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产养殖中的鱼病防治措施
王国栋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产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产养殖效益。但水产养殖效益会受到鱼病防治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深入研究常见的鱼类病害并采取合适的防治手段,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1 水产养殖中出现鱼病的原因
1.1 水质不符合要求
如果水产养殖的水质不符合要求就可能会导致鱼类出现疾病,例如若水域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或水质存在富营养化等问题就会导致鱼类出现感染等情况。
1.2 滥用药物
大多数水产养殖者都会通过喷洒杀菌药物以及杀虫药物等方式清理池塘,但部分水产养殖者没有控制好药物用量,对鱼类产生了较大影响。
2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鱼病
2.1 寄生虫类鱼病
寄生虫类鱼病即寄生虫感染引发的鱼病,主要包括车轮虫类鱼病、小瓜虫类鱼病等,不同鱼病的发病原因与症状不同。第一,车轮虫类鱼病。车轮虫类鱼病对鱼苗的危害较大,多出现在每年的5月~8月。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体表与鳃上,所以会导致发病鱼类出现头部和嘴部变成白色、皮肤变成黑色等症状。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发病鱼类也会出现神情不安、食欲下降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发病鱼类死亡。第二,小瓜虫类鱼病。小瓜虫类鱼病又被称之为白点病,主要寄生在鱼类的体表与鳃上,会对鱼类的组织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导致鱼鳍裂开。第三,指环虫病。指环虫病是由诸多病原引起的寄生虫性鳃病,主要包括鲢指环虫病、环鳃指坏虫病、鳃片指环虫病等类型,会导致发病鱼类产生大量的鳃丝黏液甚至导致发病鱼类无法正常呼吸。
2.2 非寄生虫类鱼病
在进行水产养殖时鱼类不仅会受到寄生虫的影响,也会受到物理因素、化学药品以及有害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鱼类会出现非寄生虫类疾病。第一,若在养殖、捕捞以及运输过程中造成鱼类擦伤、压伤就可能会导致鱼类出现肤霉病、赤皮病等继发性鱼病。第二,在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鱼类可能会出现氨氮中毒等情况,且在发病过程中鱼类会出现焦躁不安、鳃部变黑等症状。其次,如果鱼饵在鱼塘中大量堆积可能会导致鱼类出现氨氮中毒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鱼类会出现间断式游动甚至死亡等症状。第三,养殖水域中存在铜绿微囊藻、裸甲藻、三毛金藻等有害藻类,可能会导致鱼类出现疾病。
2.3 细菌类鱼病
细菌类鱼病指的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疾病,可能会造成严重损失。其中病毒性鱼病主要包括青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以及鲤鱼痘疮病等类型,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细菌性鱼病有烂鳃病、打印病等类型,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真菌性鱼病主要包括鳃霉病、肤霉病等类型。
3 水产养殖中鱼病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定期清理鱼塘。水产养殖者在放养鱼种之前需要全面清理鱼塘并对鱼塘进行消毒处理。在清理鱼塘时水产养殖者需要有效清理鱼塘中的杂草与泥土并对池埂进行暴晒处理,从而促进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同时,水产养殖者需要在池塘底部铺洒适量的生石灰,从而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3.1.2 做好苗种消毒工作。在引进新的鱼苗之前,水产养殖者需要对鱼苗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鱼苗不携带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首先,水产养殖者需要根据鱼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例如,若是草鱼鱼苗就需要在鱼苗的腹部注射灭活疫苗或进行浸浴处理,鲤鱼鱼苗需要采用药浴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过程中水产养殖者需要按照15g/m3这一比例将鱼苗放置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或按照30g/L比例将鱼苗放置在氯化钠溶液中,并根据鱼苗的身体状况以及水质变化情况控制浸浴时。
3.1.3 做好饲喂工作。在饲喂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饲喂时间以及饲喂质量,从而降低鱼类出现疾病的几率。一方面,水产养殖者可以在早上8点~9点这一时间段进行一次投喂并在下午3点~4点这一时间段进行一次投喂。另一方面,水产养殖者需要确保饲料的新鲜程度、干净程度、营养程度都符合要求。
