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

1、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第一章 鱼病防治基本知识 鱼类和所有的生物一样,当环 境发生改变,鱼类不能适应,或者 鱼类自身的机能因其他原因引起变 化而不能适应环境时,就会引起鱼 类疾病的发生。因此鱼类患病是机 体和外界环境双方作用的结果,前 者是致病内因,后者是外因。第一节 鱼病的分类 一、由生物引起的鱼病 (1)由微生物引起的鱼病,包括有病毒、细 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引起的鱼病。 (2)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包括原生生物、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 二、由非生物病因引起的鱼病 (1)机械损伤; (2)物理性刺激,池水物理性质不良; (3)化学性刺激,池水化学性质不良; (4)饥饿、营养不良或过剩。 第二节 鱼类发生疾病的原因 一、引起鱼类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1)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 主要为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 池水的PH值以7.0-8.3为好,如低于5或超过9.5就会引 起鱼类的疾病甚至死亡。 另外,底质淤泥中含大量营养物质,通过细菌分 解,不断向水中释放,对水质的影响也很大。 (2)养殖水体水温因素: 鱼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

2、改变。 鱼苗阶段水温2;鱼种阶段 4; 成鱼阶段 5;温差过大,会导致鱼类的死亡。 二、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 养殖密度越高,不断地投饵和施肥使水体 环境越来越差,易发生流行性疾病。 (2)管理不当: 人工投饵不科学,使鱼类饥饱不匀; 施肥不当也可能会引起水质的恶化; (3)机械性损伤: 在拉网、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极 易损伤鱼体。受伤的鱼体若未经消毒,下塘后 极易被细菌和霉菌等感染,同时也易受寄生虫 的侵袭而患病。三、生物因素水环境差+鱼体抗病力下降=鱼病 各种致病生物侵袭鱼体而致,这些致 使鱼类生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 、原生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 物等。此外,有些生物能直接吞食或危 害鱼类,如老鼠、水鸟、水蛇、凶猛鱼 类、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等,统称 为鱼类的敌害生物。(1)病原体的来源 水源 进水后,水源中的病原体进入 池塘,病原体在池塘中遇到合适的环境 ,即会侵袭鱼体引发鱼病。(2)病原体的传染力 传染力是病原体可在一个宿主体内定 居、繁殖后引起疾病的感染能力。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繁殖后及时排出宿 主体外,并转称到另外的宿主体

3、内才能 继续存活,这种能力的大小即为病原体 的传染力。第三节 鱼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一、鱼病查询(1)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清塘、养殖的种类、来源、密度,放养前是否消毒及 用什么消毒。投饲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施肥的种类和数 量。 (2)有关的环境因子 有没有污染源、水质(水色、透明度、氨氮、亚硝酸 盐、溶解氧等)水温变化情况、底质情况、是否漏水、鱼 池的大小及水深、鱼池中是否有作为某种鱼类寄生虫的中 间寄主和终末寄主等。 (3)发病情况和曾经采用过的防治措施 发病时间;是否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同时发病 。病鱼的异常,每天死鱼的尾数,曾经采取的治疗方法等 。二、鱼体检查 由外到内;先用肉眼检查(简称目检),然 后再用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 (1)体表检查 先用肉眼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睛 、鳃盖、鳞片、皮肤、鳍,有无充血、发炎、 颜色变白或变黑、黏液增多、皮肤粗糙、肿胀 、溃烂、小点、增生物、眼睛浑浊、眼球突出 、鳞片竖立、腹部膨大、鳍条破碎、残缺不全 、畸形、肛门红肿等异状及肉眼可见的大型寄 生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进一 步用显微镜检查。镜检的方法是在载玻片上加 一滴清水

