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家养鹦鹉三大类
第一种:
物种名称】 虎皮鹦鹉 !
【又 名】 娇凤、彩凤、阿苏儿,鹦哥
【拉丁学名】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英文名称】 Budgerigar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会如此的普遍。
外型: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後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每片羽毛均带有黄色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黄色;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胸部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为蓝绿色,尖端黑色,内侧黑色。鸟喙橄榄黄色,蜡膜蓝色;虹膜白色。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幼鸟体色较深,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虎皮鹦鹉体长16~18厘米,体重35克。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虎皮鹦鹉主要栖息於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属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他们是群聚性的鸟种,平时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数百只,曾经有聚集过25000只的记录;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会飞起,在空中转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飞动,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他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平时每只鸟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无阶级之分,偶尔会发生争吵;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然後才前往觅食,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会寻找浓密树荫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到了黄昏整群就会开始回巢休息过夜;白天喜欢在地面觅食,由于身体的羽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相当难以被察觉;他们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离接近观察;他们大多前往牛羊饮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处活动,通常整群会一起快速的饮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他们平常觅食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处搜寻;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区,炎热的季节则会前往南澳。
虎皮鹦鹉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主要从体羽的颜色上区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波纹型虎皮鹦鹉国内饲养的虎皮鹦鹉基本属于这一类。体羽颜色斑纹近似原种,有蓝、黄、绿等色,上体布满黑色横纹斑。
2.淡色型虎皮鹦鹉可分为上体黄色,腹部绿色和上体白色,腹部蓝色两个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点。
3.玉头型虎皮鹦鹉一种头部白色,其他部位体色均为谈蓝色;另一种头部为黄色,其它部位体羽均为绿色两个品系。
4.白化型虎皮鹦鹉全身羽毛为洁白色,眼睛为红色,称为白红眼虎皮鹦鹉。还有一种体羽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块斑,称为云斑虎皮鹦鹉。
5.黄化型虎皮鹦鹉全身体羽为黄色,眼睛为红色,称为黄红眼虎皮鹦鹉。
分布: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新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 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
整体概述:
虎皮鹦鹉饲养简单,管理粗放,耐粗饲料,体质强壮,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鹦鹉上嘴具钩,强壮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故不能用竹笼,要用金属宠饲养。作为休闲观赏鸟可用小型电镀的金属笼饲养,笼内设置有栖杠、吊环,供鹦鹉玩耍。作为繁殖鸟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40厘米、宽35厘米、高35 厘米,笼底设有抽屉式的沙盘(托粪板),便于清理粪便。虎皮鹦鹉的巢箱为横窝,巢箱大小为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小木箱,中间有隔板,分为内外两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圆洞,直径6厘米,外室与内室中隔板上开一个同样圆洞,直径4厘米,为鸟出入之门户。每天应更换清洁饮水,每周清理1次粪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直晒鹦鹉。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虎皮鹦鹉喜欢吃带壳的饲料,平时应以谷子、稗子、小米或鸡蛋小米为主,每天应喂点青菜,牡蛎粉或骨粉作为常备饲料(也可在笼内放一个整块的墨鱼骨任其啄取)。
繁殖:
虎皮鹦鹉4个月龄达性成熟,开始发情、交配,可作为种鸟进行繁殖了,虎皮鹦鹉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窝可产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时雌鸟开始坐窝孵化,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30天左右,雌鸟在孵化期间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免亲鸟受惊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 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年
第二种:情侣鹦鹉属 Agapornis
又名:牡丹鹦鹉、爱情鸟、爱情鹦鹉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整体概述:
情侣鹦鹉属内的鹦鹉总称(情侣鹦鹉属 Agapornis,希腊语中"Agape"是爱的意思,而"Ornis"则是雀鸟的意思)。情侣鹦鹉是一种非常喜欢群居及深情亲切的鹦鹉。
