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网红”动物园转型记

“网红”动物园转型记

图为沈志军在红山动物园猩猩馆。  受访者供图

如果你很久没去动物园了,可以在这个冬日,感受一下动物园里生命的温暖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对于动物园爱好者来说,即便是万物萧瑟的冬天,也可以是逛动物园的好季节。

2月2日,北京的室外气温达到冰点以下。而在《三联生活周刊》主办的“重新发现动物园——网红动物成名记”主题沙龙上,现场气氛热烈,活动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人。

此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江苏省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沈志军是火出圈的“网红”园长,自然科普教育工作者、标本制作师卢路则是对国内动物园有多年观察经验的“资深游客”。

为深入了解国内动物园现状,上述沙龙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丘濂于今年年初走访过国内不同城市的多家动物园。

就在不久前的这个夜晚,一场有温度的关于动物园的讨论在RENDEZ-VOUS书店内徐徐展开。

动物园,变了

经过走访,丘濂发现,一些优秀动物园已经变成了“能让人们欣赏自然之美,进而敬畏生命”的地方,这让她改变了此前对动物园抱有的偏见。

在网上,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已然成了动物园界的“顶流”。很多网友对这家“用心对待动物”的动物园不吝赞美。

和网友们的看法一样,在丘濂眼中,红山动物园称得上国内优秀动物园。

据丘濂观察,红山动物园近年来的迅速进步与沈志军来红山后推动的一系列变革密不可分:2008年,沈志军调来红山工作。2011年,红山动物园停止了动物表演,2014年,园里停止售卖用于投喂动物的饲料。

多年来,沈志军致力于将动物园打造成科普教育场所和物种保护场所,以及一个“动物的快乐星球”。他还希望游客来园,不仅是来“看看动物长什么模样”。

沈志军表示,现代动物园已经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的娱乐或者猎奇的场所。现代动物园应拥有四大职能:物种保护、保护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休闲。

活动中,沈志军强调,动物园的动物不是“宠物”,更不是人类的附属品。动物园从业者应该把动物当作真正的生命去看待,与它们平等友好相处。要做到这点,需要从业者有情怀、有态度。

红山动物园饲养员对动物的悉心照顾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沈志军举例,3年前,园里的明星动物之一薮猫“妞妞”因贪嘴吃成了“胖妞”。为帮薮猫减肥,不让其内分泌失调,饲养员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把食物挂得越来越高,藏得越来越隐蔽”。一年下来,“妞妞”瘦了8两,饲养员本人则因为每天“飞檐走壁”瘦了8斤。

对于卢路而言,很多动物园最直观的变化是:笼子没了。

他举例道,在上海动物园的食草动物区,看不见笼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绿植,中间布置了很多遮挡。

此外,卢路介绍,在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中,两栖爬行动物展区多是“洗浴中心”风格的:“一个缸,里面贴着白瓷片,跟动物的自然史没有任何的关系”。如今,在上海动物园的两栖爬行展区,游客第一眼可能看不到动物在哪儿,人们体会到了在动物展区里找动物的乐趣。展区传递的信息是,这种动物生活在热带,它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的。卢路认为,“这样的展区才是好展区,在这里,游客的感受一定是赏心悦目的”。

卢路心目中的好展区,还有广州动物园的华南虎展区。他介绍说,这里看不到任何人工痕迹。“当游客在树木掩映中,看到一只华南虎的回眸,这样直观的画面是任何纪录片或者文字表达不出来的”。

在卢路看来,动物园的另一个变化是,饲养员的工作变了,“他们从喂食及‘铲屎官’变成了保育员”。此外,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加多元化。

动物园的种种变化,是因为游客变了,展区变了,动物行为也变了,正是这些变化,让动物园与游客的链接更深了。“当动物开始逐渐展示自然行为的时候,游客的投喂行为自然而然就终止了。”卢路说。

