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禁野令下人工饲养蛇类何去何从?养殖户忧虑丛生

禁野令下人工饲养蛇类何去何从?养殖户忧虑丛生

禁养野生蛇后,人工饲养的蛇还能吃吗?蛇类养殖户们忧心忡忡,认为纯人工养殖的​​蛇不会有问题。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蛇病问题不容忽视。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大令”一经发布,犹如一记响亮的警棍,让养蛇户们震惊不已。

“养殖业是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很多人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所有的开支和收入都依赖于养殖业。”“很多养蛇人都是向银行、亲朋好友借钱来发展这个产业。”“如果禁蛇,对这个养殖业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1日上午,多位蛇类养殖户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广西的蛇类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广西的气温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适宜蛇类的繁殖和生长,尤其是眼镜蛇和鼠蛇(水蛇),几十年来在广西都已成功养殖和驯养。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鼠蛇、眼镜蛇、王蛇等特种养殖业产值约500亿元,直接从事该行业及相关产业的人员超过100万人。“蛇类养殖业本身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项目,为了发展这个产业,很多人背上了不少债务,少则三五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一位养殖户说。

多位养殖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水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这三种蛇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经过多年的选择和驯化,与传统野生动物相比,它们在生存环境、食物来源,以及携带的病原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蛇类携带冠状病毒,或者是中间宿主。

一位微信名为“志比围场”的养殖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所有野生动物,不管是什么,都可能携带病毒。野生的蛇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去过哪里、吃过什么猎物等。但人工养殖的​​蛇,从孵化到幼苗到成蛇,其生长环境都是可以追溯的。

“合法养殖场里的蛇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N代,都是蛇场自己养的蛇产下的蛇卵孵化出来的,从出生到养殖到出售,都没有与外界接触过,怎么会有皮下寄生虫呢?”养殖户郭祖成说。

腾辉蛇场一位养殖户也表示,自己从事养蛇行业8年,还没听说吃蛇、触碰蛇而感染病毒的案例。“如果有这种可能,我们养蛇人首当其冲,不会先发生在吃蛇的人身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景观。 张可 摄

一位饲养者表示,“野生动物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一类是技术成熟的人工养殖的​​,相关部门应该从源头把控,区别对待。”

不过,也有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现行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执法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甚至缺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交易市场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甚至成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洗钱工具”。

调查显示,盗猎收益洗白、许可证滥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一些养殖场经常在野外捕获野生动物,然后与圈养野生动物进行交配,以防止圈养种群退化,野生动物保护溯源难、监管执法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采访中,第一财经记者也注意到,蛇病问题不容忽视。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学院专家黄小航在《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肺炎是规模化养蛇中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患肺炎的蛇主要表现为喘息音、肺呼吸道纤维素渗出或塞入干酪样物质等呼吸道症状。蛇肺炎是蛇类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夏季多发,常见于水蛇等抗病能力较差的蛇类,该病具有传播快、治愈慢的特点。对广西病蛇(含肺炎病例)病原菌的系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发现,共分离出17株纯培养菌株,包括奇异变形杆菌、五孢变形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等病原菌。传染性群体性肺炎主要有四种类型:细菌性肺炎、寄生虫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养殖眼镜王蛇赚钱吗_眼镜王蛇养殖技术_眼镜王蛇人工养殖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于贵阳教授等学者也在《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年1期)撰文指出,随着永州蛇类养殖规模化发展,人工饲养的蛇类易患各种疾病且呈增多趋势。大部分养殖户对蛇病防治知识从未了解过,一旦蛇场患病,往往束手无策,给蛇病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于贵阳介绍,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历史对比,发现蛇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经空气传播(飞沫和灰尘),飞沫和灰尘是主要传播媒介,如蛇的急性肺炎;经污染的饲料或饮用水传播,主要是侵入消化道,如蛇肠炎、蛇裂头蚴病(蛇吞食含有寄生虫的青蛙);生活中经土壤传播。现在人工养殖的​​蛇大多采用来自自然环境的土壤作为垫料,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一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当蛇的抵抗力降低或存在各种应激因素时,就容易暴发疫情。

于贵阳介绍,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发现的蛇病很多都是人畜共患疾病(如蛇裂头蚴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2月24日通过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表态,明确将蛇排除在可食用动物范围之外。

有专家表示,环境法的风险防范原则早已用科学的不确定性回答了这些问题。该原则的本质是,当科学知识对某一环境问题未能达成共识时,如果存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性,科学的不确定性不能成为拖延或拒绝采取预防措施的借口。

相关知识

“禁野令”下 云南特种养殖业何去何从
“禁野令”下,东北林蛙养殖业何去何从
人工养殖蛇类能食用吗?蛇类疾病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8种蛇类入选!第一批《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名录》发布
概念终于清晰 “禁野白名单”后重新认识特种养殖
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之争:禁不禁、禁哪些、怎么禁
广西养蛇人:最常见和最怕的都是蛇咬伤
严禁蛇类进入集贸市场人工养殖的也不行
给野生动物一个安稳的“家”
昆明将出台新规规范蛇类人工养殖及经营利用 花鸟市场禁卖野生蛇

网址: 禁野令下人工饲养蛇类何去何从?养殖户忧虑丛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2336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养蛇好养吗
下一篇: 蛇的饲养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