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牛新闻客户端】
从数年前鲜有鸟类现身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单次即可观察到40多种、近万只冬候鸟,今年,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越冬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打破历史纪录。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122/photos/middle/20241122165605_j770_ab2c4d4c.jpg)
11月初,鸟类调查工作人员在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附近进行冬季鸟类调查时,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往年只有数只的白琵鹭,今年单次就发现83只,在这里越冬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打破历史纪录。“前年冬天来这里,单次最多观测到大概20种、700多只冬候鸟,没想到今年一次就能记录到41种、8000多只鸟儿,真的太让人惊喜了!”鸟类调查工作者冉全介绍。
2019年,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在盐城召开。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峰对话”环节中,来自剑桥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的国际专家,提出了盐城可以开展可持续鸟类友好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的设想。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122/photos/middle/20241122165606_j770_lp19emm0.jpg)
为探索人口稠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生态修复项目选址在遗产地缓冲区内,该项目秉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生态修复理念,通过“水田恢复工程+营造鸟类栖息地生境+鱼类及底栖动物恢复”等工程,打造兼顾湿地修复、生态种植和鸟类栖息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总修复面积约108公顷。
基地采用无化肥和农药、稻谷部分收割的种植模式,在耕地中保留部分稻谷作为鸟群的“口粮”,让这里成为鸟儿钟爱的“大食堂”。同时,田间的秸秆也为鸟类繁殖、夜栖及避险提供“建材”和场所,让鸟儿能够安心在此筑巢栖息。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122/photos/middle/20241122165607_j770_e99groc.jpg)
这里种植的稻米——一勺米,全程均采用纯天然种植模式,零农药零化肥,加之自然环境优渥,颗颗大米香甜软糯、晶莹饱满,一跃成为市场上的紧俏产品。
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生态修复基地的实施,既还湿于鸟,又还利于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这里得到具象体现。
编辑 : 郭凤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