动物园背后的科技力量

沈志军看来,一支好的饲养团队应该让动物园动物的行为和状态无限接近它们在野外的状态,在让外界认识动物和保护动物之间架起桥梁。

因此,在红山动物园当饲养员,每天给动物们带来一些新变化也是工作内容之一。

对于金钱豹和猞猁这样的“大猫”们,饲养员要挖空心思做“丰容”计划表。所谓“丰容”,就是丰富动物的生活,让它们有机会面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环境,有更多的刺激和挑战,让它们的行为更加天然、自信和从容。

饲养员经常用不同的容器把食物藏起来,让它们像在野外一样去寻觅。此外,“大猫”们对气味敏感,饲养员会给它们一些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比如考拉爱吃的桉树叶。

红山动物园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其背后的科技力量。

于2020年建成的猫科馆值得一提。这个场馆因地制宜,运用红山山体和森林资源,将大红山南坡的一部分原貌保留,当作“大猫”们的活动场所,包括山里原有的岩石与植被。场馆利用人类的视错觉原理,巧妙地将绳网、笼网隐蔽了起来。在游客眼中,它们仿佛就生活在野外。

“天猫通道”是猫科馆设计里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让“大猫”从一个空间自由转向另外一个空间,又可以让人们在通道下走过的时候,仰视“大猫”,任它们展示出“王的姿态”,以高猛、威严的身姿俯视人们。

在这里,“大猫”们可能会用自己的尿液去作标记。为提醒游客,园里设计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天降甘霖,小心被淋”,见过的游客不禁为之会心一笑。

沈志军补充,除了关心动物生活得是否快乐,动物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做“红娘”,想办法让动物们,尤其是濒危物种延续下去。

动物们的繁衍往往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沈志军解释道,与会开屏的公孔雀不同,很多鸟是没有性二态的,我们在外形上分不出雌雄,比如火烈鸟和红鹮。

沈志军笑言,动物园也为此闹出过乌龙。比如,“一对丹顶鹤形影不离,我们以为它们配对成功了。第一年,其中一只生了蛋,但没有孵出小丹顶鹤来。第二年,另外一只也生了蛋。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它们不是‘夫妻’”。还有一个例子,“很多年前我们接收了一批需要救助的东方白鹳。奇怪的是它们只筑巢,不产蛋。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群清一色的‘小伙子’。”沈志军说。

类似的乌龙曾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动物园,如果一直无法鉴别性别,对一些鸟类的种群延续就是很大的障碍。

“后来我们找到了PCR(指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的方法。”沈志军介绍道,PCR可以拷贝和扩增少量基因,让我们发现动物基因之间存在的不同,就像放大镜。

有了这项技术,在动物小时候,就能分清楚它们是公是母。“鉴别出鸟类的性别后,我们会给它们戴上有编号的环志,便于进行种群的管理,让它们实现繁殖。”沈志军说。

在沈志军记忆中,动物园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

红山动物园也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两级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每年大概有1000多只野生动物被送到救助中心来,沈志军介绍,“对它们进行医疗救助之后,我们会作科学评估,看它有没有野外生存能力。如果有,我们就要把它放归大自然”。

沈志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据统计,2023年,红山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共接收救护野生动物总计142种,1050只,其中鸟类约占70%,包括斑头鸺鹠、红隼、松雀鹰等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经治疗后放生本土救助动物68种468只,救助放归率为47%。

每年的4月20日至26日是《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确定的江苏省“爱鸟周”。去年4月,在红山动物园北门湖草坪上,一只曾经“落难”的黑鸢背上GPS定位器,回归蓝天。

此前,有南京市民发现了一只因受伤落入长江的黑鸢。随后,这只黑鸢被当地水上公安救起,送到红山动物园进行救助。

黑鸢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也是最常见的猛禽之一。放飞后,卫星追踪数据显示,在6个月里,这只黑鸢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国界,行程超过6000公里的迁徙。去年10月,这只黑鸢安全回到了南京。

