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质调控操作技术
池塘水质调控操作技术
吴加平 陈杰
“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水产养殖离不开水,水好养殖产品才会好。由多年的养殖实践可知,池塘的底质决定了水质。池塘水质调控的关键在于由“改底”转变为“养底”。在水产养殖中,养殖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大量投饵,导致较多的剩余残饵,动物粪便沉积池底,使底质恶化,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底质,保持池塘生态系统平衡,水质各项指标稳定并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营造一个稳定优良的水环境,促进水产养殖动物良性生长、发育。
一、池塘底质恶化的原因
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及污染池塘自身和周边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生产的养殖模式,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加上平时防治鱼病,大量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甚至农药鱼用,并且用药剂量越来越高。这样,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严重破坏了底质的微生态环境,导致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底质,从而危害水产养殖动物。
二、池塘底质恶化水质的表现
1. 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并闻到有臭味。
2. 池边小野杂鱼增多,饲料台野杂鱼变少。
3. 池面出现“水华”,水变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水纹。
4.水体pH值早、晚基本无变化,长期偏高。
5. 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池底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
6. 池角泡沫发黄、漂浮物发黑、池水分层及水色不一致。
三、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
1.恶化的池塘底部是有毒物质的聚集地
底质发黑、发臭主要是有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积累所导致,这一“聚毒层”恰好又是许多养殖动物的核心生活区,如果长期在这样污染严重的“小区”中生活,轻则饵料系数增加、对养殖动物生长不利、引起疾病多发,重则出现养殖动物“偷死”,甚至一夜“全军覆没”。
2.恶化的池塘底部是病原菌的培养基
养殖多年不清淤的老塘淤泥过厚,残饵、排泄物、死亡藻类与动物、水草腐烂沉底等都是池底有机质的来源,大量有机质的存在为池底有害菌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养基,富集的越多,营养越充分,当这些细菌累积到一定浓度时,便会攻击养殖动物,导致养殖动物发病。
3. 恶化的池塘底部形成“氧债”,容易引起池塘缺氧泛池
池塘黑泥所在的地方可以看做底部氧债层。氧债的危险性就像是一个潜在的炸弹,如果遇上天气突变,池塘上下水体对流严重,池底有机质会翻起并迅速氧化分解,消耗池塘上层溶氧,其结果轻则养殖动物摄食量下降、停食,重则导致泛池、养殖动物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四、池塘水质现状
1.内源性污染: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导致水体中粪便、残饵等过量积累,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水质严重失衡。
2. 外源性污染:整体养殖水环境受污染的状况持续恶化,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导致换水难,排换水风险大。
3. 人为破坏:滥用药破坏了水体微生物平衡,导致水质恶化,疾病高发而且越来越难处理。
4. 管理不当:放养模式不合理,忽视起水质净化作用的混养鱼(如花白鲢)的作用。
五、池塘水质恶化的危害
1. 降低饲料转化率,增加饵料系数,未吸收的排泄物进一步恶化水质。
2.危害水体中养殖的水生动物的健康,降低其免疫力,导致病害增多;30%的疾病与水质有密切的关系。
3.恶化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可以直接导致养殖的水生动物中毒死亡。
4.恶化水体使水体中养殖的水生动物疾病的治疗难度加大。
六、池塘水质调控操作技术
面对恶化的底质,养殖户首先想到的是“改底”。其实底质变坏不是一天就形成的,是逐渐积累转变的过程。同样,变坏的底质也不是简单撒一次底改产品就立刻会变好,也是需要逐渐积累转变的过程。池塘水质调控操作技术关键在于注重养底、调水。需要在底质未变坏之前,就对池底持续保养,让底质一直处在良好状态中,并及时调水,以防患于未然。其具体操作内容:
1.彻底晒塘、清塘
充分利用池塘空闲时间对其进行修复和改良,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或排干池水后池底进行翻晒、冰冻。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氧,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使用生石灰等清塘药物能迅速而彻底杀灭水生昆虫、蛙卵、螺蛳等各类敌害生物,水草、丝状藻类、寄生虫和致病菌等。
2.使用有益菌护底
定期使用生物底改和生物菌,提升底泥中微生物的含量,提高底泥的生物降解性能,利用有益菌逐步把有机物降解转化,变废为宝,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营养物质供藻类利用。利用一些生物菌产品,可以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引起底质变坏的污物及时分解消除,使养殖中污物的“产”与“消”趋向平衡。养殖期间,每10天左右使用一次,对池底进行定期保养,保持池底清爽,可大大降低养殖的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
