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汇总
体表。鱼体有呈淡绿色、像臭虫一样的虫体,那就是鱼虱病了。如病变的地方如还长着一团棉絮状的白毛,那就是水霉病。鱼体的鳍条断折,表体发炎、充血,鳞片脱落的,则应是赤皮病。观赏鱼如尾柄和腹部两侧有圆形的红斑的,则为打印病。胸鳍、鳞片基部发火红肿,有红点,甚至还有“钉子”状的虫体,那是锚头鱼蚤病。
鳃部。鳃片的颜色比起正常的观赏鱼鳃片要白,并且还略带有血红色的小点,那就是鳃霉病。如鱼体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为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肿大、鳃上有孢囊或者白色的虫体,鳃盖张开,这是黏孢子虫病、中华鱼蚤病等。鱼体上如有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的,则鳃片上的鳃片上黏液比较多。
展开剩余81%
行动。如观赏鱼是受到了鱼虱的侵击,鱼儿的表现则是上跳下窜的,时而急剧狂游。如果鲢碘泡虫侵袭的鲢鱼尾部上翘,鱼就会有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抽搐的表现。中华鱼蚤侵袭的鱼尾鳍部往往会露出水面,患病的鱼在水面上不断的打转或游动。因工业废水或农药中毒的,鱼会出现莫名兴奋,不断地冲撞或跳跃,直到死亡。
肠道。肠道内壁有灰白色小结节病灶,而周围都溃烂了,甚至穿孔,这就有可能是球虫病。鱼的肠道如果部分或全部呈紫红色,而且内部有大量的乳黄色黏液的为肠炎病。腹部肿大,腹腔里有白色状的寄生虫,这种是舌状绦虫病。
管理。平时肥料发酵不完整,又或者过度施肥于养鱼的水,这样都容易发生“浮头”,甚至出现“泛塘”。平时的拉网会容易使鱼体受伤,从而引起水霉病或白皮病。因为平时喂养观赏鱼时,投放的饲料不太新鲜或已变质了,这也会容易引起鱼儿的肠炎病。投放的饲料不足,或水质过瘦的池塘都会容易引起观赏鱼发生跑马病或萎瘪病。
简单通过五个方面,轻松地辨别出观赏鱼的疾病。水温,对于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一些热带鱼。水温的下降,无可置疑地会让鱼儿身体受损,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进而让抵抗能力差的鱼命丧。所以换季的季节,我们就该相当小心。平时我们可以根据鱼的体表、鳃部、行动、肠道、管理这五个方面进行观察辨别,好使我们的爱鱼不轻易患病。
有不少的水族爱好者都酷爱养殖热带观赏鱼,主要是热带观赏鱼的外观颜色鲜艳,可以成为家里的一道风景线,但是,热带观赏鱼需求的环境也是不低的,放养的密度、鱼本身的疾病、喂养的饲料、水温,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家里的热带观赏鱼患病,甚至死亡。下面文章就这四个方面给出一些简单的解说。
放养的密度太大
不要在家里的水族箱里饲养太多的热带鱼,缸小鱼多,这对鱼来说,绝对不是好事。饲养热带鱼和饲养金鱼很相似,都要求水面比较宽阔,以保证这些热带鱼能有充足的氧气供应。特别是饲养多种类鱼时,更要考虑每一种鱼的生存空间。
鱼本身的疾病
热带鱼患病的原因不少,比如买来的鱼患有传染病,感染其他鱼。或者水温太低引起白点病,又或者是残食腐败、鱼粪污物分解变坏等等。这些都会使鱼产生疾病和死亡。
喂养的饲料
热带鱼大致可分为3种食性:杂食性、动物性、植物性等。我们必须要了解水缸里的鱼是什么类型的,要分类饲养。
水温
这是观赏鱼最关键的问题,直接影响热带观赏鱼的生命,热带鱼存活的最佳平均温度是25℃,但不同类别的对温度也有特别要求,有的要求高达30℃,有的酷爱20℃,平均下来,25℃是一般热带鱼可接受的范围。而且,水温要恒温,注意不要有急剧变化,通常水温的误差是2度以内。
总结来说,饲养热带观赏鱼就这四个方面需要重点注意,当然,日常中,还会有别的因素需要注意,如饲养的饲料不能太多太少,要少食多餐,水族箱里的过滤系统要经常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以免水质变得太差等等。但是,初养鱼的朋友,最容易令心爱的观赏鱼患病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四点。注重好细节,让我们的爱鱼变成家里最漂亮的一道风景线。
转载请获取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