“黑鸢回来的时候,全国的鸟类专家,还有很多鸟类爱好者都为之欢呼。”沈志军说。

年轻人被动物园吸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逛动物园。

这从红山动物园线上票务平台显示的数据上可以得到印证:2019年,该园70%的游客是免票群体;而到了2023年,购票游客接近60%,其中,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游客约占60%,30岁到40岁的游客约占30%。

在活动现场,有年轻观众表示,近年来常去的动物园里动物没有了,这一变化,令她“感到幸福”。

卢路还注意到,近几年,全国多家动物园里,都涌现了一些“网红”动物,成为年轻人专程去观看的对象。

卢路带过几次由年轻人组成的动物园游览团,他发现年轻人对“网红”动物很感兴趣。

他介绍道,大熊猫这样的“网络顶流”自不必说,小熊猫最近几年也因为萌态而“出圈”,尤其是它遇到威胁时张开四肢“虚张声势”的样子被做成了许多表情包。还有很多人想看看“情绪稳定”的水豚,年轻人会熟练地说出它的英文名谐音“卡皮巴拉”。细尾獴也很有人缘,它是电影“狮子王”中“丁满”的原型,经常会摆出站岗放哨的姿态,让人好奇它们这样去做的缘由。

卢路建议大家在这些“网红”动物之外,更把一些注意力分给那些不太热门的展区,尤其是中国的本土物种,因为“这些动物就在我们身边,相比国外的动物,我们对它们反而严重缺乏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传统动物园,动物的“牢笼”依然存在。

活动中,卢路播放了一个月之前,他在一家省会动物园拍到的展区视频。视频中的老虎在笼子的一侧反复走动,说明它出现了刻板行为。“刻板行为说明这个动物在心理层面已经是不太健康的状态。”卢路说。

卢路认为,在这样的展区里,游客跟动物的互动行为可能只有投喂,在这里也很难领略到动物的自然行为和它们自有的魅力。他进一步说道,如果游客看到这些,也很难喜欢动物园,而且会对动物园产生误解。

在沈志军看来,如何正确引导游客与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园的从业者也是要思考的。他认为,值得思考的还是伦理问题,比如,“动物园圈养的野生动物,可能这辈子甚至下一代都不可能再回到野外了,动物园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它们”。

另外,动物园的最高的或者最远的梦应该是什么?在活动中,沈志军抛出了他心中的理想化答案,即“把动物园保存下来的基因多样性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所掌握的一手资料,用在未来,去反哺野外”。

沈志军承认,由于管理机制或者财力等原因,很多动物园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过,在现有条件下,改变动物园从业者的理念,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沈志军发现,红山动物园不断提升动物福利之后,动物们彰显出来的状态感染了公众,从而给游客带来了情绪价值。

当上园长后,沈志军将自己的微信名字设为“百兽之王”。他每天例行的工作,是在红山动物园里面进行巡视,好比“大王在巡山”。丘濂跟沈志军逛红山动物园的时候,发现很多游客能认出他,热情地与这位“网红”园长打招呼。

活动结尾,几位动物园人向观众发出邀请:“如果你很久没去动物园了,可以在这个冬日,感受一下动物园里生命的温暖。”

责编:尹丽

相关知识

“网红”动物园转型记
红山动物园文创何以成“网红”?
网红“人脸猴子” 上海动物园也有
为建成有爱小动物社区,鸸鹋动物园的迷茫,转型和愿景
全球动物园数量之冠—红蓝吸蜜鹦鹉初登场!
对话泰州动物园网红“熊猫犬”打造者:初衷并非冒充熊猫,有国外客户想购买
宠物打工记游戏下载
从直播众筹到“与虎同住”:各地动物园压力下的营销与转型路
宠物店的转型——做一家网红宠物店
【动物园】中国特有鸟——红腹锦鸡

网址: “网红”动物园转型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0270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如何挑选鱼粮?为观赏鱼挑选口粮,
下一篇: 萌文化为何流行:二次元、治愈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