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的越多,就越觉得不懂。尤其关于龟类信息,在全球的大环境下都研究较少,翻来覆去都是旧信息。鲜有的新研究也极少在国内被报道,纵观国内龟圈通篇的致富经、养殖技巧也甚是乏味。这一次我就整理几篇《自然杂志》中有关龟的研究,并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种硬学术研究介绍给各位。
通过基因,了解龟类的演化过程!
很多人都养龟,但并不是全部人都了解龟。龟的演化过程并不如人类的研究那么透彻,大多基于形态学或是相关化石的模糊推测。于是在2013年,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以及英国桑格(Sanger)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中华鳖、绿海龟基因组研究成果,为龟类进化阐述了更科学的一种说法。
来自9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对绿海龟和中华鳖的基因组进行了解码。由此得知龟鳖类很可能是鳄类和鸟类共同祖先的姐妹群,并根据分子钟及化石证据推测,龟鳖大概是在2.679亿年前到2.483亿年前从初龙类中分化出来。而这个时期正是从晚二叠纪向三叠纪过渡阶段,也就是说龟鳖分化时间可能紧随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事件或与之重合,由此便形成一种推测,龟鳖类的出现是否和当时海洋动物的灭绝有关。
该研究还表明,尽管它们拥有独特的解剖结构,但龟在发育过程中遵循基本的胚胎模式。他们首先建立脊椎动物的基本身形,然后进入一个特定于龟的发育阶段,而不是直接发育成我们见到的龟壳模样。
该研究还对龟鳖类特异性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华鳖和绿海龟基因组中均呈现出嗅觉受体(OR)家族的高度扩张,鉴定出1000多种嗅觉受体,这是有史以来在非哺乳动物脊椎动物中发现的最大数量之一。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龟鳖许多与味觉感知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丢失,调控饥饿刺激和能量调节激素的胃促生长素也发生了丢失,这可能与龟鳖低代谢的生活方式相关。
龟甲的内骨骼起源
关于龟壳的起源,普遍认为都是用于保护龟类不受猎食者捕杀而逐渐演化而来。但实际研究中却发现,龟壳的演化最主要不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而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或是挖洞而演化而来。
最新研究表面,龟壳并不是天生而成,现在看到的龟壳是由肋骨演化而成(此肋骨不是啥特殊词汇,就是你我的肋骨一样)。早起的龟类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品种,并且生活的环境也相对恶劣,为了躲避当时恶劣的南非环境早期正南龟选择挖洞躲避的方式,为了保证前肢的挖掘动作足够有力,正南龟的身体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撑,最终导致其肋骨不断增宽、进化为龟壳。而这些论证都在化石上得到了解答。这样的演化在经历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时对乌龟的进化过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全球变暖正在影响龟的性别
很早之前我就预言过过野生公龟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罕有,毕竟全球变暖是一个整体趋势,而大部分龟类都是依靠温度来决定后代性别。只不过打当初的预言也仅仅停留在扯淡的阶段,毕竟凡事都需要实验及相关研究的论证才能算作是科学的言论。今年一月初,终于有跟我一样“闲的蛋疼”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全球变暖对龟的影响了,并且他们还做了一系列研究作为佐证。当初扯的淡如今有实验证明,让我倍感欣慰。
根据调查记录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因全球温室效应让北部大堡礁的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大多数孵化的母龟为女性后代。众所周知,海龟在幼年至成体过程中有非常大比例的死亡。根据最新调查发现世界上最大的绿龟种群中几乎所有年纪成年和亚成龟都是母龟。
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Michael Jensen及其同事跟踪研究了两群居住在大堡礁的绿海龟。其中一个在较冷的南部海滩上孵化,另一个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孵化场之一 - 在温暖的北部海岸上孵化。相比于以往来说研究人员在第一组中发现了 母龟占比非常之大,在北方孵化的海龟中甚至达到了87%的成年母龟和99.8%的未成年母龟的比例。
母龟越来越多,公龟越来越少。不等人类来捕杀,相信很多稀少的龟种都会因此而灭绝。
养秘籍丨春季龟类常见疾病
瞎扯淡丨龟圈怪象吐槽
小知识丨龟类益生菌该不该吃?答案在这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文资料来源于nature.com
第一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g.2615
第二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3107
第三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0421-x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研究龟类属于哪个专业
新研究:龟类也可能是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龟类基础知识课堂」龟类常见疾病病毒
探析淡水龟类资源保护及其养殖技术
我国变异龟类的市场前景与观养技术
西媒:研究发现龟的衰老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几本关于龟类知识的书籍推荐
龟类生态习性如何? 爱问知识人
最新龟分类研究,揭示神秘生物多样性的新篇章
龟类: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群体揭秘
网址: 硬知识--自然杂志上的龟类研究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27348.html
上一篇: 黄缘闭壳龟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分类研 |
下一篇: 广东这个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