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正常年份生猪平均年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猪肉年消费量在5500万吨左右,均占全球的50%左右。
在猪的品种数量上,我国也是位居世界前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年版)》共收录了130个猪的品种,其中地方品种83个(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太湖猪、荣昌猪、宁乡猪、两广小花猪、香猪等),培育品种(含家猪与野猪杂交后代)25个,培育配套系14个,引入品种6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巴克夏猪),引入配套系2个(斯格猪、皮埃西猪)。
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品种在数量上占比93.85%,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出栏的肥猪中,国外品种占比超过90%。这不是养猪人崇洋媚外,而是国外品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料肉比低,要比养国内品种更容易赚钱,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途径。
一是国内生猪育种专家要加把劲了,尽快突破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培育出自己的瘦肉型良种猪,目前在蛋鸡领域,国内品种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白羽肉鸡领域,国内品种也出现重大突破,去年至今审定了圣泽901、文明2号、沃德188三个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预计到2035年市场占有率会超过60%,猪的市场体量最大,但在育种上不应该垫底。
二是消费升级推动。老百姓愿意用更多的钱去买土猪肉、生态猪肉,只有如此,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料肉比高、肉质香的国内品种猪肉才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