅色的斑记。凯门鳄张开嘴的肌肉不发达,咬力不如同等体型的真鳄属鳄鱼,一个成年男子就可以轻易让它张不开嘴,鳄鱼猎人都依据这一弱点来捕捉凯门鳄。
凯门鳄仅产于南美。共2属4种:短吻鼍[tuó]属,包括宽吻凯门鳄、眼镜短吻鼍;南美鼍属,俗称光脸凯门鳄,包括锥吻南美鼍及盾吻南美鼍两种。
(2)鳄科:
包括3属14种。吻短阔,上下颌齿列交错排列,下颌第4齿壮大,咬上颌的洼沟。典型的鳄属有11种,广泛分布于热带;鳄科与短吻鳄的区别很大,从外形上看,短吻鳄的头是U形的,而鳄的头是V形的。
(3)食鱼鳄科(长吻鳄科):1属1种。
长吻鳄又名恒河鳄、食鱼鳄,是长吻鳄科恒河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大的鳄鱼之一,身体修长,体色为橄榄绿色。上下腭特别细长,牙齿尖锐。恒河鳄仅产于印度,栖于印度北部江河。
四、蜥蜴目
蜥蜴目是爬行纲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多数为中、小型爬行动物。身体细长,有肩带及胸骨,有上下眼睑,但仅下眼睑可活动。舌扁平形,能伸缩,但无舌鞘。上下颌骨与骨缝相连,故口腔不能大幅度扩张。一般种类四肢发达5趾型,末端有爪,适于爬行和挖掘。少数种类四肢退化或缺失。
蜥蜴目多具长尾。壁虎类和某些蜥蜴的尾椎具有自断结构,当遇到危险时,尾肌收缩使尾椎与躯体断开。同时断下的尾部还有许多神经,落在地上仍能不断地跳动,从而吸引天敌的主意,而他们却乘机逃之夭夭。过一段时间,就又长出了一条新尾巴来。动物的这种自断和再生现象,是逃避敌害的一种手段,也是长期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结果,有了“分身术”,使自己能够转危为安。
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或穴居种类。蜥蜴目动物约4个亚目16科3750余种,除南极洲外,广泛分布于全球。中国已知约9科150多种。
1、鬣蜥亚目
背上有鬣鳞,略似楔齿蜥,均四肢完整,不少种类可以变换身体的颜色,并包括一些相貌最独特的蜥蜴。
包括美洲鬣蜥科、鬣蜥科、避役科。我国的属于鬣蜥科,鬣蜥科有不少小型种善于变换山体的颜色,颇似安乐蜥。我国属于飞蜥属和树蜥属,体侧有由5~7对延长的肋骨撑起的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具发达的喉囊和三角形颈侧囊。中国产2种,一为裸耳飞蜥,鼓膜裸露;一为斑飞蜥,尾背部无纵棱,鼓膜隐没于鳞下。分布于中国云南、西藏、广西和海南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拔700~1500米的森林中,常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在树上爬行觅食时,翼膜象扇子一样折向体侧背方;在林间滑翔时,翼膜向外展开。滑翔可改变方向,但不能由低处飞向高处。飞蜥以昆虫为食。卵生。在地洞或树洞内产卵,每产2~5枚;变色树蜥头大而略呈四棱锥形,体躯稍侧扁,颈背有一列直立的鬣鳞,状如马鬃,故又称马鬃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
避役科,身体侧扁,尾可扭曲成螺旋状,缠绕树枝。能根据不同的光度、温度、湿度等因素而变换体色故又名变色龙。避役科有4~6属85~158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向东至印度,少数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南部。
山西有鬣蜥科的草绿龙蜥、丽纹龙蜥。
2、壁虎亚目
含壁虎科、鳞脚蜥科、夜蜥蜴科、双足蜥科4科。我国包括10属30种,身体较小,扁平,皮肤柔软,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眼睑不能活动。尾可自行截断再生,多在夜间活动。壁虎科有不下90属900~1000种,为蜥蜴目第二大科,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岛屿和高山。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壁虎在光滑如镜的墙面或天花板上穿梭自如,他们捕食蚊、蝇、蜘蛛等小虫子而不会掉下来。以往人们认为,壁虎的四个脚掌上有神奇的吸盘,所以能够在如此光滑的表面行走自如。但事实当真如此吗?研究发现壁虎竟然是自然界的“应用物理大师”。它脚底的力量,来自于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分子引力。壁虎每只脚底部长着数百万根极细的刚毛,而每根刚毛末端又有约400至1000根更细的分支。这种精细结构使得刚毛与物体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从而产生分子引力。据计算,一根刚毛能够提起一只蚂蚁的重量,如果同时使用全部刚毛,就能够支持125公斤力。所以壁虎凭借这种分子引力能“飞檐走壁”。