3.1.4 做好针对性预防工作。第一,做好车轮虫病的预防工作。车轮虫病多发生在有机质丰富且底质恶化的池塘中,所以若想预防车轮虫病就需要定期利用氧化型底改等方式促进鱼塘底部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减少车轮虫的数量。第二,做好小瓜虫类鱼病的防治工作。小瓜虫类鱼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中,所以在养殖成鱼过程中若想预防小瓜虫病就需要在小瓜虫病的易发季节连续投喂含有槟郎、贯众、雷丸以及乌梅等中药的饲料,从而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第三,做好烂鳃病的预防工作。烂鳃病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多发生在4月~10月份,且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粘细菌的滋生源。所以水产养殖者需要在池塘中定期泼洒二氧化氯等药物,降低鱼类出现烂鳃病的几率。
3.2 池塘成鱼养殖过程中的治疗措施
3.2.1 车轮虫类鱼病治疗措施。如果发现鱼类出现车轮虫类疾病就需要利用以下方式进行治疗。第一,水产养殖者需要按照15g/m3这一比例利用高锰酸钾药液对发病鱼类进行30min的药浴处理。第二,水产养殖者可以按照0.5g/m3硫酸铜与0.2g/m3硫酸亚铁这一比例配置药剂,之后将药剂泼洒到池塘中,从而消灭池塘中的寄生虫。第三,水产养殖者可以根据0.4g/m3这一比例将苦参碱溶液泼洒到池塘中,从而消除寄生虫。
3.2.2 小瓜虫类鱼病治疗措施。小瓜虫类鱼病主要是由感染小瓜虫造成的,会导致鱼类皮肤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鱼类也会出现体表组织充血、无法正常觅食甚至死亡等情况。所以,水产养殖者一旦发现小瓜虫类鱼病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避免疾病进一步扩散。首先,水产养殖 者 可 以 在 一 米 水 中 泼 洒12mL/667m2~20mL/667m2的特效杀虫灵,在间隔4h后在一米水中泼洒62mL/667m2~100mL/667m2的高聚碘。其次,水产养殖者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中药,例如野芋叶、土荆芥等,从而促进鱼类的恢复。
3.2.3 指环虫病治疗措施。在治疗指环虫病时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则。首先,若存在原虫感染等情况就需要在一米水中泼洒100g/667m2甲苯咪唑溶液,从而达到良好的杀虫效果。同时,水产养殖者可以将250g硫酸铜、250g硫酸亚铁混合起来(每667m2一米水的用量),之后利用混合药液进行杀虫。其次,在杀虫第二天需要在一米水中泼洒250g/667m210%聚维酮碘,从而全面消毒。
3.2.4 烂鳃病治疗措施。鱼类若感染柱状黄杆菌就会出现烂鳃病,且烂鳃病的发病率较高、传播速度较快,可能会导致发病鱼类出现食欲下降等症状。所以水产养殖者需要做好疾病治疗工作,从而控制烂鳃病的传播范围。例如,水产养殖者可以在每50kg饲料中添加200g渔经虫克并连续投喂2次,从而促进发病鱼类的恢复。
3.2.5 打印病治疗措施。在产气单胞菌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下,鱼体表面会出现炎症与溃疡症状。例如,发病鱼类的体表会出现椭圆状的红斑,可能会导致发病鱼出现鳞片脱落、表皮腐烂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发病鱼类衰竭死亡。若想治疗这种疾病就需要按照150mL/hm2这一比例在池塘中泼洒金碘,消灭鱼塘中的细菌。同时,水产养殖者需要在饲料中掺加适量的免疫VC、免疫多糖以及参舒康并连续投喂5d,从而促进发病鱼类的恢复。
4 结束语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鱼类出现病害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水产养殖者需要增强鱼病防治意识,通过清理、消毒等工作控制鱼病发生率。同时,水产养殖者需要创新养殖模式并根据常见鱼病的特点与发病原因采用合适的鱼病治疗措施,从而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增加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 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第三版)
鱼病防治,基础知识是关键
鱼病防治技术讲义
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水质的五个主要因素及调节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鱼也有“脾气”?浅析鱼类攻击行为
《鱼病防治关键技术及实用图谱》【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春季几种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网址: 浅析水产养殖中的鱼病防治措施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90687.html
上一篇: 鱼病常见的预防措施 |
下一篇: 鸟类科普(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