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讲解.ppt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讲解.ppt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讲解.ppt

; 1、水温 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1) 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 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 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水色与浮游生物 在养鱼水体中,水色的形成和变化主要是由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变化引起的。 养鱼的水体应保持肥、活、嫩、爽。 肥:水色浓、浮游生物含量丰富; 活:水色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为早上清淡,中午和下午水色变浓; 嫩:水色好,一般为茶褐色、油绿色、黄褐 色; 爽:无杂物漂浮物。;?? 2.水质-酸碱度、溶氧量(不足:浮头、泛池,过多:氧泡病)含氨量等 溶解氧 ?? 水中溶解氧与鱼类生长、生存的关系,氧气是鱼类生存、生长所必需的气体。 水中缺氧会造成池鱼生长缓慢易患病、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溶氧过饱和使鱼易产生气泡病。 ;pH值 ?? 水体pH值与鱼类生存、生长的关系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pH值在6.5-8.5范围内。 过酸(pH值6.5以下)能侵蚀鳃组织,使鳃组织发生凝血性坏死;同时酸的阳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导致鱼的组织器官失去功能。 过碱(pH值8.5以上)能使鳃分泌物发生凝结,使鱼呼吸受阻死亡。; H2S 存在形式: H2S、HS-、S2- 危害: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 ≥6.3 ppm: 鲤鱼死亡; ≥4.3 ppm :金鱼死亡; ≥1 ppm: 甲壳类死亡;斑节对虾: ≤0.05 ppm 转化:H2S ? HS- + H +、 HS- ? S2- + H + 来源: a. 环境严重缺氧: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 b. 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 c. 水体偏酸:HS-和S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水体H2S的消除方法 a. 升高水体的pH b. 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 (充氧)水体DO升高后H2S的溶解度降低 c. 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 d. 化学固定法:使H2S生成无毒的沉淀 如: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剂: Fe2+ + S 2- = FeS(沉淀) e. 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NH3-N 存在形式: a. NH3 (游离态):毒性大 b. NH4 +(离子态):毒性小 c. 两种形式的转化: NH3+H2O ? OH- + NH4 + 来源: a. 环境严重缺氧: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NH3 ; b. 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之一 防治: a. 增氧;b. 降低pH值;c. 生物处理(光合细菌);余氯: 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 a. 饮用水: ≤0.3 ppm(卫生部标准) b. 鲢、鳙幼鱼: ≥0.35ppm 即死亡 c. 室内实验常因自来水中余氯的影响而失败 补救办法: a. 用陈水(自来水过夜) ; b. 用药物:加入 7ppm 的Na2S2O3 ;(三) 人为因素 1、削弱鱼类的体质,降低抗病力 (1) 放养密度不恰当 (2) 混养比例不合理 (3) 饲养工作不正常 (4) 技术操作不细致 (5)药物使用不当 ; 2、有毒物质的进入,促使环境恶化 (1) 有毒废水的排入 (2) 水质底质的恶化 3、管理不善,病原体得以传播 (1) 使用污染的饵、肥 (2)病鱼尸体任意丢弃 (3) 排、注水处理不当 ;;二、 鱼类致病的内在因素;三、表??方式 鱼病在时间上: (一)急性型:数天到一两周 (二)亚急性型:2周以上 (三) 慢性型:较长,数月 (四) 潜伏性型:条件适宜才显露症状;鱼病在鱼况上: 1.活动情况失常。生病的鱼一般离群独游,它们或在水面池边缓慢游动,或忽上忽下; 有的身体失去平衡侧卧,或在水中打转;有的甚至在水中狂游等。 2.身体的形态和外表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关知识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讲解.ppt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鱼类疾病诊断与预防.ppt
夏季鱼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宠物眼部疾病预防与治疗
鱼类疾病的防治ppt课件
宠物肠胃疾病预防与治疗
宠物骨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宠物眼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议
宠物常见肠胃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网址: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讲解.ppt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9074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神武 3 宠物嵩鼠——可爱与实力
下一篇: 宠物龟的美丽家园,创意水族布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