壁虎科大壁虎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体型较大,>20cm,耳孔上缘疣鳞不聚集成丝,趾下具鳞,趾、指直,爪下有1列横鳞。背部粒鳞间杂以较大的疣鳞。攀瓣单行,微蹼,远端攀瓣前缘直,第1趾发达,无爪,其余各趾具爪。正中尾下鳞扩大,颏鳞正中1对狭长。
山西有两种:多疣壁虎和无蹼壁虎
3、石龙子亚目
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目。包括将近半数的蜥蜴,多有典型的蜥蜴体型,但也有些四肢退化,很多成员尾可自行截断再生。包括非洲蜥蜴科、蜥蜴科、美洲蜥蜴科、石龙子科4个科。我国主要是蜥蜴科和石龙子科,头顶均有大鳞。二者的区别是蜥蜴科的腹鳞近方形,石龙子的腹鳞近圆形。石龙子科包含蜥蜴1/3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大洋洲,为蜥蜴目第一大科。
山西有蜥蜴科的丽斑麻蜥、山地麻蜥;石龙子科的秦岭滑蜥、蓝尾石龙子、黄纹石龙子、南滑蜥、四线石龙子。
4、蛇蜥亚目
可能是蛇类的祖先类型,现存种类不多,但拥有一些现代和史前最引人注目的蜥蜴,其中包括现存唯一有毒的蜥蜴,现存最大的蜥蜴和史前最大的蜥蜴。
包括蛇蜥科、鳄蜥科、毒蜥科、婆罗蜥科、巨蜥科。
(1)蛇蜥亚科成员外形与蛇非常相似,但是有可以活动的眼睑,有耳洞,尾部可以自行截断。蛇蜥亚科中拥有本科体型最大的成员,其中棕脆蛇身长可达1.4米。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工王二近日在巡山护林途中,发现一条方形的蛇,并拍到珍贵的照片,经联系重庆自然博物馆黄永昭、西南大学王志坚等两栖爬行动物专家鉴定,该物种为蛇蜥。专家称,蛇蜥节至到2014年5月5日中国国内仅3种,脆蛇蜥、细脆蛇蜥和海南蛇蜥,主要分布于大陆长江以南及台湾省。
(2)鳄蜥科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头部较高,尾背面有2行大鳞形成的纵脊,舌短,很像缩小版的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包括分布在北美洲的3种,和我国的鳄蜥。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瑶山鳄蜥从175万年前出现至今,十足是史前的活化石,由于其体型像蜥蜴,尾巴扁扁的像鳄鱼,故得此名,在分类上则自成一属一种,十分珍贵。瑶山鳄蜥只在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存活,生长在山间溪流里,主要吃些小虫、小鱼和青蛙,数量只有几百只。
(3)毒蜥科包括北美洲的两种毒蜥,它们是现存仅有的有毒蜥蜴,珠毒蜥体长可达1米,生活于热带落叶林或灌丛地带,钝尾毒蜥体型几乎要小一半,生活于荒漠和干草原。
体形肥胖,头部略扁,体色醒目,背部灰白色或黑色,饰有斑驳错落的粉红色、黑色及黄色的斑点,背面有珠状小瘤,皮下有扁平的骨鳞,尾短而粗,具宽阔的深色环纹。背面和四肢外侧被有大的骨板。与毒蛇不同,毒蜥的毒牙不是在上颌而是在下颌。牙齿弯曲而基部膨大,下颌齿的前、后两面均有探沟,下唇腺特化成毒腺。
毒蜥都是行动缓慢的肉食动物,主要食洞穴中的幼鼠,也食鸟蛋等其它多种食物。人被毒蜥咬伤有痛感,但极少致命。
(4)巨蜥科
头小,头部无对称排列的大鳞;瞳孔圆形,眼睑发达。吻、颈均较长,舌平滑,细长而分叉,与蛇类一样可缩人舌基部的鞘内。通身背面覆以圆形或卵圆形鳞片,每一鳞片周围围以细粒状鳞;腹面鳞片四边形,横排成行;四肢强壮,指趾具发达的爪;尾长,尾肌发达,无“自截”能力,与鳄尾一样,是有力的“武器”。由于巨蜥体形较大,形状似鳄,故常被误认是鳄。
巨蜥都是肉食性动物,唯菲律宾产橄榄色巨蜥季节性地吃水果类。小型种类主要吃昆虫、小型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大型种类则嗜吃较大脊椎动物,包括山羊、鹿、野牛等哺乳动物,可在开阔地面或林间觅食,是陆地、树上捕食者,偶尔也可入水捕食。巨蜥都是产卵繁殖,交配前通常要先进行仪式化的雄性决斗,即一种竖立扭打的姿态。它们的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已知有有1属67种,主要分布于大洋洲,也见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诸岛最为多样性,包括最大与最小的种类。最小者如短尾巨蜥为小型沙漠种,全长23cm。
