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心理症状或者“小怪癖”?
比如有很多人会在聚会后出现孤独、虚无、寂寞甚至是痛苦的感觉,强烈而短暂的感受在一瞬间迸发。
你甚至无法准确描述那种感受,但每次它来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它。
所以这次我就特意去采访了朋友们,看看大家都有哪些奇怪的心理症状,你有没有同感呢?
1、@冰糖葫芦 女 33岁 “伤心乳头综合征”
我前段时间被确诊了“伤心乳头综合征”,就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碰到那两个小揪揪,我就一瞬间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悲伤。
有时候洗澡一不小心碰到了,我甚至会边洗边想哭,一整个悲伤逆流成河。
这种情况在我生了孩子之后更加强烈,每次奶娃都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而且很烦躁,烦到想打人的那种程度。
以前我还以为是我有病,后来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同胞……而且这个症状不分男女,总算是找到“组织”了!
症状分析:
这个心理症状国内外都有,而且人群不在少数,但是目前关于这个症状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还没有具体的研究说明来解释原因,只有几种主流的假说:
01恋母情结:有人说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有可能是人在成年后触摸乳头之后潜意识里唤起了婴儿时期的某种伤心回忆;02性压抑心理:在潜意识中认为“性”是可耻的,在性方面比较压抑而造成;03催产素:有人认为这并不属于心理疾病,而是因为被刺激乳头后会产生催产素,催产素能让人快乐,也能让人悲伤。
2、@铃铛响 男 25岁 “皮肤饥渴症”
我这个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就是我大概上小学之后吧,必须要有一个人摸着我才能睡着,摸哪里都行,最好是来回摸。
然后长大之后没人摸了,住校的时候我就得用被子裹紧自己再睡觉。后来我养了猫和狗,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每天就是吸猫吸狗,各种吸,各种抱。
然后现在谈了恋爱更夸张,每天我就像个大型挂件一样,总是想跟我女朋友贴贴,忍不住想要抱抱。
网剧《心动不可耻还很可爱》
我总以为我这是“色欲熏心”后来我才知道我这叫“皮肤饥渴症”。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
症状分析:
皮肤饥渴症学说的创立,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初,为了挽救濒死的早产儿,一名儿科医生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抱抱这些小婴儿,结果婴儿的死亡率迅速下降趋近于0。
美国迈阿密接触研究机构负责人菲尔德指出:
皮肤饥渴症是人们对于身体接触产生强烈的需求,人体的肌肤和胃一样需要吃东西,想身体接触其实就是肌肤饿了。
导致这种情况通常跟幼儿时期的安全感缺失有关,比如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抚摸。
这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群,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多多拥抱,去安抚自己未曾被满足过的内心空白。
3、@贩卖浪漫的少女 女 29岁 “娃娃恐惧症”
我有“娃娃恐惧症”,按道理来说,女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洋娃娃什么的对吧,或者是喜欢那种小玩偶什么的,但是我对这些很!恐!惧!
我知道有的人是对某些特定的娃娃害怕,但我是害怕所有娃娃。我甚至一看到娃娃的眼睛我就感觉灵魂被抽空,所以我从小到大都讨厌一切玩偶娃娃。
症状分析: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恐怖谷效应(The Uncanny Valley Effect)。
它在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人类的反应就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
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恐怖谷效应示意图
解释恐怖谷效应的成因各不相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恐怖谷效应主要是源于人们对于与自己高度近似的新型事物的不安感与恐惧心理。
就像现在越来越成熟的机器人行业,被创造出来的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这时候,人类内心会不由得产生不确定感与胁迫感。
4、@差三岁 女 28岁 “心碎综合征”
我来说一个为什么至今不敢谈恋爱的原因吧,因为我有“心碎综合征”。
别人谈个恋爱分手,顶多就是伤心一阵子,然后该干嘛干嘛,但我就像死掉了一样你懂吗?
那种难过劲儿一上来我就觉得胸痛、憋气,呼吸也困难,甚至会心绞痛。
症状分析:
在2011年哈佛大学就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研究了220多万人发现,在配偶去世后的6个月里,另一半的死亡可能性增加41%。
因为爱情会激发大脑中的多巴胺,行成一个多巴胺系统,但是一旦对方离开或者去世,这个系统就彻底被摧毁了,伤心和悲痛让大脑中的儿茶酚胺过量释放,导致心脏异常收缩,所以就会有快要死掉的感觉。
除了这些朋友们的故事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心理现象,而且大部分人都不知不觉中招了:
5、“冒名顶替综合征”
你是否曾经感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当所有人都在感叹你的成就,你自己却认为这些成就本不该属于你?
