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早期崇拜的对象,到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猪从野外丛林一步步走进人类生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猪成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猪文化。其中,时间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当属猪在传统祭祀中的重要地位。
考古证据表明,新石器时期的祭祀遗址或墓葬中,常能见到猪骨化石或猪形器物。诸如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猪,便摆放在所有随葬品之上,极有可能是当时用于祭祀的器物。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便将猪、牛、羊合称“三牲”。“三牲齐备”,谓之太牢,是等级最高的一种祭祀形式。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在行祭前需要先饲养于牢中,也就是养牲畜的圈里,故称这一类牺牲为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太牢、少牢、特牲等,少牢的等级仅次于太牢,祭祀时没有牛,只有猪和羊。无论太牢还是少牢,都含有猪。不仅如此,猪在祭祀时还有特殊的名称,“凡祭,豕曰刚鬣,豚曰腯肥”,这些也说明猪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与猪有关的汉字还有很多,如不同年龄的猪有不同的称呼,“豣(音jian )”指三岁龄的大猪,“豵(音zong )”指一岁或六个月的小猪,“豘(音tun )”“豯(音xi )”则指小猪;不同性别的猪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豝(音ba )”“䝏(音lou )”指母猪,“豭(音jia )”“䝋(音zong )”指公猪,“豮(音fen )”“䝐(音wei )”则指被阉割的猪;不同颜色的猪也有特定的称呼,如“豥(音gai )”指四蹄皆白的猪。这么多表示猪的汉字,一方面说明中国人观察仔细,早期博物学、分类学比较发达;另一方面说明猪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大家才会如此仔细地观察它,并在语言文字中有所反映。
在汉代,猪除了用于祭祀外,还是重要的陪葬品。汉代崇尚厚葬,出现了逝者手握玉猪的习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不想空手离开这个世界,希望能握住财富而去,猪就是最好的富贵代表。此外,贵族的墓葬中还会陪葬陶猪等器物,以期在另一个世界中也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此后,猪虽然也会出现在祭祀名单或随葬品中,但是其重要性开始下降。猪的形象完全褪掉了野猪凶猛的特性,变得腿短、肚大、体肥,人们也逐渐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物,而是走向了世俗。不过,作为“六畜”之一,猪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8B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读完文章点“赞”和“在看”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关于猪的文化
那些与“猪”有关的文化
十二生肖之猪文化
生肖猪文化趣谈
原来我们都不懂猪!安佑这场发布会,带你了解不一样的猪文化!
“为什么是猪呢?”没想到猪文化也有历史变迁
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
福猪趣事多!带你领略我国猪的文化与年俗......
猪年聊聊“猪文化”:您了解古人心中的猪吗?
对外汉语动物文化词教学探讨——以“狗、龙、猪、马”为例
网址: 关于猪的文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23747.html
上一篇: 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宠物有文化~ |
下一篇: 生肖猪文化趣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