最大者科莫多巨蜥又叫科莫多龙,生活在所属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岛和邻近的几个岛屿上。一个成年巨蜥身长就可达3米以上,体重可达100千克。它们食量极其大,可以一次性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的80%的食物,那些没消化掉的能量将会长成尾部的脂肪。也许有了如此大的食量做基础,它们可以不吃不喝达3个月以上。
科莫多巨蜥通常生活在岩石或树根之间的洞中,每天早晨,它们就会准时地钻出洞来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觅食。它们的舌根部有着极其灵敏的嗅觉器官,同时,舌头上有分叉,能辨别气味,不断地吐进吐出,闻到范围在1000米之内的腐肉气味,即使在11千米外蜷缩不动的猎物都可被它们感知到。因而,科莫多巨蜥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摇头晃脑、吐舌头寻找食物。每次敏锐的轻弹,气息中极小的味道都会被收回口中。
科莫多巨蜥在捕食猎物时尤其凶猛,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强劲的尾巴只要一击便足以将猎物致命,然后用极其尖锐的利爪迅速地将猎物撕开,先掏食其内脏,再慢慢吃尽它们的肉。科莫多巨蜥不仅仅是一般的凶猛,它们超强的猎杀能力也是名副其实的强悍,颇具称霸天下的王者风范。
科莫多巨蜥从来不清洗自己的口腔,因而十分肮脏,它的唾液有许多高度脓毒性的细菌,因此被它咬过的动物会在三天之内因伤口引发的败血症侵袭身体而死亡。它下颚发达的腺体还能够分泌致命毒液,这种毒液能迅速降低猎物的血压,阻止体内的凝血,这样一来,猎物甚至没有时间挣扎就已经陷入昏迷了。另外,巨蜥不会放过任何猎物,被它们攻击的猎物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国拥有2种巨蜥:孟加拉巨蜥和圆鼻巨蜥,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孟加拉巨蜥:体型巨大, 身长90多厘米,仅尾部就有50厘米长。已达到10.2千克,头长,头部黄绿色,吻长,鼻孔斜状、呈长椭圆形,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位置;体背被细鳞,带有黄色斑点;四肢强壮;尾长、侧扁。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地,在中国云南地区仅发现过该种巨蜥的标本。
圆鼻巨蜥:体型巨大,一般全长1-2米,头窄长,颈长,鼻孔圆形,靠近吻端;头、躯干背面黑褐色,散有黄色纹,腋胯部间有黄色圆斑形成5条环纹;腹面黄色;四肢强壮;尾长、侧扁。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广西、广东、海南和云南的南部等地。据估计在许多地方都有较大的数量,但无确切的种群数据。
五、蛇目
今天我们看的蛇是蜥蜴的近亲,它们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新的物种——蛇。最早的蛇类化石出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距今大约有1.3亿年。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万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全身布满鳞片,分为头胸腹,腹部紧贴地面,扭动身体向前爬行。蛇类行动之敏捷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我们都知道蛇是没有脚的,没有脚的蛇为什么能行走如飞呢?原来蛇的运动不是靠附肢而是靠它的腹鳞。蛇的腹鳞呈长椭圆形,横贯腹面,互相之间呈覆瓦状排列,在腹鳞之下具有发达的皮肌和肋皮肌。当皮肌和肋皮肌收缩—舒松时就牵引得腹部鳞片运动,使蛇可以行动,就这样腹鳞不停地运动,蛇也就“行走如飞”了。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大的蛇是蟒蛇,分布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5米,最长的记录是印尼捕获的网纹蟒,长14.85米,重447公斤,取名桂花。此前,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所记载和公认的世界最长蛇是一条身上花纹呈网状的大蟒,身长10.23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杀。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可达5米多。
二、蛇的习性
1、冬眠
