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pdf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pdf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 一、鸟类的繁殖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 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 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 3~5 个月即可繁殖。 鸥类性成熟需 3 年以上, 鹰类 4~5 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 9~ 12 年性成熟。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 群的年死亡率相关(图示); 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 雏鸟离巢为止。 少数种类为终生 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 在世界鸟类中,有 2 %科和 4 %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 及织布鸟);约 0.4 %科及 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 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在 食物丰富、 气候适宜的年份, 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 一些热带 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 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 通过神经内分泌 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 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 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 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 使鸟类处于兴奋状 态。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 子( 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 FSH)和黄体生 成素( 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 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促使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素, 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 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 脑下垂体所 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提高了有机体对外 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图示)。 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 雄鸟的求偶炫耀、 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 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 为。日节律(昼夜节律)的体内生物钟,对繁殖周期活动也有影响。 鸟类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以后, 随着性腺的发育, 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 例 如向繁殖地区迁徙、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和孵卵以及育雏活动等,待雏 鸟离巢之后, 亲鸟开始秋季换羽并陆续离开营巢地点, 到适宜的地区越冬。 现就 一些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一)占区或领域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 不许其他鸟类 (尤 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 炫耀和配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 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 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 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 以及 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 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 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 密度和分布, 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分布不过分密集, 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 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 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2

相关知识

动物学第八章:鸟类的繁殖及迁徙.ppt
鸟类的迁徙
认识几种常见的鸟类迁徙
鸟类迁徙、生态与保护,最新动态的探索与研究
鸟类的适应性和迁徙行为
鸟类迁徙
鸟类迁徙:为生命而战!
鸟类的栖息地利用和迁徙途径.pptx
鸟类的生态与适应性.pptx
鸟类为何迁徙?

网址: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pdf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9931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白冠长尾雉IP的生态价值、保护现
下一篇: 秋季护理狗狗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