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大约有70%的人都曾有过类似体验,这是非常普遍的。
症状分析:
40多年前,心理学家宝琳·罗斯·克兰斯(Pauline Rose Clance)和苏珊娜·伊姆斯(Suzanne Imes)首次研究并发现了“冒名顶替综合征”,且其患者有男也有女。
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纯粹的运气,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可能导致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因素很多,比如(高要求的家庭)与父母“虎式教育”有关。
这种在学业方面的高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特征、社会不平等都是冒名顶替综合症的推定因素[1]。
总体来说,“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成就的外部归因(把成功归功于外部因素)、自我怀疑感和缺乏自信三个方面。
6、“深度贫穷焦虑症”
穷也是病吗?诶,对钱产生过度的担忧和恐惧还真就成了病,被称为“深度贫穷焦虑症”。
这种担忧会伴随着心悸、胸闷等等一系列身体症状,长期焦虑还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溃疡、便秘、腹泻。
还有的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很多女性月经失调、更年期提前。
症状分析:
这个病症的主要人群是大城市中的中低收入阶层,这类人群一旦工作不稳定,来自房贷车贷各方面的压力会让他们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加剧。
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做“贫穷陷阱”,指的是被困在贫穷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贫穷本身造成的资源匮乏。
这种明明很努力了,却依然没办法通过挣钱来储蓄来摆脱贫困的处境,就容易产生贫穷焦虑症。
马修里德利《证据与机制:贫穷与抑郁、焦虑的因果关系》
7、“失望性情感隔离”
有位好朋友跟我倾诉,最近休假她宁愿留在出租屋里吃外卖,刷剧,也不愿意回家跟家人团聚。
并不是因为她不想念父母,不关心父母,而是因为回到家里的气氛让她非常紧张和窒息,所以在外面漂泊反而轻松,回到家面对的都是压力和指责。
这种情况就是“失望性情感隔离”。
症状分析:
失望性情感隔离(Disappointment Emotional Detachment)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常见于个体在一次次的失望和伤害后,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更多伤害逐渐与他人断绝情感联系。
这种状态可能出现在亲密关系中,特别是父母与孩子之间。
原本最值得信任、避风港一样的存在的父母,却成了风暴本身—在外面遇到再多委屈也不跟父母说,因为知道说出口迎来的是无视、指责或是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话。
当孩子开始呈现失望性隔离的状态时,意味着他们在历经一次次失望后,对父母的情感链接已经逐渐减弱,不愿再与父母亲近。
8、“老司机综合征”
脑子里总是忍不住想到一些涩涩的东西,明明也没有什么刺激性的东西,但总是忍不住往某个方面去联想,真怕别人看到自己脑子里的“黄色废料”。
症状分析:
弗洛伊德的性本论强调了利比多和攻击性在人们的驱动力中的作用,力比多被认为是一种生物性的能量,代表了个体对生物需求欲望满足和享乐的渴望;
而攻击性则是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需求而产生的冲动和行为。满脑子总想开车的人大多是受到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9、“说胡话综合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喜欢自言自语,又或者是胡言乱语,常常一边做事一边嘟囔,有的没的说一通,有时候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
电影《同感》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基本每个人都有过喃喃自语的经历,只是有些人次数很少,而不太能被察觉。
每个人喃喃自语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可能会在压力大的时候,也可能会在犯错之后,可能是想到了美好的事情,也可能是重温了不好的回忆。
症状分析:
说胡话往往来源于内心的冲突,两种力量的争斗,两种情绪的拉扯,给我们内心都会造成或轻或重的伤害。
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喃喃自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说胡话可以帮助我们确认感受,改变你的认知。
当我们在自言自语中,对我们所有感受到的情绪进行“命名”,这其实就是缓解情绪的过程。
让你羞愧的事情,下次可以尽量规避;让你害怕的事情,即使再出现,也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你就会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说胡话不仅可以解压,有时候喃喃自语还可以让我们重获掌控感。
10、“没有小猫咪我可怎么办”综合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部分年轻人都开始羡慕“猫狗双全”的日子。2020年我国宠物数量达1.9亿只,同比增长3.1%。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宠物数量可达2.2亿只。可以说新一代都市职场丽人下班秒变铲屎官是大势所趋。
症状分析:
这种情况又叫“宠物依赖症”,宠物可以排解人们的压力和苦恼。于是,许多人选择了向宠物倾诉,或者通过拥抱宠物来排解苦恼。
宠物依赖症指因为失去宠物,而出现抑郁、哭闹甚至绝食等现象,是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发展严重了会导致各种精神障碍,降低人际沟通等能力,一些人离开了宠物就焦虑、忧郁,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在压力大的年轻人眼中,养宠就像一个“安全岛”,一个小型的避难所,可以让忙碌的旅途得以喘息。而且宠物可以有效填补年轻人投释放母性,“抚育一个生命”的需求。
图源网络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对人类奇奇怪怪的心理,也了解得越来越深入。可能有的现象让我们匪夷所思,有的现象又觉得有点可爱。
希望这个心理综合征盘点,能让你在平平无奇的日常中多一点思考,然后向更好的自己靠拢。
你还知道什么奇怪的心理症状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
参考文献:
[1]Chrousos GP, Mentis AA and Dardiotis E (2020) Focusing on the Neuro-Psycho-B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Underpinnings of the Imposter Syndrome. Front. Psychol. 11:1553.
- End -
相关知识
2023,大家都有病
成都某大学研究生肢解、虐杀成瘾,只因自己有病不去治?
2023国内外宠物展都在这啦赶紧收藏️
大家都买的什么牌的猫粮啊?
2023亚洲宠物展览会门票+时间
曙光英雄2023最新版本下载
PETHROOM 2023亚宠展圆满结束
2023年内蒙古单招宠物医疗技术专业公办学校有哪些
2023广州宠物展(2月24
2023亚洲杯男足赛程公布!中国东道主展现精彩赛事
网址: 2023,大家都有病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3148.html
上一篇: 聚焦IPO | 致欧科技自研品创 |
下一篇: 东方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