3.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池塘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加深池塘水位,增大养殖动物活动空间,冲淡有毒物质,快速提高水质。养殖期间,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新水,池水中的生物代谢产物会逐渐积累,易使池水老化,加剧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养殖动物应激增加、摄食减少、体质下降。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养殖动物处于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投喂量增加,致使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急剧上升,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及时排除部分底层池水,加注新鲜池水,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浓度,促进池水中浮游生物生长。养殖前期,可每隔15~20天换水1次,养殖中后期的 7~9 月是养殖动物生长旺季,可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时,应掌握先排后加,每次换水量约在20cm左右。
4.科学合理投喂调节水质
要从源头上降低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这点往往被忽视。经常检查养殖动物吃食情况,同时结合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避免饵料浪费、污染池底。饲料中定期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在消化酶的作用下,使得饲料在养殖动物肠道中更易被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减少了排泄物中氮、硫等元素对水体和水质的污染。
随着全价颗粒饲料和自动颗粒投饲机的使用,单位水体的鱼产量比传统养殖池的产量成倍增长,成鱼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投喂散料,相当一部分饲料粉末不能被鱼儿摄食而溶入池水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限制了鱼产量:使用自动颗粒投饲机投喂颗粒饲料则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从而使水质更加容易控制。
投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选择优质、全价颗粒饲料:第二,合理配备投饲机,一般 15 亩以下水面以每 2 亩配备投饲机 1台,15亩以上水面每4~5亩配备1台投饲机:第三,正确使用投饲机,根据“小-大-小、慢-快-慢”的投喂原则进行投喂:第四,根据鱼体摄食情况适时停机,一般约有 40% 鱼儿散开后即可停机:第五,两次投喂时间间隔应在 2 小时以上。
5.合理施肥调节水质
新开池塘,往往塘底瘦,需施基肥(以施经发酵腐熟的鸡、猪粪为好),一般每亩 250~300kg。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2kg、磷肥 2~4kg。养殖 2 年以上的池塘,不需要施基肥,只需在进水后施入适量无机肥即可,每亩可施尿素 1~2kg、磷肥 2~4kg。施用无机肥时最好选在晴天上午9~10时进行,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在成鱼养殖前期的 3~6 个月,池水可适当肥些,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30cm,养殖后期,池水肥度要淡些,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5~40cm。对于一些新老池塘,有时还需根据塘口情况,选择合适的解毒剂解毒后,采取施肥并添加生物菌才能调节好水质。
6.安装合适的增氧设备调节水质
安装合适的增氧设备,使溶氧保持在 4mg/L 以上,保证池底充足的溶氧,为有益菌在有氧状态下分解有机质保驾护航。合理使用增氧机,既可直接增加中池塘的溶解氧含量,又可搅动池水而使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促进底池释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有害因子无害化,维持池塘水体的优良环境。池塘配备增氧机,其负荷以0.3kW/亩为宜。合理使用增氧机,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 1~2 小时,使池塘上下层池水溶解氧分布均衡:第二,避免晴天傍晚开机,以免水体因缺氧而引起养殖动物浮头:第三,阴雨天,宜夜间及早晨开机,中午不开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反而降低了上层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造氧功能,增加耗氧水层:第四,夏秋季节,白天水温高、上午或傍晚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易引起鱼儿浮头,一般黎明时可适当开机。
生态养殖的关键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池塘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因此池塘水质调节,要改变观念和方法,注重养底、调水,这样才能维护好底质,轻松调水,水质就容易控制调节好,池塘小系统稳定性就会提高,养殖也就能良性发展。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 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池塘水质调控操作技术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用什么可以来调控养殖池塘的水质呢?
解析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秋季鱼塘的管理和水质调控技术
浅述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处理.doc
池塘美鱼水质调节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技术
养殖对虾怎样调控水质
培育苗种、水质调控、饲料管理,这份养殖技术指引给你答案!鱼类虾蟹贝类都有用
网址: 池塘水质调控操作技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40646.html
上一篇: 推荐最新cpa考试时间2016 |
下一篇: 鱼鸭饲养如何调节水质 |