情侣鹦鹉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情侣鹦鹉会与伴侣形景不离,相依相偎,而且多是会厮守终生。因为情侣鹦鹉这个天性,德国人称情侣鹦鹉为"die Unzertrennlichen",而法国人则它们为"les inséparables"(即英文中的"Inseparables",意思是“不可分离”)。亦因为这样,大部份人强烈地认为,情侣鹦鹉必须是一对一对地饲养。有些人相信,情侣鹦鹉像其他的鹦鹉一样,只要得到足够的关心及照顾,情侣鹦鹉可以与人建立一个友伴关系。
这类鹦鹉原产于非洲,体形较壮,羽色非常美丽,以绿色、红色居多,英文名称为lovebird。这类鹦鹉是鹦鹉中体形最小的一种,甚至比虎皮鹦鹉的体形更小,却习惯归类于中型鹦鹉。
形态
情侣鹦鹉是最细小的鹦鹉品种,寿命约10—15年,身长约13—17厘米,重40—60克。喙红色,眼及蜡膜白色。头部黑褐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浅绿色,背部和翼为绿色,翼端呈黑色,尾绿色,脚灰色。另有棕头牡丹鹦鹉,头部棕褐色,俗称棕头牡丹。身型矮胖且有一条短尾,喙部相对较大,大部份情侣鹦鹉都是绿色的,而且人工配种及变种使很多的颜色出现。
物种及生境:
野生的牡丹鹦鹉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树洞中营巢繁殖,以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为食。在南方,该鸟常集群危害农作物及果园,遭到当地农民驱赶。由于这种鸟羽色艳丽,常被捕捉饲养,致使野生数量越来越少。
情侣鹦鹉共有9个种,其中8种源自非洲大陆,1种(Agapornis canus)源自非洲东岸的马逹加斯加。每个野外品种都是受地理所分隔。情侣鹦鹉往往小群聚居,主要食用果实、蔬菜、一些草及种子。黑领情侣鹦鹉亦会食无花果。
只有一部份的情侣鹦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型有明显得差异),包括黑领情侣鹦鹉、灰头情侣鹦鹉及黑领情侣鹦鹉。其余品种都不能够从外表分辨性别。
牡丹鹦鹉属中共有9个种:
1.灰头情侣鹦鹉 Agapornis canus
2.费氏情侣鹦鹉 Agapornis fischeri
3.尼亚情侣鹦鹉 Agapornis lilianae
4.黑脸情侣鹦鹉 Agapornis nigrigeni
5.面罩情侣鹦鹉 Agapornis personatus
6.红脸情侣鹦鹉 Agapornis pullarius
7.桃脸情侣鹦鹉 Agapornis roseicollis
8.黑领情侣鹦鹉 Agapornis swinderniana
9.黑翅情侣鹦鹉 Agapornis taranta
繁殖
牡丹鹦鹉一年中除炎热的夏季外,其他季节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鸟每窝产蛋6-8枚,孵化期约19天。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而雌鸟除取食、饮水和排粪时外出外,始终坚持孵化。雏鸟出壳后由亲鸟饲喂,35-40天方能离巢,50天左右才独立生活,6个半月达到性成熟。
饲养
牡丹鹦鹉适宜结群饲养,其笼舍面积可依饲养展览需要适当安排,并需有适宜的露天场地供其运动。春、夏、秋三季,宜有适度的光照。北方冬季应保持在15~22℃。其笼舍可围以细铅丝网,或用厚玻璃加以围隔。家庭中饲养少量(1~5对),可用木箱改装,一面是装适宜的金属网,精心饲养,即能获得较好的玩赏及繁殖效果。饲养笼舍需垫清洁的细沙,供其采食也有利清洁。笼内设足够粗度适宜的栖架,有利运动和休息。
人工饲养环境中的牡丹鹦鹉,可饲以多种饲料,如饼干、面包、馒头、米饭、青菜、多种水果等。公园或动物园内大量饲养,可用虎皮鹦鹉混合粒料为主要饲料,同时饲予足量的青菜及水果,即可顺利达到繁殖。育雏期间加饲熟玉米粉70%,熟鸡蛋28%,骨粉2%的混合湿粉料。有利雏鸟正常成长。多种野生青草及蒲公英等,均为牡丹鹦鹉的理想青绿饲料。
除此之外,情侣鹦鹉十分好动,而且喜欢咬嚼物件,例如木制的玩具。这些咬嚼行为对其身心都有益处,故应该提供木制物给它们咬嚼。然而,若把它们放出笼外,应小心注意它们,它们可能会破坏家具,甚至电线。
第三种:【物种名称】 鸡尾鹦鹉
【又 名】 玄凤、卡美
【拉丁学名】 Nymphicus hollandicus
【英文名称】 Cockatiel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纽澳鹦鹉族
【整体概述】
鸡尾鹦鹉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鹦鹉之一,也是最普遍的中型鹦鹉,它们属于凤尾鹦鹉科,繁殖数量多使得它们相当的普遍,手养幼鸟十分活泼,喜爱亲近主人,是不错的选择;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市面上也陆续出现较不常见的变种,其售价通常较常见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许多;鸡尾鹦鹉在欧洲被饲养已经一百多年,约在公元1845年时在欧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后40年成为十分普遍且受欢迎的宠物,据说鸡尾鹦鹉-Cockatiel名称的由来是荷兰船员在澳洲发现它们时,以葡萄牙语称它们"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它们在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1百万只,而且数量仍继续地成长中,其族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体长:30-33cm(12-13吋)
分布:
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
整体概述: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
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窝卵数约4枚,但1-7枚都有可能,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他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食物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但水果与蔬菜也应该时常供应,习惯于种子饲料的鸡尾鹦鹉初期对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调整其饮食习惯。
繁殖: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它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它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规格,一窝约产4-6颗蛋,每隔一天生一颗,在7-10天时(约已产3、4颗蛋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
鹦鹉阁:欢迎来到鹦鹉阁大家庭,这里是数万名鹦鹉饲养者和爱好者的齐聚地。鹦鹉饲养知识、精美视频教程、鹦鹉品种介绍,每天都有料,每天都精彩,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常见观赏鸟品种可分为三大类
家养鹦鹉常见疾病防治指南
给鱼友介绍一些观赏鱼,比较常见的三大类热带鱼,很皮实易饲养
玄凤鹦鹉可以分为三大类:红脸、黄脸、白脸。 玄凤品种图:常
宠物摄影三大类
猫咪尿路感染存下吧,上岸分享!猫咪泌尿疾病常见的有三大类:猫
家养鹦鹉推荐?
鹦鹉家养注意事项,新手必看!
虎皮鹦鹉品种(20大类)
请问家养宠物有多少种?分别是哪些?
网址: 常见家养鹦鹉三大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94125.html
上一篇: 养只鹦鹉竟然患上持续高烧?养宠物 |
下一篇: 温馨小窝!打造自然风卧室,麻雀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