4、,刮取病变部位,盖上盖玻片,先用 低倍镜检查,再用高倍镜检查。(2)口腔及鳃检查 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及鳃有无充血、发炎、 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颜色变成深浅不一、鳃 丝腐烂及大型寄生虫(如中华蚤,锚头蚤)等 ;然后再刮取病灶部分黏液或剪取少量鳃丝, 进行镜检。 (3)内脏检查 是否有腹水,有无大型寄生虫(如舌状绦 虫等)及胞囊。腹膜、肠系膜、脂肪组织等是 否有血,各内脏有无异状。然后检查肠,看肠 内有无食物,黏液多否,肠壁是否充血、发炎 、有无白色小点、有无大型寄生虫等;然后取 可疑部分及病变部分镜检。进一步检查肝、脾 、肾、胆、鳔、心脏、脑、肌肉、骨骼等。对 于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还要对 食物、池水、鱼体进行分析。(4)注意事项供检查用的病鱼最好选症状明显、尚未死亡 ,或刚死亡不久的。 尽量多检查几条鱼,因为每条鱼病的种类及 严重程度不相同,还可能并发几种鱼病。 查询病情、病因应根据病鱼症状有重点的进 行。 如一口鱼池中同时发生几种鱼病时,应根据 各种病情的严重程度几危害性抓主要问题先解 决。 所用过的工具(剪刀、镊子等)都应洗干净 ,以免互相传染。?第四节 鱼病主要防病措施

5、1、对引进的苗种进行隔离及消毒,严禁携带 病原。 2、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实行生态综合防治。 (1)制定合理的养殖模式,放养健康苗种, 做好前期的强化培育工作。 (2)保持水质处于良好状态是预防疾病发生 的主要手段。 (3)预防疾病必须与科学投饲给合起来。 (4)日常管理与疾病预防相结合。3、防重于治,做好疾病的预防,是 鱼病防治的关健。 (1)预防疾病就是在水生动物尚为 健康时进行,如果已经发生轻微疾 病或有个别死亡,此时用药则为治 疗行为。预防有用药和不用药之分 。 (2)疾病的预防应贯彻于养殖生产 的各个环节中,就是说养殖生产从 开始到结束,每一步操作都要考虑 到疾病的防治。主要防病措施可概括为: “四消四定”:“四消”即池塘水体、鱼种鱼体、饲料食场和 工具消毒;“四定”即投喂饲料要定时、定点、定质、定 量。一、池塘水体消毒: 池塘水体是鱼类栖息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的 隐藏和滋生场所,直接影响到鱼体健康。网箱 养殖虽然难以用药物消毒,但也应做好饲养管 理,减少水体污染,防止塘底老化。海水、淡 水池塘每年冬天可用药物清塘,特别是饲养肉 食性鱼类更为必要。能放干水的塘,应该放干 水,清

6、除塘底腐植土,让阳光曝晒,达到消除 病虫害的目的。药物清塘可使用二氧化氯、生 石灰、茶粕、巴豆、鱼藤精等。二、鱼种、鱼体消毒:经过消毒的鱼塘或水体,在放养鱼种 时,应进行鱼体消毒,以免带进外来的 病原体。网箱养鱼也不例外,应在放养 前进行鱼种鱼体消毒。可用海龙高效碘 ,菌毒双克等浸洗消毒。 三、饲料食场消毒:饲料要求新鲜,食场消毒很重要。食 场(食台)周围常有残饵沉积,腐败发 酵。滋生病原体,引发鱼病的发生,除 了勤消除残饵外,每日消毒食场1-2次。 食台5-7天清洗曝晒或放入海龙高效碘溶 液中浸洗消毒。四、工具消毒: 包括捞网,拉网,鱼筛等,在发病池塘使用 过后,都要消毒,以免暴发流行病。消毒的方法,一是曝晒,二是用1ppm“稳定 二氧化氯”、“高效碘”溶液浸泡30分钟。 “四定”的关键是定质:即饲料要新鲜、优质这 是提高鱼体对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科学的饲养管理:1、控制放养密度;2、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3、控制病原体的传播。第四节 防治鱼病用药的注意事项一、怎样确定药物使用剂量(浓度)? (1)药物使用剂量根据不同品种和规格而异。 如使用漂白粉消毒鱼种采用10ppm,夏花则用5p