蛇要冬眠,因为蛇是变温动物,外界温度高,则其体温高,外界温度低,则其体温低。当外界温度低于15℃时,它们为了抵御严寒,就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状态,度过冬天。
为何不通过取食来获取能量提高体温呢?因为蛇是肉食性动物,同时更是冷血动物,它们耐饥饿能力强,取食其他动物所需食物的五分之一就能让它们存活,多数时候都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它们不通过食物,而是借助阳光来产生体热。大家听说过蛇晒太阳,就是借助阳光提高体温。
2、取食
蛇的取食分两种,一种是先咬死或毒死,然后吞食,例如毒蛇类;一种是先将猎物缠绕窒息而死再吞食,例如蟒蛇类。
蛇的嘴的大小可随食物大小而变化,可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它们没有胸椎,不连胸肋,下颌通过活动的方骨与脑颅相连,能使上颌极度张大到130°,左右下颌骨由韧带相连,可向两侧展开,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头骨脱位分裂为几块,通过肌肉伸缩,促使比自己大很多的猎物推向胃部。它的气管长,吞食时,肌肉牵引,把喉头伸出口外,这样吞食的时候不影响呼吸。吞食时先从食物的头部开始,这样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蛇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需要15分钟左右。通过扭动身体弄碎卵,再将骨头或卵壳吐出。
蛇的舌头是它独特的“环境探测器”,常不停地伸缩、抖动探知周边的环境。舌头伸出口腔,各种微粒和气体就粘附在舌头上,舌头缩回口腔,将这些物质送到口腔上部的“犁鼻器”,犁鼻器的神经系统将感受到的信号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再对环境变化做出判断。
蛇吃足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
3、颊窝
蝮亚科的蛇,如蝮蛇、尖吻蝮、烙铁头、竹叶青等,在头部两侧,鼻孔与眼之间,位置相当于颊部的凹陷,叫作“颊窝”。颊窝的内室以小孔与外界相遇,其内保持着与周围环境气温相同的温度,颊窝外室则朝向发出温热的物体,以接受它发射出来的热射线。结果,颊窝膜两面的温度不同,在膜上形成一个温差电动势,通过神经传导到中枢,产生感觉。颊窝不仅能在一定距离内分辨出摄氏千分之几度的温差,而且还能确定发射热射线物体的位置,所以颊窝又叫“热测位器”。响尾蛇的颊窝不仅能感知比周围气温高的物体,也能感知比气温略低的物体,其精确度可以察觉出与周围气温只有摄氏千分之几度(0.003℃)的变化。具有颊窝的毒蛇,如尖吻蝮,夜间有扑火的习性。
4、消化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摩擦帮助消化。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近一周时间才能消化完毕。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于这种消化液,但更多的是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以蛇为食的蛇体内有种特殊的霉,使它们不受毒液的侵蚀。蛇充分消化后,骨骼也无残留,只有像鸟羽、兽毛等不能被消化而随粪便排出。
5、蜕皮
蛇类有换皮的习性,蛇皮是一层叠一层的,蛇鳞是紧密相连的,新旧蛇皮紧紧相连,蛇类蜕皮的过程就像把袜子从脚掌褪出的情况一样。蜕皮前覆盖眼睛的鳞片会变模糊,蜕皮可修复破损处,消除寄生虫。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蜕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蜕皮,不死脱层皮。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讳杀死,认为若杀死蛇,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若在家中发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送到山谷中,求其别再回到人家中。
6、寿命
不同蛇的寿命不同,一般情况下,小型蛇类寿命在2-5年,中型蛇类5-12年,大型蛇类10-20年,蟒蛇可活到30-40年,甚至更长。
7、行进方式
蛇的行进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运用身体蛇行,以“S”型的方式向前推进。蛇利用腹部与地面产生摩擦。如果在玻璃下方观察蛇的行进,可以看见其腹部鳞片的移动和滑行。它们的脊椎有将近五百块的椎骨,让其成为世界上最灵活的生物之一。
