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海洋科普(705) | 动物世界—斑鳖

海洋科普(705) | 动物世界—斑鳖

本文来自 动物世界(ID:iltawcom)

斑鳖

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龟类之一,长度可达1米以上,重量在70公斤,甚至更大。斑鳖已有2亿7千万年的历史,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目前仅存极少数个体。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Sauropsida

目: 龟鳖目 Testudines

科: 鳖科 Trionychidae

属: 斑鳖属 Rafetus

种: 斑鳖 R. swinhoei

在古代,班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古人称之为癞头鼋。

曾生活在南京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过斑鳖。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说:“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由于肆意捕杀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1972年以来,未发现任何野生个体。

目前可确认的尚存活的个体仅有两只。苏州动物园有一只雄性;长沙动物园有一只雌性,迁至苏州动物园实施人工繁殖,2019年4月13日,该雌性斑鳖在人工受精过程中去世。

另外,苏州西园寺放生池内有一雌一雄两只,雄性(名为方方)已于2007年8月死亡,雌性并未实际观测到。

上海动物园和北京动物园的两只个体分别于2006年底和2005年死亡。

另外有消息说美国研究人员在越南北部观察到一只野生斑鳖。越南河内还剑湖中尚存一只,传说曾背负顺天剑送给越南后黎朝黎太祖,助其夺取天下,但也有学者认为该鳖是单独物种,称其为“还剑鳖”。当地时间2016年1月19日,还剑湖中的斑鳖被宣布死亡。

斑鳖在1873年的始被西方科学界认识,大英博物馆的龟类专家约翰·爱德华·格雷描述罗伯特·史温侯从上海寄往的斑鳖标本并命名为Oscaria swinhoei描述,同时形容斑鳖为从未被发现的鳖科物种。

虽然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长期以来斑鳖一直被误认为是鼋或中华鳖。

由于被认为是其他物种,人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斑鳖的悲剧不断发生。

2005年10月,北京动物园的雌性斑鳖离世,距离它从“鼋”正名为“斑鳖”仅一年。

2006年12月16日,在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馆内,一头斑鳖始终未能得见任何同类,在游客投掷的硬币的包围中,孤寂地终其一生。其时,距离为它“验明正身”还不到3个月。

苏州动物园园长陈大庆介绍,苏州动物园的这只斑鳖解放前就在这儿了,“苏州动物园建园前是一所古老殡舍,俗称‘昌善局’,专供有钱人家寄存尸体棺木。原昌善局内有园林,旱船、假山、亭榭及池塘等一应俱全,苏南地区的居民素有购买龟、鳖、鱼等在寺庙水池中放生的传统习俗,现存的斑鳖就是在解放前所放生的。”

“1954年建园时,还有大小不一的十余只斑鳖,遗憾的是,当时把它当成了另一个物种-鼋,而且也没有对其很好地采取保护措施,至今只存活一只了。”1993年,陈大庆刚到苏州动物园工作时,就只剩下这只斑鳖。“它的裙边少了一块,是以前和其他斑鳖打架被咬掉的。

斑鳖已知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太湖、云南红河流域的个旧、元阳以及建水县。 中国最后一个已知野生个体于1998年在红河之间的元阳及建水县被发现,后获释放。现时已知只有在越南和中国三个的存活个体,分别在越南河内的还剑湖和山西市社,以及在中国苏州动物园的一个个体。 在北京动物园的个体于2005年去世,而另一个于2006年在上海动物园去世,两个个体皆为1970年代在个旧捕获。 在1999年、2000年和2005年一只斑鳖于还剑湖多次被大量的观众观察到和拍摄记录,被认为为还剑湖唯一一只斑鳖。它因为外部溃疡于2011年4月被抓获送往治疗。 2018年4月12日,龟鳖保育组织TSA(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urtle Survival Alliance )于官网宣布在越南宣汉湖发现现存第四只斑鳖,并通过环境DNA测定存在。

若发现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编辑:雷雪雯

审核:潘云智,林奇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海洋科普(1964)| 袖扣海兔螺:穿花衣的珊瑚收割机
6.8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的总结[海洋知识科普心得分享活动]
潮说100|海洋野生保护动物知多少?
海洋科普
昆明周边游:石林冰雪海洋世界探秘
两栖爬行动物世界的呆萌笨和小清新
超级可爱花栗鼠 动物世界 动物科普 动物趣事 反转搞笑 动物
会控制动物的可怕寄生虫!养宠物一定要注意!
有趣的海洋动物知识
【蓝色科普

网址: 海洋科普(705) | 动物世界—斑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8440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龟种类名称图片大全(常见宠物
下一篇: 科学网—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生态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