7、pm。敌百 虫对鲤科鱼(青、草、鲢、鳙)很安全,而对鲈鱼、鳜鱼、淡水白 鲳不安全,常用药物浓度(晶体敌百虫0.5ppm)即会引起死亡。 (2)一般选择对病原体最低的有效剂量。 (3)在低温和水质较肥时,药物用量应适当提高,反之则适当减 少。(菊酯类药物除外) 消毒剂的种类很多,使用时应注意选择。二氯、三氯对水体中的藻 类杀伤力强,用量大或两次以上使用会使水质清瘦,二氧化氯和碘 制剂应用面广,禁忌少。同一水体的消毒应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的种 类。 二、鱼类病原体对药物会不会产生抗药性? 长期使用一种药物治疗鱼病,往往会使药效减弱,甚至完 全失效。这是因为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为避免病原体对药 物产生抗药性,治疗鱼病时宜采用几种药物交替使用。三、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 (1)使用药物时,根据病因和发病部位来决定治 疗方法。视水温、鱼的忍耐度等灵活掌握。 (2)鱼种浸洗注意事项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首先分别将药物溶解 ,再倒入消毒容器内。消毒容器最好用木桶、 陶瓷水缸或小船的船舱。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鱼种的健康情况和水温 的高低来定。水温高,浸洗时间要相应缩短; 反之,浸洗时间长些。一般要

8、10-30分钟。浸洗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浸洗时,不可太密,以防缺氧死亡。(3)在泼洒是应注意事项首先应正确丈量水的体积,计算出总用药量, 此外,有些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如敌百虫不能 和生石灰混合使用,有些药物保管不妥或过长 ,容易失效。因此,药物最好是现买现用。 泼洒药物同时,最好不要投喂饲料,一般要求 先喂食,后泼药。 池塘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对不易溶解的药 物,应充分使用溶解后,在全池泼洒。 泼洒药物最好是在晴天上午9时或下午4时进行 ,若在夏季泼洒药物,宜在下午4-5时进行。 全池泼洒药物时,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 泼。二、从塘鱼的表现判别: 发生塘鱼中毒时,鱼类浮头现象一般不大 明显,其症状表现也因毒物的不同而异,有的 表现为窜游,颤抖,跳跃挣扎,直至昏迷死亡 。有的表现行动迟缓,麻痹,体色慢慢变黑, 丧失活动的能力而死。 泛塘表现为塘鱼严重缺氧浮头,分散于池 塘各处,口一张一合,平静地直接从水面空气 中吸取氧气,严重时在浅水处浮头的银鲴,鲂 ,鳊等,浮着浮着白肚皮慢慢上翻,又挣扎着 保持平衡,如此反复几次便肚皮朝上而死。第二章 水质调控与处理水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

9、境,其好坏 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良好的 水质不仅能加快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而且还能减少水产 养殖动物病害的发生,从而大幅提高池 塘的养殖产量,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恶化的水质,轻者造成养殖动物生长缓 慢,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得病率上升, 重者引起养殖动物大量死亡,造成严重 的经济损失。(一)水体理化环境的调节 水体中不仅生活着水产养殖动物,还生活着大 量的原生动植物(如藻类,枝角类,桡足类等 )及其幼虫、虫卵。而且还溶解和悬浮着多种 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如02,NH3,H2S等,) 及其它成分(CU2+ , NO2- 等)。由于养殖动 物生长所产生的大量残饵、排泄物及其死亡后 尸体的腐败,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产生硫化 氢等有毒气体,促使氨氮累积增多,pH值下降 ,水体理化环境发生改变。 水体理化环境取决于池塘的底质状况,所溶解 的物质(如02,NH3,H2S,NO2- 等)和特有 的硬度,酸碱度1、底泥养殖环境的基础底泥、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和能吸附营养物质 并逐步释放的胶体物质。它能为养殖动物生长 提供必要的营养盐类,同时也是病原菌的培养 基,寄生虫的孳生地、避难所,还产生氨氮、 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而且在发酵、 氧化过程中还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由于底泥在水质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非养 殖季节,要抓好清塘工作,多日晒,还要清整 池塘,挖除多余淤泥。在养殖季节,晴天有风 之日,每两个月拉网搅动底泥,施放微生物制 剂或化学底质改良剂。2溶解氧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命要素 氧是鱼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高,水产 养殖动物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反之,摄食减少、饲料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由会员ji****72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疾病防治技术》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相关知识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
淡水鱼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宠物疾病防治技术大全
金鱼养殖与疾病防治
鱼类病害研究室
常规养殖鱼类五种细菌性疾病防治
狗饲养技术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宠物疾病防治技术
狗饲养技术及常见疾病防治方案.docx

网址: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9074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北部黑瘤地图龟价格
下一篇: 鱼类疾病的防治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