在十分炎热的沙地的蛇行进时,将头部抬起,身体前半部分离开地面,单侧斜行,一次只让身体的两个点接触沙地,利用上背部重复运动,尽可能不让身体与灼热的沙地接触。
8、分布
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都有蛇的分布,各种生态环境中都有蛇的身影。热带雨林的蛇种类最多,因为那里食物充足、气候恒定,适合蛇类生存。草地占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但这里适合蛇类的食物较少,而猎食者如蛇鹫等却很多,因此这里的蛇种类较少。沙漠覆盖地表30%的土地,这里蛇的种类繁多,数量也很惊人。世界上约有50种海蛇,我国近海产大约20余种,海蛇都有毒。
三、蛇的分类
全世界有18科3500多种,中国有10科240多种。分别是盲蛇科、盲蛇科、盾尾蛇科、闪鳞蛇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海蛇科、蝰科、蝮科。广泛分布于中国全境,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东洋界,表现出由北到南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的分布趋势和特点。
1、盲蛇科
为最原始的蛇类,形似蚯蚓,多具后肢带。全身均匀覆盖覆瓦状圆鳞,无腹鳞,眼隐于眼鳞之下,似小黑点,视线差。多营穴居生活,食蚯蚓、白蚁等。分布于南美、墨西哥、巴哈马群岛、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并从欧洲东南延伸到亚洲南部,已知5属约200种。2008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蛇类,长度不足1厘米,生活在巴巴多斯岛上,这种蛇看起来就和意大利面条一样。我国华南地区及台湾省、大洋洲等热带地区产2属4种。最小的蛇是钩盲蛇,又名入耳蛇,是蛇目盲蛇科下的一种无毒蛇种。
2、蟒科
本科的蛇为无毒蛇,均比较原始,肛孔两侧有一对爪状的后肢遗迹,雄性更为明显。体型均极大。但有个别小,如别名“土棍子”的沙蟒,其成体一般长仅30余厘米。雌蟒有孵卵习性。
桂花,实际是一条巨蟒的名字。身长14.85米,体重447公斤。这是近100年来人类发现的最长、最大的蛇,也是世界上所知最长、最大的蛇。这条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当地人将它捕获后卖给了公园,公园的管理人员将这条大蛇取名为“桂花”.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温柔,但据说“桂花”的大口一旦张开非常吓人,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整整一个人。
全世界现存8属28种。我国仅2属2种,分别为蟒和沙蟒。蟒属分布于华南和西南诸省;沙蟒属分布在西北各省,内蒙古自治区仅产1属1种。
3、游蛇科
游蛇科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
山西有黄脊游蛇、赤链蛇、团花锦蛇、白条锦蛇、红点锦蛇、棕黑锦蛇、黑眉锦蛇、玉斑锦蛇、虎斑颈槽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锈链腹链蛇、乌梢蛇、王锦蛇、黑头剑蛇、刘氏链蛇16种。
4、眼镜蛇科
眼镜蛇科头部椭圆形,身体修长,尾圆柱形,外形上与毒蛇不易区别;但上颌骨较短,水平位,不能竖起;前部各着生一枚大的前沟牙(通常毒牙后还有数枚发育中的细沟牙,为预备毒牙),前沟牙直立不能活动,当闭颌时毒牙置于一个位于上颌骨与唇侧之间的牙鞘中。在较大的毒牙后还在翼骨、腭骨和齿骨上着生有较小的牙齿。
眼镜蛇科有44属186种,有一半左右的种类产于大洋洲。此外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欧洲没有眼镜蛇科。
主要为神经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许多剧毒蛇种,如内陆泰攀蛇(细鳞泰攀蛇)、黑曼巴蛇等,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我国有4属8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如金环蛇、银环蛇、丽纹蛇、眼镜蛇、眼镜王蛇。其中眼镜王蛇全长可达6米,为最大毒蛇。
千百年来,印度眼镜蛇是印度耍蛇人的“法宝”,印度一直活跃着耍蛇人这个群体,他们走街串巷或在街头摆放着几个大小不等的竹篓。当耍蛇人吹起笛子,剧毒的眼镜蛇一条条晃悠悠从竹篓里钻出来,居然能按着笛声的节拍如痴如醉地摇头摆尾狂舞起来,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遭到打扰时,它向后跃起,伸出肋骨,形成一种准备反击的阵势。
耍蛇人为什么不怕毒蛇?他们又是怎么操控眼镜蛇跟着笛声一起摇摆的呢?有人说是提前把蛇牙拔掉了,但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在印度教中,蛇被视为神的化身。眼镜蛇被印度人当作善蛇。印度有很多的蛇庙,香火很旺盛。所以印度人是断然不会把眼镜蛇的毒牙拔掉。不过,如果不幸被蛇咬了,药还是要涂的。
印度的耍蛇人利用胡椒、鹿茸和两种特殊植物的叶子研粉,再配以泉水和其他调料,拌成能控制眼镜蛇舞步的灵药。除了药物本身外,这些起舞的蛇都经过训练。盘在地上时,能敏锐地感觉来自地面或空气中极细微的振动。
当耍蛇人发出特定的信号后,蛇会从竹篓里爬出,跟随者耍蛇人的笛声而起舞。不过蛇并不是真的会跳舞,蛇听不见任何声音,而是追随笛子的颤动及笛声在空气中的震动而摇摆,而不是耍蛇人演奏的音乐。
5、蝰科
头三角形,无颊窝,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一对长而弯曲、中控的管状毒牙和几对后备毒牙,毒牙通常是封闭的,看不见外沟。静止时毒牙卧倒与上颌沿平行,张口咬物时,上颌骨连同毒牙竖立,这是一种随意运动,蛇可以控制两侧同时竖立或者仅一侧竖立。毒素是十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在组成上有许多变化,为血液循环毒蛇。我国有2属4种。
响尾蛇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响尾蛇典型特征是尾部的响环,响尾蛇的响环像一串干燥的中空串珠,摇动时响环会互相摩擦震动空器发出嘶嘶声警告入侵者。这些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响环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脱皮慢慢增加,响环越长串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大,这也表示这只响尾蛇的年纪越大,刚孵出的幼响尾蛇尾部只有一个响环,因为无法发出警告声音因此碰到入侵者都会毫无预警的发动攻击。
响尾蛇的攻击距离可以达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二,它们会以毒素快速压制猎物,而非紧压。这些毒素可以令猎物立即痳痹或死亡,再循着气味跟踪中毒的猎物吞食。响尾蛇即使死后一小时,即使已经被人击毙,甚至头部切除后,仍有咬噬的能力,可以弹起施袭。这是因为即使响尾蛇死亡,其它身体机能已停顿,但只要头部的感应器官组织还未腐坏,一个小时内,仍可探测到附近15厘米范围内发出热能的生物,并自动做出袭击的反应。
大多数的响尾蛇的毒素都是具有破坏血液组织的功能,会大量侵蚀血液中的血小板,导致血液无法凝固产生严重内出血。但有的反而会让血小板大增,让主要血管中的血液凝成果冻状,使得血液的流动受阻而导致血管破裂。毒液进入人体后,产生一种酶,使人的肌肉迅速腐烂,破坏人的神经纤维,进入神经系统后还能致使脑死亡
王蛇、走鹃、猪及鹰都是响尾蛇的天敌。
6、蝮科
头三角形,在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颊窝是一种红外线感受器,可感知周围0.001℃的变化,从而准确捕食。管牙类,毒牙较短。我国已知6属19种左右,常栖息于中低海拔树林腐叶里、近水边潮湿地,常于树根部及石块边盘成一团,人往往因休息坐于树石被咬;在台湾称为百步蛇,大陆称为七步蛇、五步蛇。性格较温顺,攻击性比眼镜蛇低,但比蝰亚科的成员攻击性高。
山西有三种,分别是短尾蝮、中介蝮、菜花原矛头蝮。
相关知识
爬行动物怎么分类?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与爬行动物红色名录
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类他们的分类依据。
爬行动物概述
爬行动物简笔画图片大全 爬行动物简笔画图片大全小动物(3)
爬行动物都有哪些
爬行动物课后练习
心理学解梦梦见爬行动物有什么寓意?梦见爬行动物预示什么?
爬行动物图片 动物图片爬行动物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网址: 爬行动物分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59180.html
上一篇: 拍宠科普:新手如何入手宠物乌龟? |
下一篇: 介绍市面上最常见的 3 种水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